一、高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我对胜蓝实验学校五(4)班33名学生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让我们担忧:一、课外阅读的氛围较为淡薄,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二、阅读内容较为单一,阅读时间显得不足。15%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坚持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30%左右;三、阅读指导不够,方法不当。会写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学生不足6%,坚持自觉写读书批注的不足20%;四、阅读习惯尚待培养,自觉意识不够等。 二、高段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1.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近几年各地语文考试所选用的考题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趋势,试卷检测的重点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而小学高段更是对课外阅读的培养重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授予,与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2. 开展课外阅读能继续激发阅读兴趣 研究表明,9—12岁是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孩子们每天愿花时间看电视,上网,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我们教师应肩负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在高段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三、小学高段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 (一)导读——解开神秘的面纱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影响。它是人们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和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积极心理倾向。 下面笔者就以《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来谈具体的导读激趣过程。
1.做大问号,营造读书氛围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来导入。介于蟋蟀在本书中的特殊性,我以一曲《重归苏莲托》导入,然后神秘地说:“知道吗?有一只蟋蟀会与这首曲子合奏哦!”班里大概有四五个孩子看过书,马上喊道:“《时代广场的蟋蟀》!”我继续说:“你猜对了,我们来看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孩子关注到了图片左下方的蟋蟀,他说:“一只小小的蟋蟀,生活在快节奏的美国时代广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孩子们觉得这两者放在一起太不可思议了!我呢,也
绝不多说,继续第二步。
2.旁敲侧击,强化读书欲望
这一步,我主要从作者特殊的经历和书评着手。
乔治·塞尔登,1929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原名乔治·塞尔登·汤普森。自耶鲁大学毕业后,他本有意朝剧本写作的方向发展,但却在朋友的鼓励下走上了儿童小说的创作道路。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56年,不过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他1961年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的《时代广场的蟋蟀》。
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出版者周刊》
到底怎样的一本書可以让乔治·塞尔登一举成名呢?赵星昱也提出:为什么在书中老鼠和猫能称为好朋友呢?(很有价值的问题,后来在交流课中逐步解决。)美国的时代广场那么繁华,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冰冷的?……
带着大大的问号,藏着浓浓的兴趣。当天,孩子们就开始了时代广场之旅…… (二)共读——此处风景一览无余
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和孩子们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使读书的学生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要想使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必须着力营造学生的课外阅读氛围。
古语又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合作采取了结合推进阅读单和定期交流(含师师、师生、生生和亲子间)相结合的方法。
- 建立阅读支点——促进本班师生共读
我们一个学期的实践表明,要想营造必要的课外阅读氛围,阅读单的陪伴让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深度思考得到了强大的保障。我们可以来看看这两部分的交流:
①在35页,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柴斯特的眼睛渐渐地适应了这些灯光。它抬起了头,看着上面很高很远的地方……它认出了一颗过去在康涅狄格州常看到的星星……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它熟悉的东西,依然高挂在那里,对着它眨眼,实在让它好过了许多。”依据此段文字,请猜测一下后面可能的情节及故事的结局。 学生交流摘录:
李晗钰:每天在异乡看熟悉的星星,心情可能会很烦恼。我也有外出旅游看到某样东西特别能唤醒回忆的一次……
蔡键行:我很希望柴斯特将这件事告诉朋友,如果马利欧够朋友的话,应该把它送回去。
屠轶烨:柴斯特是多么惦记家乡,肯定想起了和伙伴玩耍的情节。
②第七章中这样写道“柴斯特在睡梦中还听到塔克老鼠在籠子里快乐地低吟
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塔克一生的积蓄指得是什么?它把一生的积蓄用在了哪里?这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摘录:
王菁婷:我从书的封页看到对塔克老鼠的评价是:市侩,看它快乐地低吟,
我能感受到它内心那种满足感。
郑博文:一只市侩的老鼠,居然愿意用一生的积蓄去帮助柴斯特,可见友谊的真挚,我很感动。如果是我,或许会犹豫,或许会逃避。
赵星昱:从人物的形象上看,我觉得塔克很真实,很市侩,是个缺点,但又
很真诚地帮助朋友,有个大优点,很丰满的形象。
在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有了导读单的建构,孩子们的想法就会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午间15分钟的谈话课往往不太够用。
③当然,有些思考点更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比如导读课中赵星昱提出的老鼠
怎么会和猫成为朋友呢?这中间,我们就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探讨塔克老鼠、亨利猫和柴斯特珍贵的友谊,也深入探讨了各自代表着美国社会什么阶层的人物?
结合查阅资料和自己的读书感悟,孩子们终于弄明白了这个繁华的大都市
中,这三个人物为什么存在了那么真挚的友谊。课堂摘录:
师:我们来说说吧,塔克老鼠住在哪里?
许舒波:它住在废弃的下水道管中。
师:如果换成是人,这样的居住地……
胡悫:这样的居住地一般只有乞丐会去住,其实它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
人了。
师:那亨利猫呢?
李晗钰:它其实也是居无定所,差不多和流浪猫一样。
师: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楼心怡:哦,它们其实生活条件都很差,都生活在社会底层。
师:正确的说,它们是社会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群人,这样的人要是在一起,
相互之间都觉得很不如意,反而会产生好感。其实有个词,叫做——
张宁珊:同病相怜!
全班恍然大悟,同时对于流浪到大城市的柴斯特怎么也能和它们成为好友更是迎刃而解。
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也有针对书中读到的内容提出二次讨论点,比如:书中25页柴斯特提到:我可是只乡下蟋蟀;音乐教授给《纽约时报》音乐编辑写信这个细节;书中151页:玛利欧发现铃铛不见了,很确定他的蟋蟀已经回家去了……这些细小的东西,无疑使孩子们慢慢地学会深入阅读,一张小小的推进式阅读单,点点滴滴挤出来交流的时间,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效,这样的师生共读更让孩子们看尽书中风景。
2.利用阅读再生资源——师生共读,确定读写结合点
通过一个半月的推进式辅助阅读,我和孩子们在4月底敲定了《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读写结合点:柴斯特回到乡下后,给朋友写封信;续编本书的故事;读后感;小组合作小报:我们来为柴斯特设计未来;阅读卡(表格附表2);周记辩论:柴斯特该不该留在城市里;读书小报。
这些读写结合点之中,有全班参与,比如周记;有合作完成,比如我们来为柴斯特设计未来的小报;也有分层作业,比如读后感我反而让后进生来完成,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阅读卡我让前三分一的孩子完成,因为有个别问题比较有深度。总的来说,孩子们依旧以高热情参与了这些作业,甚至家长也很积极,非常认可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
后进生之读后感摘录:……我总是会想问问作者,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想象有根据吗?后来上了交流课,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感悟,我才知道,在繁华的纽约,还有那么多可怜的穷人,老鼠和猫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它们其实是同病相怜,多可怜的一对好朋友啊!
小组合作:为柴斯特设计未来:
(小报上)孩子们说:让柴斯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们的想法都很纯真,也很能站在文本中主人公的立场上,从书中找到真实的想法,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与思维产生火花!我真的感到他们长大了!
(三)网络平台——让共读插上翅膀
1.步步深入的师生共读
处于机缘,我们班的孩子和东阳横店一个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几次QQ对话后,我们两地的老师试图引导孩子把这本书读“厚”,所以交流课着眼点在“评书”上。第一,评人物:我最喜欢谁?为什么?第二,评人生追求:如果我是柴斯特,你会回到乡下还是继续留在时代广场?
接着,我们和横店的老师经过几轮的共同探讨,决定在交流课上抛出同一个话题:如果你是柴斯特的话,你会回到乡下去还是继续留在城市里?我们试着搭建网络平台,从城乡孩子对读书感悟的异同入手,探寻不同孩子不同的阅读体验。
5月底,我在五(4)班施教。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们在关注心灵的释放和价值的追求两方面比重相差不大,也更有钟雪超同学在这对矛盾体中想寻求一点平衡:非要回乡下吗?和朋友一起住也可以追求自由和快乐啊!
上完交流课,我马上和结对学校老师交流。那里的孩子们居然出现了别样的想法:作为孤身来到繁华都市的蟋蟀柴斯特,能从名不见经传到名噪一时,非常不容易,更何况和马利欧有着那么深的情感,应该去大胆地追求人生价值则更妙!于是,城乡孩子对这个话题的不同思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人在社会中,追求人生价值重要还是追求快乐自由重要呢?难道这两者真的不能鱼和熊掌兼得吗?于是,我们都纷纷转移到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这就是网络平台给予我们师生共读的精神财富。
2.浓浓温情的亲子共读
最值得我们回味的还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吸引了家长:在班级QQ群中,我们经常会关注孩子们对书的评价和感想,这也促使了家长的参与。我们就通过亲子共读方案,其中一些到杭城来打拼的家长对于柴斯特的遭遇产生了共鸣,在QQ群中发表想法。
比如像蔡健行的妈妈有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和孩子这样交流:想到刚从温州来杭城和爸爸分开的时候,确实挺辛苦的,也会特别念叨想回去想团聚……黄耀乐想起家长的小伙伴们,很有感触……这样的信息在班里蔓延,在QQ群平台蔓延,我们把这个问题在网络上抛给了(东阳横店)的孩子们,让他们也可以进行讨论。和对接学校老师的交流多了,我们又挖掘了新的读写结合点:评读书共鸣:哪些情节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想到了什么事或经历?
语文,有“语”还要有“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网络平台的发达更是促进了我们两地两个班级的交流分享、思维碰撞,让孩子们和家长们都收获满满。
(四)开设思维碰撞的平台——阅读交流课
在五月底,我们班就“如果你是柴斯特,你会留在城市里,还是回到乡下去?”展开了辩论,还针对《旧金山纪事报》之书评:“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叫柴斯特的蟋蟀,记住它的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继续唤醒孩子们记忆中的东西:书中哪些情节引起了你的共鸣,你会想到什么事或者什么经历,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辩论中,我们在课堂上在追求人生价值和友谊,还是追求快乐和自由两者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我们才发现,这两者本身居然是个矛盾体,因为对于柴斯特来说,选择其一就要放弃另一个。确实,一只小小的蟋蟀能够听到自己真实的想法,毅然回到乡下去,也需要那么大的勇气!或许,在今天以后,我的孩子们也会深深地思考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对矛盾呢?
孩子们记忆中引起共鸣的情节(列举一):家有两岁小弟,很调皮任性,喜欢摔东西。
这天,他又摔坏了一个碗,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大怒,对弟弟的屁股就是一巴掌,弟弟哇哇大哭。
我对奶奶干笑了一下:“他也不是故意的,放过他吧,大不了我买一个。”“你买,好哇,把你的可怜兮兮的几个子儿拿出来啊!”奶奶冷笑。
我的脸“唰”一下子白了,好吧,那可是我积攒了不知多少个一毛和五角的积蓄呢!全没了!
这里不正像塔克一生的积蓄在一瞬间都没了吗?但这值!因为它换来的是友情!我赚来的是还有亲情! (赵逸飞)
一个学期的坚持,我和孩子们收获确实很多。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也确实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这其中既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更需要学生不懈努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纳入到正常的语文教学计划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实行的过程中,提高了一部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也确实激发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我们蔡健行妈妈的留言:“好的书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家里的书柜对孩子的阅读量来说是有限的,这样交流阅读时很好的活动,因占有书的时间有限(我之前故意说是周老师买书借给大家看。),行行阅读得也特别认真。”特别是在这样的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后,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回家开展自觉读书活动,并请家长记录读书页码和时间;定期和结对学校的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也更多地有效参与到亲子共读的活动中。实施了一段时间,郑凯文的妈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周老师,我们凯文哦,现在看书再也不用催促了。”
但是,如何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共读,学生和学生地跨区域交流,真正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的无师状态,更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幼红.加强课外阅读 丰厚语言积累[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12). [2]陈霞.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3]束德琴.激發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几点尝试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4]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 [5]缪振东.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开拓课外阅读空间[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