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似一段朽木,屈指一敲,竟发出脆亮的“铿铿”声,枯木陶——中国传统手工艺红陶制品,该工艺制作完全手工,不用任何模具,制作成花瓶、花盆、笔筒、香炉挂件等,因为特殊的工艺特点,件件都是孤品,更显珍贵。
“枯木陶”这个名号创建于20世纪初,当年,华定远老先生综合北京多家红陶制作手艺,通过对自然界树根的观察,手工捏制,制作出不用任何模具的绝不重复的“个性化”工艺品。今年50岁的华绪为是枯木陶第三代的唯一传人,他从6岁开始就学会了制作,可以说热爱、痴迷一生。为追求陶器与朽木的形似,他经常背着干粮上山研究古树,有时候对着一截树根一看就是半天。市场的艰难、传承的重任、世人的不解、艺术的艰辛,他最终选择了坚持……
面对着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华绪为也有另一层苦恼:唯一的徒弟英年早逝,唯一的儿子华寅晟不愿意学艺。儿子是80后无忧男孩,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对古老工艺毫无兴趣,两代人的观念剧烈冲击。然而有一天,儿子华寅晟终于理解了父亲,爱上枯木陶,承担起责任。是什么改变了这个80后新新人类呢?
深沉的父爱改变了儿子
2008年腊月二十,年关将近,北京城年味弥漫,人们忙着逛街购物,添置年货,一年到头的忙碌,似乎总算到了可以放松休息和享受的时候。枯木陶第三代传人华绪为的妻子急忙做好一锅肉丸子汤,带上两条鱼,准备去华绪为的工作室看看。快要出门的时候,下雪了,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没半个钟头,就积了厚厚一层。看着黄晕晕的天,儿子华寅晟决定替妈妈去给父亲送饭。听着母亲再三地叮嘱,小华点着头,骑上车子出门。从家到父亲工作室,平时要半个多小时车程,大雪漫天,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一年到头,华绪为在工作室忙,经常要一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家。过去那些年,因为华绪为对枯木陶的坚持,家里生活很清贫,而妻子始终支持他。
三个月前,在一次华绪为大声的责骂之后,小华为了应付父亲来到工作室,在父亲的指导下,草草捏制了一个烟灰缸,技法只领会了1/3,敷衍完成,往那儿一丢,就扭头回家了。他并不喜欢枯木陶,也非有意学习,只是想让父亲别再生气,只当换来暂时的耳根清净。
踩着咯吱的积雪,华寅晟推门而入。工作室的院子很大,因为陶器需要烧制,原料和成品都需要库房,而且,制作艺术需要安静的环境。前几年华绪为租下了这个农村大院,最适合做枯木陶工艺工作室。过年了,徒弟们都回家了,只有华绪为还留在这儿,看守着他的宝贝,赶制着春节前后那些订单的货。
进了工作室内间,似乎比外间还要冷,小华一摸,暖气熄火了。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每次见他就不可避免的大声斥责,因为不肯学习枯木陶制作工艺,父亲总是不到三句话就对他横眉立目,充满怨责。而他对此也只能默默不语。4年的工商管理本科学习,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他不能接受自己像父亲一样一生与胶泥为伴。人各有所爱,父亲,您什么时候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想想?对于父亲华绪为来说,从祖上传承下来的独家技艺,不能在他手里失传。小华拒不接受的态度,似乎让父亲看不到希望。
小华没有等到父亲的斥责。华绪为盖着厚厚的棉被,在里屋睡着了。父亲在大声的咳嗽中醒来。小华走过来,担忧地摸了摸父亲的额头,滚烫,不好,父亲发烧了!至少39度!
华寅晟背起父亲,锁好门,打车就往医院赶,出租车里,华绪为倚在儿子还不宽阔的肩膀上,昏昏沉沉。不骂人的父亲,无力地闭着眼睛,额前一缕花白的头发,让小华的心感到前所未有的疼痛。
所幸,医生说来得及时,如果再耽误两天就会引发严重的肺炎,后果不堪设想。小华拗不过父亲,把他送回工作室。等父亲服药睡着,小华开始收拾工作室。这一件件工艺品,都是父亲亲手做的,每一件都是瞬间的创意,无法复制,所以每件都是孤品。这就使得制作人很辛苦,因为不能批量生产,加上制作、烧制等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损耗,这也是枯木陶异常珍贵的原因。
看着那些作品,听着父亲均匀的鼾声,小华似乎对父亲有了一些理解。
小华不小心碰落了一件东西,低头一看,只见一只小小的枯木陶烟灰缸被摔成两半。烟灰缸上清清楚楚刻着父亲的一行字:“定远斋华绪为之子华寅晟1作”。这就是3个月前,他为了敷衍父亲而做的烟灰缸,而在父亲心中,这是儿子的第一件作品,这让他盼望多年的传承看到了曙光,父亲为这幅作品刻上字,小心地烧制加工之后,作为永久珍藏。
华寅晟这个80后男孩对着这只残破的烟灰缸,眼泪滚滚而来。他被严父一直深藏的那份深沉温情的父爱深深震撼,在那一瞬间,他好像忽然读懂了父亲。
华绪为醒来,睁开眼睛就说:“这里太冷,儿子你回家吧。”半晌,华寅晟才擦干眼泪,抬起头说:“不,爸,我要留下来,和您一起!”
与父亲共同传承枯木陶
作为枯木陶第三代独门传人华绪为之子、第四代传承者、父亲唯一的儿子,华寅晟从一出生始,生命就与枯木陶绑在了一起。华寅晟感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学习制作技艺,汲取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精华,80后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枯木陶的价值,华寅晟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迅速建立起网络联系,建博客,在淘宝、阿里巴巴等大型网站开店……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寻找商机。
2008年6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枯木陶沉寂多年之后,终于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华绪为被列为通州文化名人!那天晚上,父亲华绪为回家了,与一些前来庆贺的老朋友喝酒谈笑到凌晨两点。这是父亲华绪为酒喝最多的一次,一斤多的白酒,他竟然没有醉!
为了让定远斋枯木陶作品在市场中走得更稳健,小华忙于参加很多活动、交流会,国展、798、北京秀水街、潘家园、南城古典家居……他带着自己的名片、产品图片去和商家建立联系,扩展合作机会。这一路,历尽艰辛。一些不懂枯木陶文化和技艺的人,以寻常日用品的价格来调侃取笑,一些人带着质疑的眼光看他,一些投机商试图借机压价……
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华寅晟奔走在北京潘家园市场,走进一家在京城很有知名度的珍品店。店主正在给三位衣着讲究的先生介绍货品,那位微胖的先生看上去像位商人,旁边瘦高的那位像是随行人员。面对琳琅满目的珍品玉器,等了好久,找一空闲的机会,华寅晟才拿出名片和图片,向老板说明希望今后合作的来意。不料,刚刚还举止优雅的老板,忽然瞪起眼睛,指着门口贴着的两行字说:“你认识字吗?不认识回家学去!”那上面写着:拒绝推销及卖野药,违者拳脚请出。华寅晟说了一声“对不起”,就退身而出。这样的挫折,对于他,早已不能在心中产生任何浅漪微澜。半年多以来,这个无忧无虑的80后男孩锻炼得一颗心早已如铜墙铁壁,无坚可摧!
面对这些,华寅晟总是一笑而过,从不死乞白赖地说服。艺术品是为能欣赏艺术品的人而存在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即使面对孤独与清贫,它也自有它的高度。它不会俯就,不会迎合,更不会以妥协来附庸低俗。当他刚走出不到百米,一辆车子跟了过来,来人正是刚刚在珍品店里的瘦高个的先生。那位先生向他要了一张名片,说想了解一下产品。三天之后,华寅晟接到这位先生电话,才知,原来他是陪那位微胖的台湾老板林先生来北京的。林先生的爷爷,曾经在上个世纪得到过华氏家族所赠的枯木陶作品,一直摆放家中,他家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好运。他把幸运的人生和枯木陶联系在一起了。为此,这么多年来,爱好收藏的林先生每次来京都没有放弃寻找枯木陶和华氏家族的传人,却终于不期而遇。
华寅晟笑了,也许,自己的祖上,和这位台商有着某种难解的渊源吧。枯木陶,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精神,和中国民族同根的情感。一周后,林先生到华家登门拜访。一家人以隆重的礼节欢迎了这位远方的客人。再一周后,华氏父子连续接到了5张来自台湾的订单,是林先生和他的朋友们。
现在,华寅晟和父亲非常忙碌,除了制作、接洽合作、抽时间应对媒体采访,还要参加接踵而来的各种社会活动。2009年8月下旬,华寅晟接到邀约,作为北京通州区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将在国庆节到鸟巢去作枯木陶展示,让全世界的人民,近距离地领略枯木陶的艺术魅力。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枯木陶”这个名号创建于20世纪初,当年,华定远老先生综合北京多家红陶制作手艺,通过对自然界树根的观察,手工捏制,制作出不用任何模具的绝不重复的“个性化”工艺品。今年50岁的华绪为是枯木陶第三代的唯一传人,他从6岁开始就学会了制作,可以说热爱、痴迷一生。为追求陶器与朽木的形似,他经常背着干粮上山研究古树,有时候对着一截树根一看就是半天。市场的艰难、传承的重任、世人的不解、艺术的艰辛,他最终选择了坚持……
面对着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华绪为也有另一层苦恼:唯一的徒弟英年早逝,唯一的儿子华寅晟不愿意学艺。儿子是80后无忧男孩,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对古老工艺毫无兴趣,两代人的观念剧烈冲击。然而有一天,儿子华寅晟终于理解了父亲,爱上枯木陶,承担起责任。是什么改变了这个80后新新人类呢?
深沉的父爱改变了儿子
2008年腊月二十,年关将近,北京城年味弥漫,人们忙着逛街购物,添置年货,一年到头的忙碌,似乎总算到了可以放松休息和享受的时候。枯木陶第三代传人华绪为的妻子急忙做好一锅肉丸子汤,带上两条鱼,准备去华绪为的工作室看看。快要出门的时候,下雪了,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没半个钟头,就积了厚厚一层。看着黄晕晕的天,儿子华寅晟决定替妈妈去给父亲送饭。听着母亲再三地叮嘱,小华点着头,骑上车子出门。从家到父亲工作室,平时要半个多小时车程,大雪漫天,用了将近一个小时。一年到头,华绪为在工作室忙,经常要一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家。过去那些年,因为华绪为对枯木陶的坚持,家里生活很清贫,而妻子始终支持他。
三个月前,在一次华绪为大声的责骂之后,小华为了应付父亲来到工作室,在父亲的指导下,草草捏制了一个烟灰缸,技法只领会了1/3,敷衍完成,往那儿一丢,就扭头回家了。他并不喜欢枯木陶,也非有意学习,只是想让父亲别再生气,只当换来暂时的耳根清净。
踩着咯吱的积雪,华寅晟推门而入。工作室的院子很大,因为陶器需要烧制,原料和成品都需要库房,而且,制作艺术需要安静的环境。前几年华绪为租下了这个农村大院,最适合做枯木陶工艺工作室。过年了,徒弟们都回家了,只有华绪为还留在这儿,看守着他的宝贝,赶制着春节前后那些订单的货。
进了工作室内间,似乎比外间还要冷,小华一摸,暖气熄火了。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每次见他就不可避免的大声斥责,因为不肯学习枯木陶制作工艺,父亲总是不到三句话就对他横眉立目,充满怨责。而他对此也只能默默不语。4年的工商管理本科学习,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他不能接受自己像父亲一样一生与胶泥为伴。人各有所爱,父亲,您什么时候能站在儿子的角度想想?对于父亲华绪为来说,从祖上传承下来的独家技艺,不能在他手里失传。小华拒不接受的态度,似乎让父亲看不到希望。
小华没有等到父亲的斥责。华绪为盖着厚厚的棉被,在里屋睡着了。父亲在大声的咳嗽中醒来。小华走过来,担忧地摸了摸父亲的额头,滚烫,不好,父亲发烧了!至少39度!
华寅晟背起父亲,锁好门,打车就往医院赶,出租车里,华绪为倚在儿子还不宽阔的肩膀上,昏昏沉沉。不骂人的父亲,无力地闭着眼睛,额前一缕花白的头发,让小华的心感到前所未有的疼痛。
所幸,医生说来得及时,如果再耽误两天就会引发严重的肺炎,后果不堪设想。小华拗不过父亲,把他送回工作室。等父亲服药睡着,小华开始收拾工作室。这一件件工艺品,都是父亲亲手做的,每一件都是瞬间的创意,无法复制,所以每件都是孤品。这就使得制作人很辛苦,因为不能批量生产,加上制作、烧制等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损耗,这也是枯木陶异常珍贵的原因。
看着那些作品,听着父亲均匀的鼾声,小华似乎对父亲有了一些理解。
小华不小心碰落了一件东西,低头一看,只见一只小小的枯木陶烟灰缸被摔成两半。烟灰缸上清清楚楚刻着父亲的一行字:“定远斋华绪为之子华寅晟1作”。这就是3个月前,他为了敷衍父亲而做的烟灰缸,而在父亲心中,这是儿子的第一件作品,这让他盼望多年的传承看到了曙光,父亲为这幅作品刻上字,小心地烧制加工之后,作为永久珍藏。
华寅晟这个80后男孩对着这只残破的烟灰缸,眼泪滚滚而来。他被严父一直深藏的那份深沉温情的父爱深深震撼,在那一瞬间,他好像忽然读懂了父亲。
华绪为醒来,睁开眼睛就说:“这里太冷,儿子你回家吧。”半晌,华寅晟才擦干眼泪,抬起头说:“不,爸,我要留下来,和您一起!”
与父亲共同传承枯木陶
作为枯木陶第三代独门传人华绪为之子、第四代传承者、父亲唯一的儿子,华寅晟从一出生始,生命就与枯木陶绑在了一起。华寅晟感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学习制作技艺,汲取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精华,80后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枯木陶的价值,华寅晟利用自己的网络知识,迅速建立起网络联系,建博客,在淘宝、阿里巴巴等大型网站开店……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寻找商机。
2008年6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枯木陶沉寂多年之后,终于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华绪为被列为通州文化名人!那天晚上,父亲华绪为回家了,与一些前来庆贺的老朋友喝酒谈笑到凌晨两点。这是父亲华绪为酒喝最多的一次,一斤多的白酒,他竟然没有醉!
为了让定远斋枯木陶作品在市场中走得更稳健,小华忙于参加很多活动、交流会,国展、798、北京秀水街、潘家园、南城古典家居……他带着自己的名片、产品图片去和商家建立联系,扩展合作机会。这一路,历尽艰辛。一些不懂枯木陶文化和技艺的人,以寻常日用品的价格来调侃取笑,一些人带着质疑的眼光看他,一些投机商试图借机压价……
2008年8月的一个下午,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华寅晟奔走在北京潘家园市场,走进一家在京城很有知名度的珍品店。店主正在给三位衣着讲究的先生介绍货品,那位微胖的先生看上去像位商人,旁边瘦高的那位像是随行人员。面对琳琅满目的珍品玉器,等了好久,找一空闲的机会,华寅晟才拿出名片和图片,向老板说明希望今后合作的来意。不料,刚刚还举止优雅的老板,忽然瞪起眼睛,指着门口贴着的两行字说:“你认识字吗?不认识回家学去!”那上面写着:拒绝推销及卖野药,违者拳脚请出。华寅晟说了一声“对不起”,就退身而出。这样的挫折,对于他,早已不能在心中产生任何浅漪微澜。半年多以来,这个无忧无虑的80后男孩锻炼得一颗心早已如铜墙铁壁,无坚可摧!
面对这些,华寅晟总是一笑而过,从不死乞白赖地说服。艺术品是为能欣赏艺术品的人而存在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即使面对孤独与清贫,它也自有它的高度。它不会俯就,不会迎合,更不会以妥协来附庸低俗。当他刚走出不到百米,一辆车子跟了过来,来人正是刚刚在珍品店里的瘦高个的先生。那位先生向他要了一张名片,说想了解一下产品。三天之后,华寅晟接到这位先生电话,才知,原来他是陪那位微胖的台湾老板林先生来北京的。林先生的爷爷,曾经在上个世纪得到过华氏家族所赠的枯木陶作品,一直摆放家中,他家这些年来一直非常好运。他把幸运的人生和枯木陶联系在一起了。为此,这么多年来,爱好收藏的林先生每次来京都没有放弃寻找枯木陶和华氏家族的传人,却终于不期而遇。
华寅晟笑了,也许,自己的祖上,和这位台商有着某种难解的渊源吧。枯木陶,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精神,和中国民族同根的情感。一周后,林先生到华家登门拜访。一家人以隆重的礼节欢迎了这位远方的客人。再一周后,华氏父子连续接到了5张来自台湾的订单,是林先生和他的朋友们。
现在,华寅晟和父亲非常忙碌,除了制作、接洽合作、抽时间应对媒体采访,还要参加接踵而来的各种社会活动。2009年8月下旬,华寅晟接到邀约,作为北京通州区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将在国庆节到鸟巢去作枯木陶展示,让全世界的人民,近距离地领略枯木陶的艺术魅力。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