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丢失了语文的“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19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由公开课引起的“花容失色”
  
  大约8年前,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课十分盛行,那大屏幕、那集声色形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那热烈的小组讨论、那画一画、那演一演,整堂课热烈,活动丰富多彩,好一派情趣盎然。坐在底下观摩的老师失声大呼:“我们的课太落伍了,至少落后了五年。”一番话说得在座之人无不动容:有神情焦虑的、有哀声叹气的、有眉头紧锁的。济济一堂的大会堂羡慕之声、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二、从模仿到“跟风”
  
  既然是备受好评的课,又如此在课改教学观摩会上独领风骚,为何不模仿呢?于是,依样画葫芦,电脑请进课堂、大屏幕高高挂起,头饰、图片、音乐乃至各种实物纷纷登场,小组讨论似乎是必备的,不画一画至少也要演一演,要是少了多媒体课件,那绝对是黯然无色。似乎在一夜之间, 人人都跟上了改革的步伐。东边上了某一堂备受好评的课,第二天就有老师模仿着搬上了自己的教学课堂;西边上了某一堂令人称赞的课,第二天也就有老师模仿着搬入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北边有了学北边,南边有了学南边。开始也许还是冷静和理性地模仿,可随着观摩课上“样板课”的频频亮相,模仿也热情高涨起来,一股脑儿变“跟风”了。
  
  三、蓦然回首,却不知“课”在何处
  
  “风儿”的脚步永远比“追风者”快,当”追风者”还未追上它的速度时,随着2001年的语文“新学标”的出台,另一阵更强烈更超前更有先进理念的“好课”风又吹来了。前面的还未学到家,后面的又接踵而至,刚刚才适应了前面的,现在又要转变又要重新开始学后面的了。跟了几年风,跟得晕头转向,也迷失了方向。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何观摩课上的好课模仿着上时,总觉得上不出“好课”的感觉来?为何自己精心打造的展示课,评委与同仁并没有竖起大拇指?为什么总要跟在别人的后面鹦鹉学舌呢?蓦然回首,惊呼:自己的“课”在哪里?
  
  四、痛定思痛,追寻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带着盲目跟风之“痛”,带着几年来屡屡失败的教训,一部分老师开始以审视的目光关注着亮相于舞台上的“精品课”,不再盲目模仿,不再只学皮毛形式,而是把观摩课当作一个案例,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它。这不能不说是“追风者”醒悟和教师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让我们回过头审视一下,为何会“花容失色”、“跟风”乃至迷失了方向?
  1.语文教学被附加了过于沉重的负荷
  我们曾强调“文以载道”,使语文教学具有太强的思想政治的教化工具性的实用性;后来又发现只有工具性是片面的,于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一个“人文性”就包含着思想、道德、审美、心理、人格等多种因素,而每一种因素都很复杂。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在面对特定的学生及面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时,这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否有必要一定要统一?如果要统一又如何去统一?我们常常为了理论阐述上的全面而辩论,导致实践操作中的困难和窘迫。我们已把语文教学负荷得太重太重了。负荷的如此之重,教师哪堪“重任”?
  2.语文教学成了最前沿的试验场
  历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总处于改革的最前沿。改革总是要破坏什么,也总是要建设什么。于是语文教学就像一个永远处于建设之中的大工地,处处是“爆破”,处处是“废墟”,处处是“脚手架”。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了各种改革口号、改革措施的最大实验场和试验区。既然是“试验品”,就注定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这一种模式、那一种模式、一股又一股的风接连吹来,教师不跟的话又怎么赶得上改革的步伐呢?
  3.非语文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语文教学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最近几年,音乐、美术、游戏、运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纷纷引进课堂。看似轻松、快乐、活跃、优秀的课堂却缺少了真正的语言和文学。一堂语文课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好,这本身就不像语文课。连语文也越来越不像语文了,我们又怎么会不迷失方向?
  4.“工具性”被冷落在语文教学之外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具有工具性,它的工具性最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学上,但我们的教学改革,一不小心就过了头。过去是注重工具性,现在改革了,就不能再注重了,甚至发展到完全不注重了,经常有老师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说,或说出来的语言贫乏,或学生不会写作文,写出来的句子干巴巴。殊不知,学生不会运用语言文学去说去写,根源在哪里?难道不是我们那一堂堂看似热闹精彩却浮光掠影的课所造成的后果呢?语言是人们用以交际的最基本的工具,如果连语文课上都未能使语言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挥的话,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残缺啊。
  5.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肆意夸大”
  一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体现人文性,便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其说感受。这一设计本来不错,但凡事适可而止,学生还未真正有诸多感悟之时就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交流网上查阅的环保资料并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充斥课堂的早已是浓浓的环保味,这是语文课而非环保主题会啊!难道这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吗?更有,大屏幕上显示的多媒体课件,一会儿录像、一会儿图片、一会儿《地球妈妈》的歌曲,音乐、美术、动画的文化元素一股脑儿都涌入了课堂。也许有人认为:“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越丰富越好,而且,人文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运用以上元素可使课堂更具有人文性。试问,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现,反而被大大地淹没。这是空乏的“人文”,只是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是虚浮的。
  6.找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结点”
  在我们的认识中。“工具性”就是语言文学的交际运用。那么“人文性”是什么?有人说它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说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内涵、一种生命体验、一种情感历程。那么这“人文性”靠什么来承载呢?很多人都模糊了。其实人文性还是以语言来承载的,因为,语言是意识,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是存在于自我构建的文化环境里,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精神所在。因此,语言当之无愧地是人文性的承载。既然如此,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当然是“语言”了,语言便是它们统一的“结点”。当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时,在语文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似乎也找到了根源。
  总而言之,教师对语文及对语文教学规律认识的不到位、错位和越位,导致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盲目地模仿跟风乃至迷失了方向。
  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加以理论的科学认识,使我们痛定思痛,决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寻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五、争鸣,又从这里开始
  
  要有个人的教学风格,逐渐地挂在了更多的老师的嘴边。要追求一种教学艺术风格也被多数老师认同。虽然不再盲目跟风,但必要的借鉴学习还是少不了的,更为了能设计出自己的那“一款”。因此,买来名家及当今特级教师的优秀案例及教学实录光盘,又买来许多关于教学理论专著及各教学通讯和期刊,另一个改革的研究高潮来临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是等待专家、等待骨干们先期探索,后期模仿跟随,而现在是自己全身心投入于第一线的研究与改革中。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语文教学”。另外一些名家名师们的“简约语文、自然语文、本位语文”等等。这各具特色的语文艺术风格着实令老师们大开眼界,带着理性与审视的目光,一场“碰撞”拉开了序幕。
  例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在观看了他的优秀课堂实录《小珊迪》、《一夜的工作》、《长相思》等以后,大家激烈地评论起来。一位老师说道:“什么叫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堂课主角就是王崧舟!学生似乎一直在他的牵引下被动学习!”另一位老师道:”现在的观念是双主,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人,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教师为何不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又一位老师道:“老师太强势了,教师用自身强烈的情感把学生拉入了他所营造的情境中,学生是在按老师的意志力走入文本。”某老师道:“难道学生没有被感动吗?难道整堂课不充斥着一种诗意吗?只要学生被感动了,就是成功所在!”某一老师又道:“苏格拉底提倡:课堂教学是从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开始的,根据学生的谈话,教师才确定如何执教,这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统一。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而非老师的。”其他的老师也忍不住插嘴了:“课堂怎么就是一定首先是学生的?也可以第一位是老师的。要看怎样的课本教材,根据教材的特色,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还有老师道:“现在提倡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只要一堂课能达到了这两者的统一,又何必拘泥于教法?”更有老师道:“不要学王崧舟,我们是学不像的,他个人的风格奠定了他课的诗意风格。我们最多可借鉴他课堂中的某些元素。”……
  面对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吾辈胆敢如此评价,真乃语文课改中的一大幸事,摒弃了盲目追捧,也没有陷入妄自菲薄,而是带着思索带着探究从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和程度上进行探究,这本身就是课改的一大进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时代。
  学术争鸣在继续着,我们探究个人教学艺术风格的步伐也在前进着。今年4月份,江苏省第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隆重谢幕了。我校几位老师也去听课学习,回来后,其中一位老师在即将上校内公开课的前几天,苦恼着说道:“去省里听课我收益十分大,我决定尝试着改变我以往的教学风格,可我在打破自己原有的风格之时,却找不到新的风格,这次公开课我要上得‘四不像’了……”
  这位老师的一声哀叹,道出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丢”了,现在似乎还未“捡”起来,“课堂”漫漫其修远兮……
其他文献
摘要:在网络教学环境的要求下及现代教学改革的冲击下,各高校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新,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本文正是基于现代实验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条件下,为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会计学的核心课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系统——本系统是在针对用友U8ERP财务链而进行开发的局域网内自动评分及成绩收集系统。全文从系统的设计动因、技术支撑及设计步骤等
期刊
一、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为真。返于自然之色,归于纯净无欺。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致静。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雅静无声,不讲奢糜,不求浮华。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即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
期刊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的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年后,其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种种弊端愈发明显,但是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更是弊大于利,因此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班级授课中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最好地发展。下面从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上谈谈如何在班级授课中坚持分层教学。    一、理论依据    
期刊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课程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如何在每一堂课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呢?对此本人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角色要作相应的改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
期刊
摘要: 本文讨论如何通过优化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课 导入 立足课堂 思维活动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Go for it 教材从八年级(下)开始在各单元增加了语篇阅读(Reading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期刊
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逐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但以往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对教师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是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英语学习札记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英语札记对教师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个性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语札记 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  
期刊
摘要:影响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学习观念,学习策略,教师的业务水平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最是重要的因素。本文浅析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必备的学习观念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观念 学习策略 高职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
期刊
摘要: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重点从角色定位、言语对话、弹性预设三个环节创设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也指出了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 对话    互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正是这种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
期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通过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的。如何将素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验,加强直观    直观是认识事物或领会知识的开端,没有感性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理性的飞跃,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直观是非常重要的。  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