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迈开全新的一步,其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顺应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首先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意义,接着重点谈一下大学思政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06-01
当前一段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普遍欠佳,大学生在接受此教育时,往往遇有困境,要切实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充分地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创新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本文通过论述思政理论教育中培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系统阐明在这项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纵观当今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已经迈向了攻坚期,三十余年的改革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辉煌蓝图,然而,还需清醒地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深入、不彻底、不扎实,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与渗透,表现在广大青年人、特别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其身上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我膨胀等不良价值倾向越来越多的在大学生中间暴露出来,这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初衷与目标均是相背离的,同时,也不利于青年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针对大学生在成长、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缺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则可行之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矫正偏离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不良人生观,重塑健全、完善的人格;其次,学生们经由思政理论教育的洗礼,会促使心理获得有效地调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做事、做人守规矩、讲原则的习惯,提升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思政理论教育还为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出了基本准则、方向与路径,然而,学生人文精神是否具备则是衡量大学思政理论教育成败的试金石,人文精神的基本要义——崇高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思想情操也是思政理论教育所重点推崇并培养的精神,由此表明,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不单单会弥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更能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每一位高校青年一生受用。
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对策
2.1借由先进人物的事迹及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
榜样的力量从来都是无穷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应不间断的给学生补充高尚人物所走过的辉煌人生历程,促使大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理感应,以期能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净化心灵的“阴暗面”,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地理解和懂得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在课堂上应着重给学生补充本高校内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促使学生在日常中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通过学习模范身上的可贵品德与高尚精神,以此激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还可尝试介绍周围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案例,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学生们会更快地引发心灵共鸣,进而将健康的、进步的、纯净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内在气质。
2.2转变教育模式,构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引领学生完善人格
思政理论教育必须尽快地转变教育模式,改变教师过去“一言堂”的课堂局面,充分将课堂教育的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会更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彻底转变观念,由过去“对思政教育厌倦”变为如今“愿意接受思政理论教育”。
在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充当一个引导者,而学生们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大胆破除灌输式的教学套路,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的“调剂品”。一般而言,教师先布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力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尽快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依靠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疑问迎刃而解,每一位学生会深刻地意识到待人接物时,只有秉持真诚、积极、友善、团结的原则,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进而使人文精神真正在教育全过程中大放异彩。
2.3落实生本教育的理念,推动人文精神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以落实
“生本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在开展思政理论时,需加强人文关怀,经常了解学习、生活有困难、急需帮助的学生,为其送去温暖,给所有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教育时,教师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原则,讲述理论、列举案例时可顾及到学生们的兴趣,以便于满足大学生强烈地内心需求,切实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打造亲切、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扬人文精神的巨大价值,使得每一位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当人文精神的观念真正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之时,大家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
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着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情操,着眼于当前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状况,教师要采取多种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06-01
当前一段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普遍欠佳,大学生在接受此教育时,往往遇有困境,要切实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充分地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创新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本文通过论述思政理论教育中培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系统阐明在这项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
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纵观当今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已经迈向了攻坚期,三十余年的改革造就了今天中国的辉煌蓝图,然而,还需清醒地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深入、不彻底、不扎实,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与渗透,表现在广大青年人、特别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其身上往往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我膨胀等不良价值倾向越来越多的在大学生中间暴露出来,这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初衷与目标均是相背离的,同时,也不利于青年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针对大学生在成长、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种种不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缺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则可行之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矫正偏离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不良人生观,重塑健全、完善的人格;其次,学生们经由思政理论教育的洗礼,会促使心理获得有效地调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做事、做人守规矩、讲原则的习惯,提升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思政理论教育还为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提出了基本准则、方向与路径,然而,学生人文精神是否具备则是衡量大学思政理论教育成败的试金石,人文精神的基本要义——崇高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思想情操也是思政理论教育所重点推崇并培养的精神,由此表明,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不单单会弥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更能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每一位高校青年一生受用。
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对策
2.1借由先进人物的事迹及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
榜样的力量从来都是无穷的,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应不间断的给学生补充高尚人物所走过的辉煌人生历程,促使大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理感应,以期能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净化心灵的“阴暗面”,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地理解和懂得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在课堂上应着重给学生补充本高校内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促使学生在日常中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通过学习模范身上的可贵品德与高尚精神,以此激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还可尝试介绍周围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进案例,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学生们会更快地引发心灵共鸣,进而将健康的、进步的、纯净的人文精神逐步转化为自身的内在气质。
2.2转变教育模式,构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引领学生完善人格
思政理论教育必须尽快地转变教育模式,改变教师过去“一言堂”的课堂局面,充分将课堂教育的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会更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会彻底转变观念,由过去“对思政教育厌倦”变为如今“愿意接受思政理论教育”。
在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充当一个引导者,而学生们则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大胆破除灌输式的教学套路,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的“调剂品”。一般而言,教师先布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力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尽快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依靠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疑问迎刃而解,每一位学生会深刻地意识到待人接物时,只有秉持真诚、积极、友善、团结的原则,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进而使人文精神真正在教育全过程中大放异彩。
2.3落实生本教育的理念,推动人文精神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以落实
“生本教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在开展思政理论时,需加强人文关怀,经常了解学习、生活有困难、急需帮助的学生,为其送去温暖,给所有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教育时,教师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原则,讲述理论、列举案例时可顾及到学生们的兴趣,以便于满足大学生强烈地内心需求,切实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打造亲切、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扬人文精神的巨大价值,使得每一位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教育,当人文精神的观念真正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之时,大家便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落实。
结语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着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情操,着眼于当前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状况,教师要采取多种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