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CD 组、UC 组,其中 CD 组66例,UC 组21例,并根据IBD 患者的年龄及男女比例收集健康对照组62名。空腹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使用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 ASCA,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4种抗微生物抗体的表达。分别绘制 ROC 曲线比较各抗体对 IBD,以及 UC 与 CD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结果ASCA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CD 组与 UC 组的 AUC 分别为0.580,0.512,有较低的诊断准确性。anti-CBirl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的 AUC 为0.617,其余血清抗体在各组间比较无鉴别诊断意义。ASCA 在 IBD 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2.1%(54/8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8.7%(24/62)。anti-OmpC,anti-I2在 IBD 组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其余各对比组间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ASCA 阳性鉴别 CD 与 UC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4%、66.7%、81.48%、33.33%,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鉴别 CD 和 UC 的特异度在81.0%~100.0%,敏感度在9.1%~37.9%。联合 ASCA 阳性或 anti-I2阳性诊断 CD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86.4%、82.6%、50.0%。CD 患者中 ASCA 或 anti-I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 UC 组[84.8%(56/66)比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3,P =0.018)。结论ASCA 阳性对于中国 IBD 患者的检测有一定意义,检测 anti-I2可用于 ASCA 阴性 CD 患者的辅助诊断。anti-OmpC和 anti-CBirl 由于敏感度和阳性率均较低,对于国人诊断 IBD,以及鉴别 UC 和 CD 意义不大。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摘 要】
:
目的 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CD 组、UC 组,其中 CD 组66例,UC 组21例,并根据IBD 患者的年龄及男女比例收集健康对照组62名。空腹采集受试
【机 构】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杭州
【出 处】
:
中华消化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联合常规治疗对CD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07年至2013年间CD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2例,分为IFX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各11例.常规治疗组患者予禁食或流质饮食、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平衡等内科常规治疗,并予美沙拉嗪、泼尼松、硫唑嘌呤长期口服.IFX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时,治疗第2、6、14、22、30周给予IFX 5
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ma,MPM)是少见的腹膜恶性肿瘤,多为个案报道[1-2].MPM约占所有间皮瘤的10%~30%,发病年龄以50~7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2∶1,因其起病隐匿,表现多种多样,极易漏诊误诊,且预后多不良,中位生存期仅为6~12个月,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3]。
期刊
目的 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 IgA、ASCA IgG、抗乙糖苷昆布糖抗体(ALCA)、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抗甘露二糖抗体(AMCA)、抗大肠埃希菌外膜C蛋白抗体(OmpC抗体)、I2抗体在诊断CD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1月24日期间确诊为CD的患者63例,选取同期30例确诊为UC的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取同期25例在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中未发现异常者
患者女,41岁,于2012年7月15日以发热待查,疑诊为肠梗阻收入院。患者于10 d 前因食海鲜后出现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低热,最高体温为37.9℃,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并给予抗感染、止吐、补液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入院前2 d 出现腹痛、腹胀加重,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病程中患者未出现面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明显脱发。患者有关节炎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
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hydroxyprostaglandin,15-PGDH)在健康人和哺乳动物的胃肠道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其对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具抑制作用[1-2].环氧合酶-2是天然的15-PGDH拮抗剂,与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测定胃癌患者环氧合酶-2和15-PGDH的表达情况,拟探讨H.pylori感染在胃癌
期刊
患者女,66岁,因上腹部不适半年伴疼痛10余天就诊,并于2013年3月l0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消瘦,剑突下饱满,可触及一约14 cm×10 cm巨大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AFP 58 344 μg/L为(正常范围为0~8.6 μg/L),CEA 14.92 μg/L(正常范围为0~5μg/L),HBV标志物中仅抗-HBs阳性,肝功能正常.胃镜提示:胃窦可见巨大的不规
期刊
例1,患者女,44岁,因腹痛1年、加重3d于2012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既往无结核病、肝炎等病史.实验室检查淀粉酶、血常规正常.超声检查提示胰头区占位.上腹部平扫+增强CT示环绕胰腺头颈多个囊实性密度影,密度不均,内见多个小结节样钙化(图1a),明显渐进性强化,融合成块者呈花环样强化,内有分隔,分隔完整,呈扇形分布,孤立结节则为环形强化,囊壁厚薄均匀,直径1~2 mm
期刊
目的 探讨含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膜相关鸟苷酸激酶蛋白1(CARMA1)表达与胃肠道MALT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1999年1月至2011年3月胃肠道DLBCL患者34例和MALT淋巴瘤患者20例,同时选取21例胃肠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者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Ki-67、CARMA1、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目的 探讨影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B)患者内镜检查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内镜确诊为 NVUGIB 的患者441例,分为≤24 h 内镜检查组233例和>24 h 内镜检查组20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内镜检查时间的多因素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