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就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法。
数学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师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数学课在于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唤小学生起对知识的渴求愿望,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经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游戏导入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引导他们能进行有意注意、较长时间的去学习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场景教学就是一个好办法。一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二、创设动手实践问题情境
学生对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印象是最深刻的,在操作实践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知。如二年级数学《测量》中的一节课,师引入课题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与实物。先请学生猜一猜一支铅笔的长度,结合已有知识当然都能给出一个数值。想知道它的真正长度吗?(想)每位学生都动手验证自己估计的值,人人参与。在我的指导下个个顺利完成此项活动。(10厘米,即1分米),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分米”这个单位及它的实际长度,接着顺理成章地了解了分米和厘米及米之间的进率。
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身边及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分米,找一找尺子上除了从0~10厘米是1分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分米。学生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轻松的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接下来的认识毫米及与以上单位的关系,我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情境中完成。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熊二生日快到了,同学们为他准备礼物,需要买包装纸和彩带。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都有买生日礼物和接受生日礼物的经验,对接下来的信息很快也很热情。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我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很快,两个问题就整理好了:(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2)买彩带需多少元?
在这个有效的情境中,我再次开动他们的脑筋,“如果让你给熊二买礼物,知道要付多少钱吗?”现在是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不愿意尝试计算的。通过交流算法很快解决了问题,最后在教师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算法。
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知识点,一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就能激起他们想去做、学的冲动,变陌生的内容《小数乘法》为自己身边的事,让学生想不动手、动脑都难。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能创设更多的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恰当有效的。而且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大多以情境图的方式。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挖掘,一定会从情境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数学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师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数学课在于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唤小学生起对知识的渴求愿望,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经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游戏导入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引导他们能进行有意注意、较长时间的去学习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场景教学就是一个好办法。一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二、创设动手实践问题情境
学生对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印象是最深刻的,在操作实践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知。如二年级数学《测量》中的一节课,师引入课题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与实物。先请学生猜一猜一支铅笔的长度,结合已有知识当然都能给出一个数值。想知道它的真正长度吗?(想)每位学生都动手验证自己估计的值,人人参与。在我的指导下个个顺利完成此项活动。(10厘米,即1分米),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分米”这个单位及它的实际长度,接着顺理成章地了解了分米和厘米及米之间的进率。
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身边及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分米,找一找尺子上除了从0~10厘米是1分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分米。学生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轻松的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接下来的认识毫米及与以上单位的关系,我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情境中完成。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熊二生日快到了,同学们为他准备礼物,需要买包装纸和彩带。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都有买生日礼物和接受生日礼物的经验,对接下来的信息很快也很热情。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我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很快,两个问题就整理好了:(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2)买彩带需多少元?
在这个有效的情境中,我再次开动他们的脑筋,“如果让你给熊二买礼物,知道要付多少钱吗?”现在是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不愿意尝试计算的。通过交流算法很快解决了问题,最后在教师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算法。
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知识点,一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就能激起他们想去做、学的冲动,变陌生的内容《小数乘法》为自己身边的事,让学生想不动手、动脑都难。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能创设更多的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恰当有效的。而且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大多以情境图的方式。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挖掘,一定会从情境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