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在我们这个数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的文化里,历来是勤劳的楷模。在分类上,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数量约有20 000种之多。在这些为数众多的蜂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蜜蜂和黄蜂。其实这是一个笼统的叫法。
蜜蜂一般指细腰亚目中身披毛衣(全身遍布绒毛),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种类。它们都生着特别的口器,既能咀嚼又可以吸食液体,这在昆虫大家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装备。黄蜂则是凶猛的掠食者,它们全身光滑,长着两颗“大牙”——也就是上颚。不过黄蜂捉虫主要是喂养幼虫,成年的黄蜂也喜欢花蜜和树汁。
蜜蜂与人类的关系之密切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为人类提供蜂蜜,另外,人类食谱中大约15%~30%的部分也直接或间接与蜜蜂的传粉有关,特别是众多的水果和蔬菜。黄蜂虽然不那么闻名,却也是出色的农田护卫。
然而随着全球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蜂渐渐背上了恶名,因为城市人不但难以直观地认识到蜂与冰箱里的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更难有一刻闲暇仔细观察这些偶尔出现在花园里的小生物。这时,蜂给人带来的伤痛就完全盖过了它们的功劳。如果你被各种蜂蜇过的话,一定明白这伤痛是什么感觉。而对少数人,被蜂蜇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有时候甚至是死亡。
多数种类的雌性蜂屁股上都有一个蜇针,其实这是它们的产卵器,只是由于雌性的工蜂不再有繁殖的能力,所以这个产卵器变成了专职的武器。那些让人难忘的刺痛感,大都是工蜂留下的纪念。蜂后也能蜇人,不过一般很难见到它。
虽然看起来相似,但蜜蜂和黄蜂发展这种“化学武器”的原因不尽相同。对于蜜蜂来说,它们的蜇针是防御武器,因为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能量极高的蜂蜜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因此为了对付那些馋鬼,主要是熊、獾和人类这些哺乳动物,蜜蜂不得不痛下狠招。黄蜂们则不然,它们不酿蜜,但它们要捕食活物,所以它们的毒针主要用来对付小虫子,当然对于“不解风情”的冒失鬼,毒液同样有效。
蜂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以最常见的蜜蜂蜂毒为例,它的80%是水,甲酸也是主要成分,这使得蜜蜂蜂毒呈弱酸性,pH在5左右。被蜜蜂蜇过的人一定会对那股奇异的香气印象深刻,那是毒液中的乙酸异戊酯,作用是报警,以吸引更多的蜜蜂前来攻击。
以上这些都不算是蜂毒的“大头”,毒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些复杂的多肽、蛋白质,诸如蜂毒肽、MCD肽、组胺、透明质酸酶等等,其复杂程度与蛇毒不相上下。这些成分有的可以让人疼痛难忍,有的则让人细胞破裂、神经麻痹。由于蜜蜂蜇人一次注射的毒液量只有5~50毫克,因此大部分的受害者仅仅是疼痛红肿一些时间而已。当然,如果惹了大麻烦,短时间内被蜇500次以上,那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从《荔枝蜜》中我们就知道蜜蜂蜇人是一种“自杀攻击”,因为蜜蜂的蜇针上有倒刺,蜇人的同时会把蜇针连同毒囊和别的内脏一起留给入侵者,离体的毒囊仍会收缩注射毒液。但蜜蜂并不总是这样做,当它们攻击其他昆虫,比如另一窝蜜蜂时,由于昆虫的外骨骼缺乏弹性,并不会把蜇针留住。黄蜂的蜇针没有倒钩,因此可以反复攻击,同时,因为有所保留,黄蜂一次注射的毒液比蜜蜂少得多。
当我们遭遇蜂,该怎么办?当然最好是不要招惹它们,浓烈的香水可能会让前来采蜜的蜜蜂迷茫地围你打转,野餐的罐头、火腿、水果和汽水也会招来嘴馋的黄蜂。一旦见了它们,切勿反应过度,不管是在家里,在野餐时,还是汽车车厢里,一只蜂绝不会成为主动攻击者,除非你乱扑乱打,弄疼了它们,不但会被蜇,还可能会引来它的同伙前来助阵。
一旦被蜂蜇了,最好记住它们的模样,是黄蜂还是蜜蜂,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这些对医生可能有帮助。许多书上介绍用肥皂水对付蜜蜂蜇伤,用醋对付黄蜂蜇伤,因为蜜蜂蜂毒是酸性的,而黄蜂蜂毒是碱性的,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效果有限。首先,蜂毒已经被注射入体内,体表涂药很难发挥作用,其次蜂毒的真正杀伤成分跟酸碱关系不大。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用冰敷伤口,这样可以止痛,或者反之,用热水冲洗,这样可以破坏蜂毒中的蛋白质的活性。而一旦不幸“捅了马蜂窝”被大群蜂螫伤,或者出现了过敏症状,考虑到极少有人随身准备甲状腺素或者其他急救药品,迅速送医院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还要为“杀人蜂”正名。很多报道中出现的“杀人蜂”,十之八九是黄蜂,称之为杀人蜂是不妥的,因为真正的杀人蜂是上世纪50年代在巴西人们培育的一种非洲蜜蜂和欧洲蜜蜂的杂交品种,后来逃出实验室,现已扩展到美国南部,由于其攻击性很强,迄今在美国已经造成了十几起杀人事件,遂得此恶名。
编辑/梁宇清
蜜蜂一般指细腰亚目中身披毛衣(全身遍布绒毛),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种类。它们都生着特别的口器,既能咀嚼又可以吸食液体,这在昆虫大家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装备。黄蜂则是凶猛的掠食者,它们全身光滑,长着两颗“大牙”——也就是上颚。不过黄蜂捉虫主要是喂养幼虫,成年的黄蜂也喜欢花蜜和树汁。
蜜蜂与人类的关系之密切是毋庸置疑的,它们为人类提供蜂蜜,另外,人类食谱中大约15%~30%的部分也直接或间接与蜜蜂的传粉有关,特别是众多的水果和蔬菜。黄蜂虽然不那么闻名,却也是出色的农田护卫。
然而随着全球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蜂渐渐背上了恶名,因为城市人不但难以直观地认识到蜂与冰箱里的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更难有一刻闲暇仔细观察这些偶尔出现在花园里的小生物。这时,蜂给人带来的伤痛就完全盖过了它们的功劳。如果你被各种蜂蜇过的话,一定明白这伤痛是什么感觉。而对少数人,被蜂蜇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有时候甚至是死亡。
多数种类的雌性蜂屁股上都有一个蜇针,其实这是它们的产卵器,只是由于雌性的工蜂不再有繁殖的能力,所以这个产卵器变成了专职的武器。那些让人难忘的刺痛感,大都是工蜂留下的纪念。蜂后也能蜇人,不过一般很难见到它。
虽然看起来相似,但蜜蜂和黄蜂发展这种“化学武器”的原因不尽相同。对于蜜蜂来说,它们的蜇针是防御武器,因为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能量极高的蜂蜜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因此为了对付那些馋鬼,主要是熊、獾和人类这些哺乳动物,蜜蜂不得不痛下狠招。黄蜂们则不然,它们不酿蜜,但它们要捕食活物,所以它们的毒针主要用来对付小虫子,当然对于“不解风情”的冒失鬼,毒液同样有效。
蜂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以最常见的蜜蜂蜂毒为例,它的80%是水,甲酸也是主要成分,这使得蜜蜂蜂毒呈弱酸性,pH在5左右。被蜜蜂蜇过的人一定会对那股奇异的香气印象深刻,那是毒液中的乙酸异戊酯,作用是报警,以吸引更多的蜜蜂前来攻击。
以上这些都不算是蜂毒的“大头”,毒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些复杂的多肽、蛋白质,诸如蜂毒肽、MCD肽、组胺、透明质酸酶等等,其复杂程度与蛇毒不相上下。这些成分有的可以让人疼痛难忍,有的则让人细胞破裂、神经麻痹。由于蜜蜂蜇人一次注射的毒液量只有5~50毫克,因此大部分的受害者仅仅是疼痛红肿一些时间而已。当然,如果惹了大麻烦,短时间内被蜇500次以上,那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从《荔枝蜜》中我们就知道蜜蜂蜇人是一种“自杀攻击”,因为蜜蜂的蜇针上有倒刺,蜇人的同时会把蜇针连同毒囊和别的内脏一起留给入侵者,离体的毒囊仍会收缩注射毒液。但蜜蜂并不总是这样做,当它们攻击其他昆虫,比如另一窝蜜蜂时,由于昆虫的外骨骼缺乏弹性,并不会把蜇针留住。黄蜂的蜇针没有倒钩,因此可以反复攻击,同时,因为有所保留,黄蜂一次注射的毒液比蜜蜂少得多。
当我们遭遇蜂,该怎么办?当然最好是不要招惹它们,浓烈的香水可能会让前来采蜜的蜜蜂迷茫地围你打转,野餐的罐头、火腿、水果和汽水也会招来嘴馋的黄蜂。一旦见了它们,切勿反应过度,不管是在家里,在野餐时,还是汽车车厢里,一只蜂绝不会成为主动攻击者,除非你乱扑乱打,弄疼了它们,不但会被蜇,还可能会引来它的同伙前来助阵。
一旦被蜂蜇了,最好记住它们的模样,是黄蜂还是蜜蜂,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这些对医生可能有帮助。许多书上介绍用肥皂水对付蜜蜂蜇伤,用醋对付黄蜂蜇伤,因为蜜蜂蜂毒是酸性的,而黄蜂蜂毒是碱性的,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效果有限。首先,蜂毒已经被注射入体内,体表涂药很难发挥作用,其次蜂毒的真正杀伤成分跟酸碱关系不大。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用冰敷伤口,这样可以止痛,或者反之,用热水冲洗,这样可以破坏蜂毒中的蛋白质的活性。而一旦不幸“捅了马蜂窝”被大群蜂螫伤,或者出现了过敏症状,考虑到极少有人随身准备甲状腺素或者其他急救药品,迅速送医院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还要为“杀人蜂”正名。很多报道中出现的“杀人蜂”,十之八九是黄蜂,称之为杀人蜂是不妥的,因为真正的杀人蜂是上世纪50年代在巴西人们培育的一种非洲蜜蜂和欧洲蜜蜂的杂交品种,后来逃出实验室,现已扩展到美国南部,由于其攻击性很强,迄今在美国已经造成了十几起杀人事件,遂得此恶名。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