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戌年三月二十日,时令立夏,处在湘东的攸州,春天就像嗜酒如命的酒徒,变着鬼脸死死缠着温柔而生发浪漫的酒肆,任凭你强拉暴扯,就是不愿离去,这顽皮淘气的孩子,就是耍泼。
傍晚时分,天幕拉开几处形状怪异的口子,不一会儿就密合又找不到缝了,骤然一黑,接着就一个磨砂玻璃白,小雨串线似的垂下来,这雨,讨厌,来得不爽快,洒几点又羞答答地怯了回去,就像餐前开胃的酒,诱惑味蕾的魂。管他呢,这点小雨还能砸破头?我们几个山南海北来的文友,撵着小雨围湖堤散步。瞧这湖也不算大,估摸在百亩之内。那湖水是从上游水库的涵洞里涌来的,水清得很,也纯得很,一路豪歌,从闸口处挣脱出来就往湖中心奔。谁说从酒埠江流出来的是水呀,你没看见吗?明明写着是酒,它下凡到湖里正在酝酿新作呢。绕湖一周,刚回到宾馆大堂门口,散文家蒋建伟邀我和巴根及几个老友到拦湖坝上的酒馆去小酌。
作家巴根,蒙古族人,写过砖头厚的大部头著作《成吉思汗大传》,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国外播出,还拿过国际大奖。蒙古族人,天生是酒泡大的,几杯下去,酒精特有的兴奋涌上来了,他把酒杯顶在头上,脖子以上保持不动,微蹲下身子,舞臂扭腰,抖肩摆手,哼唱着蒙古族的祝酒歌。唱完一曲后,头顶上的酒杯平稳地站在那儿,纹丝不动,他看到我们几个钦羡的眼神,不紧不慢地用双手从头顶取下酒杯,平端于胸前,然后把酒杯送到唇边,嗅几下,随后举杯,微微仰脖,杯底朝天。咂几下嘴,嚼一嚼,吐出两个字:“好酒。”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这儿环境安静,空气里有麻醉的因子,长期患失眠症的我,沾着枕头便失去了自控力。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导游带我们到酒埠江风景区的码头说景,我压根就没听,我自己带着眼睛,会看,这儿的一切没理会夏日那赤热小子的存在,睡在春的怀里,没半丁点儿要醒的表示。江两岸青山列阵,一座连着一座,一叠并串一叠,这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是来酒埠江沽酒呢。山上植被丰厚,从颜色上看,近处是黛绿色,远处浅一些还带点灰,朦胧的浑染。江对面的山上,时不时蒸腾出几缕发散状的山岚,它从山腰腾起,朝半空中招手,它的脚跟在大地上,又不停地向上攀飞。“绿地生白云”,描摹的大概就是这个画面吧。在那大片大片的山林之间,攒三聚五似的呈现出亮白色块,那是正在盛开的油桐花。业余时间好涂鸦,对色彩有几分敏感,我注意到,那种白色,在绿调子中就是显摆,夺人眼球。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大自然的调色功能人类还未完全把控,这种白,它衬托了绿,映照了绿,更点醒了绿。它的存在使沉闷的绿,绿得厚重、绿得有韵味、绿得有情调、绿得翠生生,活脱脱。
再看那一江水,它是小河截流而形成的湖,最深处有70多米,平均水深也有30多米。因深浅不一,光波穿透和折射的距离差异,湖面呈现出不同色块,这同一色系中色阶的变化,使平静的江面色调丰富而多彩。微风拂过,江面上泛起细细的呈鱼鳞状的蓝花花。这种蓝,厚而不透,它不似九寨沟那种清澈透底的蔚蓝,也不像云南抚仙湖那般波涌浪欢的高原蓝,是无穷的蓝,是醉人的蓝。
在江的两岸不远的地方有人在扳罾,这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屈原在《楚辞》里就有记载,这种渔具既人性又环保,鱼儿在江里自由游走,不知不觉误入罾中,被安乐地逮着。我想鱼儿长年海饮这清清的江水,天天疯醉,也没清醒,这一下该舍己为人,贡献生命了。水乐鱼亦乐呀。
我们乘坐的小游轮,离开码头像一把剪刀,在平整的江面犁出一道“∧”字形的浪痕,这架势就像酒户人家用酒斗子搅动一坛陈年老酒,把那种蕴含在五谷中的醇香打散出来,混合在空气中,望着这酒埠江的水香,滋生出一种绵长的甘甜。这种味道,唯此特别而独有,我先后去过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的北加州、澳大利亚几处世界闻名的葡萄酒庄园,车离酒庄几公里远就能闻到空气里那种浓浓的酒香味,可酒埠江这种味远没有那么浓烈,只有静下心来,屏住呼吸,细细地品,才能在舌尖、在心肺、在五脏六腑中还原出来,它既不是酱香型,也不是浓香型,它是攸州的专利配方,就叫它攸香型吧。经科学检测,这山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其他地方很多倍。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偶然到平原享受不了正常氧气的福,患“醉氧”病。到攸州也有这种感觉。品着这里时鲜的空气,就像畅饮醇酒,从舌尖慢慢浸到舌根,含着化了,吞咽下去而没有流体的感觉,咂吧着嘴,仿佛能嚼出蜜的味道来。沐浴在这鲜风中,人的骨头都给荡酥了。
我正在品嚼空气味儿的时候,游轮靠上了有攸女塑像的码头,登上几十级台阶,一条用小石块铺成的山路连着广场与山坳那边,路两旁生长的全是油桐树,刚才在船上是远望,走近树下零距离接触,完全不同的感觉。油桐的树干大都很挺拔,高达两丈有余。树冠茂盛,撑开如巨伞。天工的裁剪也不太讲究,一朵朵白色的桐花簇拥在枝头上,披头散发,一簇挤一簇,几簇连成一片,聚集多了阵仗就大,这一聚就显示出辉煌和震撼,一种生命力的兴旺和张扬,让四周的花木羞愧逊色。
風儿眼红,见这出尽彩头的桐花就生嫉妒,排着队一波接一波地横撞过来施暴,躲不及的花朵儿遭迫害推搡,残忍地告别枝头,翻着跟斗,重头朝下,旋转着摇摇晃晃,像天使偷食人间禁果,被迫降入凡间。在触地的那一瞬间,它不像热恋情人见面时那般狂吻,发出“动静诱人”的声响,此刻桐花是在用心体验初吻,轻轻地在对方的脸颊上啜一小口,留下温馨的印记,便斯斯文文地躺在树根上,期待着春雨来袭,洗心革面,立地成泥。
风儿任性,不停地捣乱,那桐花无奈,一朵又一朵被吹落,山路上积攒成了一条几尺宽的花带。行进其间,我只好踮起脚跟,踏重了,惶恐碰疼了桐花的玉体。我弯下腰拾起两朵桐花捧在掌中欣赏,每朵分五个瓣,花瓣的边沿向花心卷起,花蕊是浅红的。细辨这白色是由浅黄打了底的,这种白,是公主白,白得朴素,白得雅致,白得高贵。
路旁有一块方桌大的石头,上面堆满了桐花,别有韵致。天性爱美的几位同行的女作家,见到此番场景一个个都陶醉狂了,她们鱼跃似的跳下去,轮番趴到花台上,摆出自己最得意的姿势照相。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俯下身,双手捧着桐花高高抛起,桐花在空中舞动着千姿,人在花朵中,花在人四周,花朵若瀑布倾泻,花美,人醉,瞬间的美凝固成永恒。 三月里油桐花虽然开得灿烂无比,可前来采蜜的蜂儿不多,我记得油菜花盛开时,蜜蜂是一群一群地涌入,难道蜜蜂这小精灵也偏爱“黄色”,我停下脚步观察,看到蜂儿飞来后就趴在花蕊中吸蜜,大部队都分散驻扎了,行进在途中就少些。油桐树下的灌木丛中不时有蝴蝶在戏耍,品种和色彩都不多,只有白色和黄色的两种,导游姑娘说,再过些天来就能看到巴掌大的花蝴蝶,我猜想,此刻的大花蝴蝶可能还恋着母亲的襁褓不敢出阁。
走過一段山路,来到花桥上,主人用当地特有的豆腐脑儿招待我们。这豆腐脑儿全是人工磨浆,用天然石膏点的,十分嫩滑,入口即化,细而不腻,当地特有的水和独特的工艺生产出来的豆腐制品成为攸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响当当的名片。在互联网上,只要敲上“豆腐干”三个字,便跳出攸县,似乎攸县是“豆腐干”的唯一选项,经济学家肯定会这样回答“这是品牌效应”。
主人给我们每人一小碗品尝,我经不住诱惑,没几口就露出碗底了。还想吃,碍于面子,我端着空碗大声说:“有醉酒的,醉茶的,从来没听说有醉豆腐脑儿的。”人群中不知道谁冒出一句:“张老师,你再吃一碗就醉了。”“醉就醉吧。”就伸手又要了一碗。
翻过茶山坡,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吟唱《弟子规》和古诗词歌曲,他们一个个稚气未脱,却沉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喜可赞。
攸州这地方,文脉深而久远,据考证,早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就在此设县,两千多年来文明的涓流,润而无声,呵护出众多文坛名将、治国安邦良才,也吸引外地无数的名流贤达来此览胜,抒怀咏志,数以千计的诗词、匾额和文物印记至今仍鲜活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
南北朝时期,河北清河的张岊来此开创石山书院,把燕山文化带来这里生根,首开中国民间书院先河。
元朝一年冬日的傍晚,大雪如盖,天寒地冰,生于攸州的大诗人冯子振,两次官场失意,郁闷难熬,冒雪敲开同为集贤学士赵孟頫的家门,二人谈诗论文,心扉敞亮,当谈到兴奋时,就诗小酌,互致敬意,频频举杯,不觉有几分醉意,冯子振欲步出房,到书院中去醒醒酒,推开门,眼前的景色让他惊讶不已,数株寒梅傲立在雪中,粲然怒放,雪与梅点爆了冯子振的诗兴,随即口占一首《古梅》,“天植孤山几百年,名花分占逋翁先。只今起早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诗兴正燃,寒风难灭。随后他走到赵氏的书斋,展纸挥毫,诗随笔舞,墨助诗情,写尽梅花的前世今生。世人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冯子振当晚是不是喝了一斗酒,不得而知,可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四库全书中读到他一百首赞美梅花的诗歌。当时就有一位擅长诗文的高僧中峰禅师赞曰:“海粟俊才应绝世,中峰道韵不断尘。”
梅花百咏九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攸州的上空,攸州人好诗重文,古有传统,攸州人的酒量也非一般地方的人能比肩,一江的酒,男女老幼天天豪饮,甜在嘴里,醉在心里。
名山招客来,好酒不醉人,天下独一处——攸州。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陈半丁
傍晚时分,天幕拉开几处形状怪异的口子,不一会儿就密合又找不到缝了,骤然一黑,接着就一个磨砂玻璃白,小雨串线似的垂下来,这雨,讨厌,来得不爽快,洒几点又羞答答地怯了回去,就像餐前开胃的酒,诱惑味蕾的魂。管他呢,这点小雨还能砸破头?我们几个山南海北来的文友,撵着小雨围湖堤散步。瞧这湖也不算大,估摸在百亩之内。那湖水是从上游水库的涵洞里涌来的,水清得很,也纯得很,一路豪歌,从闸口处挣脱出来就往湖中心奔。谁说从酒埠江流出来的是水呀,你没看见吗?明明写着是酒,它下凡到湖里正在酝酿新作呢。绕湖一周,刚回到宾馆大堂门口,散文家蒋建伟邀我和巴根及几个老友到拦湖坝上的酒馆去小酌。
作家巴根,蒙古族人,写过砖头厚的大部头著作《成吉思汗大传》,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国外播出,还拿过国际大奖。蒙古族人,天生是酒泡大的,几杯下去,酒精特有的兴奋涌上来了,他把酒杯顶在头上,脖子以上保持不动,微蹲下身子,舞臂扭腰,抖肩摆手,哼唱着蒙古族的祝酒歌。唱完一曲后,头顶上的酒杯平稳地站在那儿,纹丝不动,他看到我们几个钦羡的眼神,不紧不慢地用双手从头顶取下酒杯,平端于胸前,然后把酒杯送到唇边,嗅几下,随后举杯,微微仰脖,杯底朝天。咂几下嘴,嚼一嚼,吐出两个字:“好酒。”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这儿环境安静,空气里有麻醉的因子,长期患失眠症的我,沾着枕头便失去了自控力。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导游带我们到酒埠江风景区的码头说景,我压根就没听,我自己带着眼睛,会看,这儿的一切没理会夏日那赤热小子的存在,睡在春的怀里,没半丁点儿要醒的表示。江两岸青山列阵,一座连着一座,一叠并串一叠,这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是来酒埠江沽酒呢。山上植被丰厚,从颜色上看,近处是黛绿色,远处浅一些还带点灰,朦胧的浑染。江对面的山上,时不时蒸腾出几缕发散状的山岚,它从山腰腾起,朝半空中招手,它的脚跟在大地上,又不停地向上攀飞。“绿地生白云”,描摹的大概就是这个画面吧。在那大片大片的山林之间,攒三聚五似的呈现出亮白色块,那是正在盛开的油桐花。业余时间好涂鸦,对色彩有几分敏感,我注意到,那种白色,在绿调子中就是显摆,夺人眼球。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大自然的调色功能人类还未完全把控,这种白,它衬托了绿,映照了绿,更点醒了绿。它的存在使沉闷的绿,绿得厚重、绿得有韵味、绿得有情调、绿得翠生生,活脱脱。
再看那一江水,它是小河截流而形成的湖,最深处有70多米,平均水深也有30多米。因深浅不一,光波穿透和折射的距离差异,湖面呈现出不同色块,这同一色系中色阶的变化,使平静的江面色调丰富而多彩。微风拂过,江面上泛起细细的呈鱼鳞状的蓝花花。这种蓝,厚而不透,它不似九寨沟那种清澈透底的蔚蓝,也不像云南抚仙湖那般波涌浪欢的高原蓝,是无穷的蓝,是醉人的蓝。
在江的两岸不远的地方有人在扳罾,这是一种古老的渔具,屈原在《楚辞》里就有记载,这种渔具既人性又环保,鱼儿在江里自由游走,不知不觉误入罾中,被安乐地逮着。我想鱼儿长年海饮这清清的江水,天天疯醉,也没清醒,这一下该舍己为人,贡献生命了。水乐鱼亦乐呀。
我们乘坐的小游轮,离开码头像一把剪刀,在平整的江面犁出一道“∧”字形的浪痕,这架势就像酒户人家用酒斗子搅动一坛陈年老酒,把那种蕴含在五谷中的醇香打散出来,混合在空气中,望着这酒埠江的水香,滋生出一种绵长的甘甜。这种味道,唯此特别而独有,我先后去过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的北加州、澳大利亚几处世界闻名的葡萄酒庄园,车离酒庄几公里远就能闻到空气里那种浓浓的酒香味,可酒埠江这种味远没有那么浓烈,只有静下心来,屏住呼吸,细细地品,才能在舌尖、在心肺、在五脏六腑中还原出来,它既不是酱香型,也不是浓香型,它是攸州的专利配方,就叫它攸香型吧。经科学检测,这山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其他地方很多倍。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偶然到平原享受不了正常氧气的福,患“醉氧”病。到攸州也有这种感觉。品着这里时鲜的空气,就像畅饮醇酒,从舌尖慢慢浸到舌根,含着化了,吞咽下去而没有流体的感觉,咂吧着嘴,仿佛能嚼出蜜的味道来。沐浴在这鲜风中,人的骨头都给荡酥了。
我正在品嚼空气味儿的时候,游轮靠上了有攸女塑像的码头,登上几十级台阶,一条用小石块铺成的山路连着广场与山坳那边,路两旁生长的全是油桐树,刚才在船上是远望,走近树下零距离接触,完全不同的感觉。油桐的树干大都很挺拔,高达两丈有余。树冠茂盛,撑开如巨伞。天工的裁剪也不太讲究,一朵朵白色的桐花簇拥在枝头上,披头散发,一簇挤一簇,几簇连成一片,聚集多了阵仗就大,这一聚就显示出辉煌和震撼,一种生命力的兴旺和张扬,让四周的花木羞愧逊色。
風儿眼红,见这出尽彩头的桐花就生嫉妒,排着队一波接一波地横撞过来施暴,躲不及的花朵儿遭迫害推搡,残忍地告别枝头,翻着跟斗,重头朝下,旋转着摇摇晃晃,像天使偷食人间禁果,被迫降入凡间。在触地的那一瞬间,它不像热恋情人见面时那般狂吻,发出“动静诱人”的声响,此刻桐花是在用心体验初吻,轻轻地在对方的脸颊上啜一小口,留下温馨的印记,便斯斯文文地躺在树根上,期待着春雨来袭,洗心革面,立地成泥。
风儿任性,不停地捣乱,那桐花无奈,一朵又一朵被吹落,山路上积攒成了一条几尺宽的花带。行进其间,我只好踮起脚跟,踏重了,惶恐碰疼了桐花的玉体。我弯下腰拾起两朵桐花捧在掌中欣赏,每朵分五个瓣,花瓣的边沿向花心卷起,花蕊是浅红的。细辨这白色是由浅黄打了底的,这种白,是公主白,白得朴素,白得雅致,白得高贵。
路旁有一块方桌大的石头,上面堆满了桐花,别有韵致。天性爱美的几位同行的女作家,见到此番场景一个个都陶醉狂了,她们鱼跃似的跳下去,轮番趴到花台上,摆出自己最得意的姿势照相。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俯下身,双手捧着桐花高高抛起,桐花在空中舞动着千姿,人在花朵中,花在人四周,花朵若瀑布倾泻,花美,人醉,瞬间的美凝固成永恒。 三月里油桐花虽然开得灿烂无比,可前来采蜜的蜂儿不多,我记得油菜花盛开时,蜜蜂是一群一群地涌入,难道蜜蜂这小精灵也偏爱“黄色”,我停下脚步观察,看到蜂儿飞来后就趴在花蕊中吸蜜,大部队都分散驻扎了,行进在途中就少些。油桐树下的灌木丛中不时有蝴蝶在戏耍,品种和色彩都不多,只有白色和黄色的两种,导游姑娘说,再过些天来就能看到巴掌大的花蝴蝶,我猜想,此刻的大花蝴蝶可能还恋着母亲的襁褓不敢出阁。
走過一段山路,来到花桥上,主人用当地特有的豆腐脑儿招待我们。这豆腐脑儿全是人工磨浆,用天然石膏点的,十分嫩滑,入口即化,细而不腻,当地特有的水和独特的工艺生产出来的豆腐制品成为攸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响当当的名片。在互联网上,只要敲上“豆腐干”三个字,便跳出攸县,似乎攸县是“豆腐干”的唯一选项,经济学家肯定会这样回答“这是品牌效应”。
主人给我们每人一小碗品尝,我经不住诱惑,没几口就露出碗底了。还想吃,碍于面子,我端着空碗大声说:“有醉酒的,醉茶的,从来没听说有醉豆腐脑儿的。”人群中不知道谁冒出一句:“张老师,你再吃一碗就醉了。”“醉就醉吧。”就伸手又要了一碗。
翻过茶山坡,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吟唱《弟子规》和古诗词歌曲,他们一个个稚气未脱,却沉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喜可赞。
攸州这地方,文脉深而久远,据考证,早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就在此设县,两千多年来文明的涓流,润而无声,呵护出众多文坛名将、治国安邦良才,也吸引外地无数的名流贤达来此览胜,抒怀咏志,数以千计的诗词、匾额和文物印记至今仍鲜活地生存在这片土地上。
南北朝时期,河北清河的张岊来此开创石山书院,把燕山文化带来这里生根,首开中国民间书院先河。
元朝一年冬日的傍晚,大雪如盖,天寒地冰,生于攸州的大诗人冯子振,两次官场失意,郁闷难熬,冒雪敲开同为集贤学士赵孟頫的家门,二人谈诗论文,心扉敞亮,当谈到兴奋时,就诗小酌,互致敬意,频频举杯,不觉有几分醉意,冯子振欲步出房,到书院中去醒醒酒,推开门,眼前的景色让他惊讶不已,数株寒梅傲立在雪中,粲然怒放,雪与梅点爆了冯子振的诗兴,随即口占一首《古梅》,“天植孤山几百年,名花分占逋翁先。只今起早新栽树,后世相看亦复然。”诗兴正燃,寒风难灭。随后他走到赵氏的书斋,展纸挥毫,诗随笔舞,墨助诗情,写尽梅花的前世今生。世人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冯子振当晚是不是喝了一斗酒,不得而知,可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四库全书中读到他一百首赞美梅花的诗歌。当时就有一位擅长诗文的高僧中峰禅师赞曰:“海粟俊才应绝世,中峰道韵不断尘。”
梅花百咏九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攸州的上空,攸州人好诗重文,古有传统,攸州人的酒量也非一般地方的人能比肩,一江的酒,男女老幼天天豪饮,甜在嘴里,醉在心里。
名山招客来,好酒不醉人,天下独一处——攸州。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陈半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