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攸州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i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戌年三月二十日,时令立夏,处在湘东的攸州,春天就像嗜酒如命的酒徒,变着鬼脸死死缠着温柔而生发浪漫的酒肆,任凭你强拉暴扯,就是不愿离去,这顽皮淘气的孩子,就是耍泼。
  傍晚时分,天幕拉开几处形状怪异的口子,不一会儿就密合又找不到缝了,骤然一黑,接着就一个磨砂玻璃白,小雨串线似的垂下来,这雨,讨厌,来得不爽快,洒几点又羞答答地怯了回去,就像餐前开胃的酒,诱惑味蕾的魂。管他呢,这点小雨还能砸破头?我们几个山南海北来的文友,撵着小雨围湖堤散步。瞧这湖也不算大,估摸在百亩之内。那湖水是从上游水库的涵洞里涌来的,水清得很,也纯得很,一路豪歌,从闸口处挣脱出来就往湖中心奔。谁说从酒埠江流出来的是水呀,你没看见吗?明明写着是酒,它下凡到湖里正在酝酿新作呢。绕湖一周,刚回到宾馆大堂门口,散文家蒋建伟邀我和巴根及几个老友到拦湖坝上的酒馆去小酌。
  作家巴根,蒙古族人,写过砖头厚的大部头著作《成吉思汗大传》,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国外播出,还拿过国际大奖。蒙古族人,天生是酒泡大的,几杯下去,酒精特有的兴奋涌上来了,他把酒杯顶在头上,脖子以上保持不动,微蹲下身子,舞臂扭腰,抖肩摆手,哼唱着蒙古族的祝酒歌。唱完一曲后,头顶上的酒杯平稳地站在那儿,纹丝不动,他看到我们几个钦羡的眼神,不紧不慢地用双手从头顶取下酒杯,平端于胸前,然后把酒杯送到唇边,嗅几下,随后举杯,微微仰脖,杯底朝天。咂几下嘴,嚼一嚼,吐出两个字:“好酒。”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这儿环境安静,空气里有麻醉的因子,长期患失眠症的我,沾着枕头便失去了自控力。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导游带我们到酒埠江风景区的码头说景,我压根就没听,我自己带着眼睛,会看,这儿的一切没理会夏日那赤热小子的存在,睡在春的怀里,没半丁点儿要醒的表示。江两岸青山列阵,一座连着一座,一叠并串一叠,这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是来酒埠江沽酒呢。山上植被丰厚,从颜色上看,近处是黛绿色,远处浅一些还带点灰,朦胧的浑染。江对面的山上,时不时蒸腾出几缕发散状的山岚,它从山腰腾起,朝半空中招手,它的脚跟在大地上,又不停地向上攀飞。“绿地生白云”,描摹的大概就是这个画面吧。在那大片大片的山林之间,攒三聚五似的呈现出亮白色块,那是正在盛开的油桐花。业余时间好涂鸦,对色彩有几分敏感,我注意到,那种白色,在绿调子中就是显摆,夺人眼球。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大自然的调色功能人类还未完全把控,这种白,它衬托了绿,映照了绿,更点醒了绿。它的存在使沉闷的绿,绿得厚重、绿得有韵味、绿得有情调、绿得翠生生,活脱脱。
  再看那一江水,它是小河截流而形成的湖,最深处有70多米,平均水深也有30多米。因深浅不一,光波穿透和折射的距离差异,湖面呈现出不同色块,这同一色系中色阶的变化,使平静的江面色调丰富而多彩。微风拂过,江面上泛起细细的呈鱼鳞状的蓝花花。这种蓝,厚而不透,它不似九寨沟那种清澈透底的蔚蓝,也不像云南抚仙湖那般波涌浪欢的高原蓝,是无穷的蓝,是醉人的蓝。
  在江的两岸不远的地方有人在扳罾,这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屈原在《楚辞》里就有记载,这种渔具既人性又环保,鱼儿在江里自由游走,不知不觉误入罾中,被安乐地逮着。我想鱼儿长年海饮这清清的江水,天天疯醉,也没清醒,这一下该舍己为人,贡献生命了。水乐鱼亦乐呀。
  我们乘坐的小游轮,离开码头像一把剪刀,在平整的江面犁出一道“∧”字形的浪痕,这架势就像酒户人家用酒斗子搅动一坛陈年老酒,把那种蕴含在五谷中的醇香打散出来,混合在空气中,望着这酒埠江的水香,滋生出一种绵长的甘甜。这种味道,唯此特别而独有,我先后去过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的北加州、澳大利亚几处世界闻名的葡萄酒庄园,车离酒庄几公里远就能闻到空气里那种浓浓的酒香味,可酒埠江这种味远没有那么浓烈,只有静下心来,屏住呼吸,细细地品,才能在舌尖、在心肺、在五脏六腑中还原出来,它既不是酱香型,也不是浓香型,它是攸州的专利配方,就叫它攸香型吧。经科学检测,这山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其他地方很多倍。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偶然到平原享受不了正常氧气的福,患“醉氧”病。到攸州也有这种感觉。品着这里时鲜的空气,就像畅饮醇酒,从舌尖慢慢浸到舌根,含着化了,吞咽下去而没有流体的感觉,咂吧着嘴,仿佛能嚼出蜜的味道来。沐浴在这鲜风中,人的骨头都给荡酥了。
  我正在品嚼空气味儿的时候,游轮靠上了有攸女塑像的码头,登上几十级台阶,一条用小石块铺成的山路连着广场与山坳那边,路两旁生长的全是油桐树,刚才在船上是远望,走近树下零距离接触,完全不同的感觉。油桐的树干大都很挺拔,高达两丈有余。树冠茂盛,撑开如巨伞。天工的裁剪也不太讲究,一朵朵白色的桐花簇拥在枝头上,披头散发,一簇挤一簇,几簇连成一片,聚集多了阵仗就大,这一聚就显示出辉煌和震撼,一种生命力的兴旺和张扬,让四周的花木羞愧逊色。
  風儿眼红,见这出尽彩头的桐花就生嫉妒,排着队一波接一波地横撞过来施暴,躲不及的花朵儿遭迫害推搡,残忍地告别枝头,翻着跟斗,重头朝下,旋转着摇摇晃晃,像天使偷食人间禁果,被迫降入凡间。在触地的那一瞬间,它不像热恋情人见面时那般狂吻,发出“动静诱人”的声响,此刻桐花是在用心体验初吻,轻轻地在对方的脸颊上啜一小口,留下温馨的印记,便斯斯文文地躺在树根上,期待着春雨来袭,洗心革面,立地成泥。
  风儿任性,不停地捣乱,那桐花无奈,一朵又一朵被吹落,山路上积攒成了一条几尺宽的花带。行进其间,我只好踮起脚跟,踏重了,惶恐碰疼了桐花的玉体。我弯下腰拾起两朵桐花捧在掌中欣赏,每朵分五个瓣,花瓣的边沿向花心卷起,花蕊是浅红的。细辨这白色是由浅黄打了底的,这种白,是公主白,白得朴素,白得雅致,白得高贵。
  路旁有一块方桌大的石头,上面堆满了桐花,别有韵致。天性爱美的几位同行的女作家,见到此番场景一个个都陶醉狂了,她们鱼跃似的跳下去,轮番趴到花台上,摆出自己最得意的姿势照相。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俯下身,双手捧着桐花高高抛起,桐花在空中舞动着千姿,人在花朵中,花在人四周,花朵若瀑布倾泻,花美,人醉,瞬间的美凝固成永恒。   三月里油桐花虽然开得灿烂无比,可前来采蜜的蜂儿不多,我记得油菜花盛开时,蜜蜂是一群一群地涌入,难道蜜蜂这小精灵也偏爱“黄色”,我停下脚步观察,看到蜂儿飞来后就趴在花蕊中吸蜜,大部队都分散驻扎了,行进在途中就少些。油桐树下的灌木丛中不时有蝴蝶在戏耍,品种和色彩都不多,只有白色和黄色的两种,导游姑娘说,再过些天来就能看到巴掌大的花蝴蝶,我猜想,此刻的大花蝴蝶可能还恋着母亲的襁褓不敢出阁。
  走過一段山路,来到花桥上,主人用当地特有的豆腐脑儿招待我们。这豆腐脑儿全是人工磨浆,用天然石膏点的,十分嫩滑,入口即化,细而不腻,当地特有的水和独特的工艺生产出来的豆腐制品成为攸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响当当的名片。在互联网上,只要敲上“豆腐干”三个字,便跳出攸县,似乎攸县是“豆腐干”的唯一选项,经济学家肯定会这样回答“这是品牌效应”。
  主人给我们每人一小碗品尝,我经不住诱惑,没几口就露出碗底了。还想吃,碍于面子,我端着空碗大声说:“有醉酒的,醉茶的,从来没听说有醉豆腐脑儿的。”人群中不知道谁冒出一句:“张老师,你再吃一碗就醉了。”“醉就醉吧。”就伸手又要了一碗。
  翻过茶山坡,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吟唱《弟子规》和古诗词歌曲,他们一个个稚气未脱,却沉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喜可赞。
  攸州这地方,文脉深而久远,据考证,早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就在此设县,两千多年来文明的涓流,润而无声,呵护出众多文坛名将、治国安邦良才,也吸引外地无数的名流贤达来此览胜,抒怀咏志,数以千计的诗词、匾额和文物印记至今仍鲜活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
  南北朝时期,河北清河的张岊来此开创石山书院,把燕山文化带来这里生根,首开中国民间书院先河。
  元朝一年冬日的傍晚,大雪如盖,天寒地冰,生于攸州的大诗人冯子振,两次官场失意,郁闷难熬,冒雪敲开同为集贤学士赵孟頫的家门,二人谈诗论文,心扉敞亮,当谈到兴奋时,就诗小酌,互致敬意,频频举杯,不觉有几分醉意,冯子振欲步出房,到书院中去醒醒酒,推开门,眼前的景色让他惊讶不已,数株寒梅傲立在雪中,粲然怒放,雪与梅点爆了冯子振的诗兴,随即口占一首《古梅》,“天植孤山几百年,名花分占逋翁先。只今起早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诗兴正燃,寒风难灭。随后他走到赵氏的书斋,展纸挥毫,诗随笔舞,墨助诗情,写尽梅花的前世今生。世人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冯子振当晚是不是喝了一斗酒,不得而知,可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四库全书中读到他一百首赞美梅花的诗歌。当时就有一位擅长诗文的高僧中峰禅师赞曰:“海粟俊才应绝世,中峰道韵不断尘。”
  梅花百咏九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攸州的上空,攸州人好诗重文,古有传统,攸州人的酒量也非一般地方的人能比肩,一江的酒,男女老幼天天豪饮,甜在嘴里,醉在心里。
  名山招客来,好酒不醉人,天下独一处——攸州。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陈半丁
其他文献
我懒懒地坐在长毛兔舍门前,翻看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一輛吉普车停在了我家门口不远的路上,县委的王书记和乡、村里的书记朝这边走来。  “王书记来了。”我父亲快步迎了上去。  “老周,长毛兔有多少只了?年底你要带头当万元户啊!”王书记边说边将一支香烟递给了我父亲。  “200多只,感谢王书记关心……”  我跟着这批干部走进了兔舍,王书记按兔舍编号数兔子,细心地翻看长毛兔档案,不时回过头看我:“
期刊
未至不惑之年的我,近日,儿时的那些青涩记忆却频来入梦,而堂哥心灵和他的娘亲却是我童年记忆中无法割裂的旋律。  说起堂哥心灵,我无法模糊他的娘亲——我称之为大娘的李氏。大娘李氏青春孀居,而后带着拖油瓶再嫁堂伯。堂伯并没有因大娘的再嫁而薄待她,夫妻恩爱,孕育堂哥姐弟二人。然时运多舛,不久,堂伯病逝,留下大娘李氏和她的孩子们。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还不富裕,有男人的家庭,那几年都不好过
期刊
其实,攸县向来都称“仙人桥”。但我去了后,感觉应该是“仙人·桥”。  先说“仙人”。据传这仙人桥本是一块巨石,阻住桥下的水,漕泊因此成了一个大水湖,連年水患成灾。而下游却滴水不见,土地干旱,民不聊生。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至此,怒不可遏,用铁拐往石锋上一戳,戳出了一个大窟窿,满湖之水顺着山势流到了穷苦人住的兰村满江。满江,也因满江溪水而得名。也许是为了纪念铁拐李的缘故吧,在通往仙人桥的路上,人们看到
期刊
我6岁那年的杨梅季,妈妈端出一碗杨梅给大家品尝。杨梅紫得发黑,它们长满了刺,像一个个可爱的刺猬精灵。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往嘴里送。酸酸甜甜的,真好吃。这时,爷爷过来了,也拿起一颗杨梅,放进了嘴里,不一会儿就吞下去了。我惊讶极了:爷爷竟然连核也不吐,是怎么做到的?爷爷把核吞下去,它会不会在肚子里生根发芽?然后在头上长出杨梅树?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天天吃杨梅了。   哈哈!这太有意思了,我也要变成一棵杨
期刊
她是殖民者。   当一个碧眼白肤的法国小女孩出现在信息还远远没有通达的西贡,乘一艘船无依地游足在异乡的河流上,她的身份就显得毫无疑问了。这个词多多少少让人有些厌恶,随它而来的必然是炼狱般的词:压迫、剥削、表权、民族耻辱……但对于这个只有十五岁半的穷姑娘而言,殖民,不过是一个生计罢了,一个底层者才愿意接受的生计。   对于穷殖民者来讲,殖民不过是一个合法的饭碗。   我無从理解对一个小女孩来说
期刊
早有去草原一游的念头。   今年夏季,燥热得连树上的蝉儿都懒得鸣叫,气温有时竟高达40℃,让去内蒙古草原一游的避暑计划很快成行。此行,还可犒劳照料孙子有功的老伴儿,再者也是几个吃货好友的心愿,尝尝草原上那鲜嫩的羊肉和美味的奶茶,狠狠解解馋。驴友一拍即合,两日行程虽短,避避暑热,倒也开心。   自太原经呼市飞抵赤峰,夜宿不提,次日早餐后,六人从赤峰驱车向草原而去,要去的乌兰布统草原,是国家级风景
期刊
我的家乡,在楠溪江畔的一个小村庄,村里的素面十分出名。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门口的道坦上早已排开了一架架素面架子。母亲把挂着面条的竹条支在木架上的小孔中,只见她娴熟地挥动着手中的竹条,双手张开又合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活像一位音乐指挥家。素面飘飘,纤丝翻飞,是哪个仙子将她的白玉绸缎摆出来比美啊?在阳光的暴晒下,淡淡的面香便一点点蒸腾上来。晒干后,母亲习惯性地把面交叠成“8”字形,一叠叠整齐
期刊
初识攸水  攸水的秀丽,或许是源于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  在远古时期,攸水本土有一名叫攸女的女子,在山溪暴涨、洪灾肆虐的时代,美丽聪慧的攸女熟知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向奉舜帝之命前来治水的大禹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投身于治水事业,造福攸州百姓。在治水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爱情,并结为伉俪。传说中,大禹迹遍天下,攸女德响九州,而攸水之名,正是起源于攸女。  初到攸水,湛蓝的湖水从酒埠江水库的闸口喷涌而出
期刊
1978年,堂妹妈妈生堂妹时,不幸难产。男人们说,女人天生就会生娃,农村妇女生个娃何必去医院花冤枉钱。立着身子出生的堂妹,来到人世才几天,她年轻漂亮的妈妈就撒手人寰了。  那年,我堂叔24岁。  我家和堂妹家相隔不远,我却一共只和堂妹见过两次面,我这里的“面”是指面对面。第一次是我到堂叔家借东西,扎着小辫的堂妹穿梭在抓蝴蝶的小伙伴之间。堂叔让她叫我四姐,她就歪着红扑扑的脸蛋,脆生生地喊我四姐。我递
期刊
一条走廊,是筒子楼的连接。一方布帘,是筒子楼的屏风。  凡挤住过筒子楼的人,都有点小怀念那种挤挤挨挨的邻里关系,那是开门相见,低头不见抬头见,想分彼此,又分不清彼此。那种“一”字形的建筑,有着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我是小城筒子楼里最后的房客,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打了三次报告,厂里才给我与一位女孩安排了一间十平米的职工宿舍。走进那栋三层高,坐北朝南的筒子楼顶层,一条窄长走廊贯穿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