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在一所学校中的普及程度。学风建设一方面需要解决学生学习从模糊性动机到明确性动机的转变,一方面要将自主学习行为扩展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学术竞赛活动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得以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风;学风建设;自主性;普及性;学术竞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和人才培养。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风气不够浓厚等情况,学风建设因此也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学风的自主性和普及性特点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如果一所学校学生遵守学习纪律,很少迟到旷课,自习教室从早到晚座无虚席,老师下课后被学生包围提问,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情况无疑可以认为是良好的“学风”,但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如果据此来进行学风建设的话,校方会发现,除了在学习纪律上可以采取措施(严格上课考勤制度,考试制度等),其它能有积极作为的措施就很少了,因为在大学里并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自习,或者强制学生向老师进行提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学风的第一个基本属性,即自主性,好的学风必然是学生主动自发的进行学习活动,而不是强制的结果。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少数学生的孤立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因此这里将学风定义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一所学校的普及程度。而学风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校方通过各种措施,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普及度的过程,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有关学风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特征:
1.学风的类型
既然学风是自主的学习活动,这里必然包含学习动机的因素,根据动机的不同,可以对学风进行分类,简单的举例来说,高中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升学,大学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我们常常谈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例如著名的西方高等学府常常更重视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我国大学则更具有功利性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是学风类型的一个基本划分;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类型,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学风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根据学习动机的存在与否,可以将学风状态划分为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模糊的学习动机和没有学习动机三种情况,这种分类法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这里予以详细分析:一般来说,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自然最为理想,但并不多见,对自己的人生订立明确目标并制定详细分阶段实现的计划的学生毕竟占少数,而完全没有任何学习动机的学生也相对较少,事实上,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又迷茫不知所措的矛盾心理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多数学生是抱着模糊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有的人不知道所学专业将来是否有用武之地,或者即使有明确的远期理想,也常没有具体的分阶段目标。不过本文并不批判这种学习状态,而是认为,首先,大学生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需要在一步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从模糊性发展到明确性;其次,学校里的学习是一种群体行为,具有从众性、竞争性和模仿性,有时并不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直接相关,而仅仅是环境氛围使然,这就是接下来所要讨论的学风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
2.学风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而不是个体学生孤立的学习行为
我们可以将学习看做是知识由书本或老师等知识源传达到学生的一种流通过程,流通就必然存在阻力和摩擦,例如知识深奥难懂,学习条件欠佳等,而学风作为一种群体的学习状态,往往对个体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学风表现为助力,而差的学风则表现为阻力。具体考察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三种社会关系,第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第三是学生与学校外界的关系。而这三种社会关系的结果也都是知识习得的过程,仍然用知识流通这一概念来衡量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学风应该使学生、教师、学校外界三方具有良好的交流,知识信息在三者之间能够无障碍的流通。
除了教师的授课技巧、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客观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可以改善知识的流通效率呢?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同寝室里如果多数人不热爱学习,旷课或沉迷于网络等,那么其中较勤奋的学生也常会受影响而降低学习积极性,若寝室中多数人热爱学习则会带动其中较懒惰者参与学习。人们总有跟随大多数的倾向,效仿优秀者的倾向和互相竞争的倾向,即从众行为、竞争行为和效仿行为。其中从众行为是个体跟随大多数行动,表现出动机的模糊,具有盲目性和流行性。竞争行为主要发生于水平差距不大的人之间,效仿行为则相反,但这两种类型都源于人提升自我,不甘于人后的心理特点。大学生也不例外,并且作为年轻人这些倾向表现的更为突出。实际上,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普及自主学习行为的主要途径。
二、学术竞赛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教师、校外三方主体来说,独立学院相对于传统高校有一些特殊性,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稍差,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和人生缺乏规划,学习动机模糊;教师年龄段两极分化且流动性大,导致教学计划难以得到完善的实施,师资队伍也往往不完善;校外资源不丰富,学校与校外公司、单位等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实习基地缺乏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可调配的资源较为有限,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和校外资源,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活动则是一条效率较高的途径。
2.以学术竞赛活动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的要点在于校方不能以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当是自发自愿的,人们自主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目标和利益所在,二是出于爱好和兴趣。而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竞赛活动属于自愿参加,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的必要条件。
(2)在学术竞赛中获得名次通常有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短期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回报。
(3)从远期来看,在学术竞赛中获得名次可以为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跳板,是学力和能力的最好证明,有着丰厚的长期回报。
(4)学术竞赛在命题方面通常富于灵活性和多样性,并能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与学校内日常枯燥的,脱离实际的课业任务有所不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
(5)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竞赛活动经常也可以是多人完成,从而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总之可说是为将来工作所举行的实战演习,因此参加竞赛活动是一个经验获得的过程。
(6)最后,也可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模糊性动机到明确性动机的转变,如果成功可以带来巨大成就感从而坚定专业信心,即使失败也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与优秀者的差距,获得经验和教训。由于学术竞赛不是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范围可以扩展到县市、省份、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比赛,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自身,明确自己在更广大范围内的位置,通过定位自己,真正了解到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适于做什么,从而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
3.以学术竞赛活动扩大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普及度
学风建设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普及度,也就是将个体或部分人的学习行为扩大化,成为更广泛群体的行为。而除了具体的客观目标以外,纯粹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使某种行为普及化,这包括前文论述的从众性、竞争性和模仿性,这些心理特点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当条件恰当时,就可以引发相应的行为,而开展学术竞赛就是这样一种条件的创造:
首先,学术竞赛有着明确的竞争性特点,作为一个更广阔的竞技平台,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学术竞赛也是一个展示优秀个人和优秀作品的平台,可以引起同学们的仿效行为,也就是通过模范带头作用扩大学习群体。
最后,学术竞赛与平时按部就班的课业不同,具有非日常性的特征,在学习生活中显得较为显著和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学习热”,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术竞赛在我系学风建设中的实践与成效
尽管学术竞赛在营造学习气氛,普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上有一些固有的优势,但还需要以一些具体的措施加以引导,将效果扩大化,笔者所在的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主要的工作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1.在校内范围内,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竞赛活动
我系距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数码之星大赛,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个学期开始筹办新的创意设计大赛,作为数码之星比赛的姊妹活动。校内竞赛的优势在于其基本程序、内容都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更加贴近本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筹办,例如这两项比赛都是根据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多,且具有很强的软件优势的特点来确定内容和方向。此外,校内竞赛在宣传上也具有优势,例如数码之星比赛的评选活动就利用校内网络进行人气投票的方式作为评选的重要指标,在角逐出最终结果后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通过这样大张旗鼓的举行校内竞赛的方式,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的热潮。据统计,我系09-10学年共有331人次获得校内各种奖项,在学院举办的第八届科技文化节中获得奖项25个,可以说在推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效果显著。
校内竞赛也有着权威性低,参赛者范围较为狭窄的缺点,需要予以弥补,因此在举办校内竞赛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比赛应当正规、严谨、公正的进行,杜绝草率、偏袒现象的发生;二是必须大力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资源,如宣传栏、横幅、标语、网络等,隆重,高调的举行;三是竞赛不宜举办的过于频繁,以保持活动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学术竞赛活动和资格认证考试
校外竞赛与校内竞赛是优劣互补的关系,校外竞赛的权威性更高,同时参赛者的范围和层次也更广阔,是独立学院学生了解校外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秀平台。缺点在于内容和形式都不可控制,也不利于发动学生参加。因此进行必要的宣传十分重要,在我系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赛事内容进行介绍和讲解、指出该竞赛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由学生干部将比赛相关文件共享给全班同学。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课程作业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不给学生增添额外负担,并积极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和指点,对于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在评优和评先上都给予优先考虑。在多项措施的综合促进下,我系学生在校外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9-2010学年度中,获得市级奖项的有29人,省级奖项11人,国家承认的竞赛和资质证书获得者64人,形成了积极参加校外竞赛、考试的良好风气,极大推动了我系的学风建设。
四、结语
本文从学风的概念入手,指出学风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在一所学校中的普及程度。独立学院在学风建设中,其生源、师资和校外资源调配都较为有限,而通过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活动,可以有效的利用校内外各种潜在教育资源,推动完成学风建设的两个基本任务,即实现学生从模糊学习动机到明确学习动机的转变,和普及自主学习行为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去的目标。在这个思路指引下,笔者所在院系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建萍,周艺红.学科竞赛在高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10.
[2]范爱华.独立学院学风状况及优化学风的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9(3):66-69.
[3]辛岚.抓好学科竞赛 推进学风建设[J].内江科技,2010(1):170.
[4]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09(5):8-10.
作者简介:蔡榕桦(1986-),广东揭西人,主要从事学风建设管理和心理教育研究。
【关键词】学风;学风建设;自主性;普及性;学术竞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和人才培养。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风气不够浓厚等情况,学风建设因此也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学风的自主性和普及性特点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如果一所学校学生遵守学习纪律,很少迟到旷课,自习教室从早到晚座无虚席,老师下课后被学生包围提问,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情况无疑可以认为是良好的“学风”,但这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如果据此来进行学风建设的话,校方会发现,除了在学习纪律上可以采取措施(严格上课考勤制度,考试制度等),其它能有积极作为的措施就很少了,因为在大学里并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自习,或者强制学生向老师进行提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学风的第一个基本属性,即自主性,好的学风必然是学生主动自发的进行学习活动,而不是强制的结果。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少数学生的孤立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因此这里将学风定义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一所学校的普及程度。而学风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校方通过各种措施,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普及度的过程,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有关学风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特征:
1.学风的类型
既然学风是自主的学习活动,这里必然包含学习动机的因素,根据动机的不同,可以对学风进行分类,简单的举例来说,高中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升学,大学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我们常常谈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例如著名的西方高等学府常常更重视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我国大学则更具有功利性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是学风类型的一个基本划分;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类型,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学风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根据学习动机的存在与否,可以将学风状态划分为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模糊的学习动机和没有学习动机三种情况,这种分类法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这里予以详细分析:一般来说,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自然最为理想,但并不多见,对自己的人生订立明确目标并制定详细分阶段实现的计划的学生毕竟占少数,而完全没有任何学习动机的学生也相对较少,事实上,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又迷茫不知所措的矛盾心理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就是说多数学生是抱着模糊的学习动机进行学习,有的人不知道所学专业将来是否有用武之地,或者即使有明确的远期理想,也常没有具体的分阶段目标。不过本文并不批判这种学习状态,而是认为,首先,大学生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需要在一步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从模糊性发展到明确性;其次,学校里的学习是一种群体行为,具有从众性、竞争性和模仿性,有时并不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直接相关,而仅仅是环境氛围使然,这就是接下来所要讨论的学风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
2.学风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而不是个体学生孤立的学习行为
我们可以将学习看做是知识由书本或老师等知识源传达到学生的一种流通过程,流通就必然存在阻力和摩擦,例如知识深奥难懂,学习条件欠佳等,而学风作为一种群体的学习状态,往往对个体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学风表现为助力,而差的学风则表现为阻力。具体考察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三种社会关系,第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第三是学生与学校外界的关系。而这三种社会关系的结果也都是知识习得的过程,仍然用知识流通这一概念来衡量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学风应该使学生、教师、学校外界三方具有良好的交流,知识信息在三者之间能够无障碍的流通。
除了教师的授课技巧、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客观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可以改善知识的流通效率呢?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同寝室里如果多数人不热爱学习,旷课或沉迷于网络等,那么其中较勤奋的学生也常会受影响而降低学习积极性,若寝室中多数人热爱学习则会带动其中较懒惰者参与学习。人们总有跟随大多数的倾向,效仿优秀者的倾向和互相竞争的倾向,即从众行为、竞争行为和效仿行为。其中从众行为是个体跟随大多数行动,表现出动机的模糊,具有盲目性和流行性。竞争行为主要发生于水平差距不大的人之间,效仿行为则相反,但这两种类型都源于人提升自我,不甘于人后的心理特点。大学生也不例外,并且作为年轻人这些倾向表现的更为突出。实际上,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普及自主学习行为的主要途径。
二、学术竞赛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教师、校外三方主体来说,独立学院相对于传统高校有一些特殊性,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稍差,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和人生缺乏规划,学习动机模糊;教师年龄段两极分化且流动性大,导致教学计划难以得到完善的实施,师资队伍也往往不完善;校外资源不丰富,学校与校外公司、单位等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实习基地缺乏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可调配的资源较为有限,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和校外资源,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活动则是一条效率较高的途径。
2.以学术竞赛活动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的要点在于校方不能以强制手段要求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当是自发自愿的,人们自主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目标和利益所在,二是出于爱好和兴趣。而鼓励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竞赛活动属于自愿参加,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的必要条件。
(2)在学术竞赛中获得名次通常有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短期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回报。
(3)从远期来看,在学术竞赛中获得名次可以为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跳板,是学力和能力的最好证明,有着丰厚的长期回报。
(4)学术竞赛在命题方面通常富于灵活性和多样性,并能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与学校内日常枯燥的,脱离实际的课业任务有所不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
(5)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竞赛活动经常也可以是多人完成,从而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总之可说是为将来工作所举行的实战演习,因此参加竞赛活动是一个经验获得的过程。
(6)最后,也可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模糊性动机到明确性动机的转变,如果成功可以带来巨大成就感从而坚定专业信心,即使失败也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与优秀者的差距,获得经验和教训。由于学术竞赛不是局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范围可以扩展到县市、省份、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比赛,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自身,明确自己在更广大范围内的位置,通过定位自己,真正了解到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适于做什么,从而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
3.以学术竞赛活动扩大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普及度
学风建设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普及度,也就是将个体或部分人的学习行为扩大化,成为更广泛群体的行为。而除了具体的客观目标以外,纯粹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使某种行为普及化,这包括前文论述的从众性、竞争性和模仿性,这些心理特点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当条件恰当时,就可以引发相应的行为,而开展学术竞赛就是这样一种条件的创造:
首先,学术竞赛有着明确的竞争性特点,作为一个更广阔的竞技平台,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学术竞赛也是一个展示优秀个人和优秀作品的平台,可以引起同学们的仿效行为,也就是通过模范带头作用扩大学习群体。
最后,学术竞赛与平时按部就班的课业不同,具有非日常性的特征,在学习生活中显得较为显著和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发“学习热”,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术竞赛在我系学风建设中的实践与成效
尽管学术竞赛在营造学习气氛,普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上有一些固有的优势,但还需要以一些具体的措施加以引导,将效果扩大化,笔者所在的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主要的工作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1.在校内范围内,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竞赛活动
我系距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数码之星大赛,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个学期开始筹办新的创意设计大赛,作为数码之星比赛的姊妹活动。校内竞赛的优势在于其基本程序、内容都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更加贴近本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筹办,例如这两项比赛都是根据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多,且具有很强的软件优势的特点来确定内容和方向。此外,校内竞赛在宣传上也具有优势,例如数码之星比赛的评选活动就利用校内网络进行人气投票的方式作为评选的重要指标,在角逐出最终结果后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通过这样大张旗鼓的举行校内竞赛的方式,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的热潮。据统计,我系09-10学年共有331人次获得校内各种奖项,在学院举办的第八届科技文化节中获得奖项25个,可以说在推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效果显著。
校内竞赛也有着权威性低,参赛者范围较为狭窄的缺点,需要予以弥补,因此在举办校内竞赛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比赛应当正规、严谨、公正的进行,杜绝草率、偏袒现象的发生;二是必须大力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资源,如宣传栏、横幅、标语、网络等,隆重,高调的举行;三是竞赛不宜举办的过于频繁,以保持活动的重要性和仪式感。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学术竞赛活动和资格认证考试
校外竞赛与校内竞赛是优劣互补的关系,校外竞赛的权威性更高,同时参赛者的范围和层次也更广阔,是独立学院学生了解校外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秀平台。缺点在于内容和形式都不可控制,也不利于发动学生参加。因此进行必要的宣传十分重要,在我系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赛事内容进行介绍和讲解、指出该竞赛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由学生干部将比赛相关文件共享给全班同学。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课程作业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不给学生增添额外负担,并积极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和指点,对于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在评优和评先上都给予优先考虑。在多项措施的综合促进下,我系学生在校外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9-2010学年度中,获得市级奖项的有29人,省级奖项11人,国家承认的竞赛和资质证书获得者64人,形成了积极参加校外竞赛、考试的良好风气,极大推动了我系的学风建设。
四、结语
本文从学风的概念入手,指出学风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在一所学校中的普及程度。独立学院在学风建设中,其生源、师资和校外资源调配都较为有限,而通过积极开展学术竞赛活动,可以有效的利用校内外各种潜在教育资源,推动完成学风建设的两个基本任务,即实现学生从模糊学习动机到明确学习动机的转变,和普及自主学习行为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去的目标。在这个思路指引下,笔者所在院系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袁建萍,周艺红.学科竞赛在高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10.
[2]范爱华.独立学院学风状况及优化学风的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09(3):66-69.
[3]辛岚.抓好学科竞赛 推进学风建设[J].内江科技,2010(1):170.
[4]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09(5):8-10.
作者简介:蔡榕桦(1986-),广东揭西人,主要从事学风建设管理和心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