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站在哪里”引导学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老师这堂课主要以《鸿门宴》和《项羽本纪》四个节选片段及古今多首评价诗歌为内容,围绕项羽形象,让学生展开 “群诗文阅读”。
  首先,我想到的是:群文閱读“群”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它肯定不是让学生“读了一篇”“再读一篇”,而是要让“群文”形成“群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学习意义,那么,文本之间必然要有一个或多个“关联点”,这个“关联点”能够“串起”众多文本。另一方面,这些文本的观点、内容、风格不应该“同质”,否则多篇也就是一篇,即在 “关联点”之下,它们是矛盾的、冲突的、多样的,这样的群文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思考。
  思考发生,是学习发生的标志。
  孙老师的这堂课为学生提供了视角、观点“各不相同”“自相矛盾”的材料(《项羽本纪》四个节选片段、九首诗词),于是群文的“学习意义”——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出现了。材料的择用能看出教师的“用心”及学术视野、学识功底,能看出教师明白还是不明白自己应该“站在哪里”。
  这是课堂学习能够发生的前提。
  其次,我想到的是:在课堂这个“学习场”上,教师应发挥怎样的“临场”作用?
  孙老师像所有优秀老师一样,思维敏捷,反应快。她能很好地“接起”学生话头,且有“全局观”,既能“看到”教室中的所有学生,也能顾及课堂教学的整体内容、进程及其节奏。
  最能体现“站在哪里”引导的是,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激励、促进学生往开阔处想,往深刻处想。比如学生先讲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然后孙老师追问:“事实上,‘追’了吗?”学生答:“最后好像也没有追到底。”“那么,不可学霸王的是什么内容呢?”最后得出“要坚持到底”“不可轻言放弃”。又如学生讲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孙老师适时“插入”:“为什么李清照会特别提及‘不肯过江东’呢?”于是学生想到李清照正是在“北宋南渡”背景下的所思所感。她与王安石相对冷峻、客观的政治家思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与杜牧的诗人见解(“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着“背景”方面的差异。于是“群诗”就能相映成“理”,形成思考空间。
  教师在思想上的“站位”,就应该要比学生高;否则,课堂有可能会流于表面的“热闹”“有趣”,而失却高中语文课堂应有的思维内容。
  再次,我想到的是:“多元”“开放”应如何“收场”?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课堂教学形态包括观点、态度等应该走向“开放”的理念,但不少教师可能都会有一个疑惑:多元、开放,学生只要“言之成理”都算对,那“考试”时怎么办呢?甚至可能还有教师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回归”到“统一齐整”上来。
  比如这堂课上,学生们意见纷纷,对项羽人物“影像”的看法各有不同。那么,项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正如孙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我们今天这堂课上对项羽的看法,比材料上的历史评价要全面得多。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注意到,类似内容的考试,其实早已不再追求“标准答案”或 “参考答案”,而是越来越趋向于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新颖的答案”“创新的答案”了。如果不是受限于考试评价的“科学性”,这方面会做得更好。
  全班学生的观点个个不同,会“妨碍”他们的考试吗?应该不会。因为它们不是 “知识”,而是“见识”。那么,我们何必对学生“开放”“多元”的见解“不放心”呢?正如孙老师课堂上“开宗明义”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样,只要我们“有思想”,我们就能“有历史”,只要我们有“新思想”,我们就能有“新历史”。这有点像“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拷问。
  当然,虽然师生的“对话”也时常闪烁着“思想的光彩”,但如果能把这些“思想”写下来,而不止于让思想仅存于“风暴”中、仅存于“课堂流程”中,可能会更具“学习成果”意义。因为,从语文学习角度看,从“口头语”到“书面语”,是一个思想变得严谨、精密进而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过程。在我看来,高中语文学习,主要应该是“书面语”,是“书面表达”而不是口头的“对话”。
  概言之,孙老师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就是:高中语文教师应站在“思维的高地”而不是作为“答案的先知者”“材料的拥有者”,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得深刻、开放,且努力形成思考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新诗教学分量颇重,一线教师在教学上屡有犯难。提高对新诗的认识,进而深入探寻其内部规律,找出新诗的“魂”,并从诗人的个性、语言的凝练、诗歌的神韵方面入手品读,是我们读诗、解诗乃至教写新诗的关键。   关键词:新诗;新诗教学;统编教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五四”以后,人们的书面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话与文言虽然同属汉语系统,使用的文字也都是汉字,但两者从语感
期刊
一、研究缘起  (一)微视频引发的情境故事  一日看到一个抖音短视频,内容是有人在拍落叶,旁白文字这样写道:  环卫大姐说:“你慢慢拍,拍好了我再扫。”这份小美好,让生活多了份温暖,多了份欣喜,多了份诗意。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老教师,笔者不由得对这个视频生出几分感慨,也引发了对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些深层思考。  曾几何时,刚刚迎来新一届学生,忙忙碌碌间眨眼便到了深秋,校园大门的道路两旁整
期刊
一、文本阐释  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史官叫左丘明。他是孔子的“同耻”之辈,他是司马迁称誉的“鲁君子”;他以“记事”的《左传》与“记言”的《国语》擎起文化双桅,擦亮中华历史的璀璨星空;他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兼具史家之风度、文人之气质。在文化传承与理解创新上,他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左传》是他的传世瑰宝,《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经典,前人有言“烛之武一言,贤于百万
期刊
摘 要:语文测试命题的价值取向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客观评定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效能,突出测试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最终将评价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策略,强调测试对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导。近年来浙江省初中语文试题的命制坚持“考试既是检测评价,也是学习指导”的思想,并逐步探索出植入语文知识、融入学习策略、活用答题范例、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习路径、设置情境任务等“学习指导”命题策略。   关键词:语文测试;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细细品读课文,反复地推敲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思路,并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借勺水兴洪波、借常识悟情感、借细节品韵味和借拓展促提升等方法深入挖掘文本,探究文章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方法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世界——情的世界,它的字字句句背后皆是作者的至情至意。它往往有很多看点,有无穷内涵,可圈可点之处多如繁星。这就要求教师要耐着性子走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1]进行设计。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只是静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无法全部直接传递。同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任务群编排体例,教材由不同的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又承载了该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因而,教师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时需建立与知识点、文
期刊
摘 要:2011—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语文核心素养”主题的文献共有2479条,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这些文献加以分析,可以观察到:从发文数量看,该领域研究在2011—2015年处于萌芽阶段,在2016—2017年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在2018—2019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同时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文数量不多;就研究层次来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少。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者间的合
期刊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打破了传统的篇章组元方式,它以能力为旨归,以任务为引导,以活动为路径,将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同时包含了“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三个学习任务。  在西方国家,戏剧是特别重要的课程,其集合了创
期刊
摘 要:对“叙述视角”的认识与运用是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写叙述类文章时面临的问题。《婴宁》作为《聊斋志异》这朵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取得了“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效果,为这颗明珠增色不少,可作为学生写作叙述类文章的典范。   关键词:写作教学;叙述视角;《婴宁》  如何叙述能够更生动?怎样呈现主题才能更突出?这是高一学生在叙述类写作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学习写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并在学习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一是选材丰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