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之间货币购买力对比关系,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应该反映两国之间货币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变化。一国货币的升值取决于该国中央银行对于该币种含金量的调整,以及国际市场对于该币种的需求量。
(一)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实现10%的高速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依然发展强劲,四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1%、11.9%、11.5%和11.2%,全年GDP增速11.4%;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且这一势头在2008年还保持着,2008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0.6%,二季度经济增长也达到10.1%。而美国经济发展减缓,呈趋弱的态势,其中经济增速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居民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2008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也明显减速;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表现相对强劲,总体趋势良好,其中经济增长稳中趋缓,但降幅较小;日本经济基本面未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经济基本面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美元汇率的走势,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速度无疑将不断加快。加之当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出现的“双顺差”,构成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强的因素,外汇储备呈稳步上升势头,至2007年底已达1.53万亿美元;此外,海外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尤其是大量游资迂回进入,导致房市和股市持续火爆,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国际政治分析
有学者特别认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2001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滑入低谷,尤其是美国经济前景不佳,失业不断增加,为了本国的利益,美国实行弱势美元的政策,通过美元贬值让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这样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能刺激其产品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此外,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日本政府则因长时间未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而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美国以我国通过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以获取商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为借口,迫使人民币升值。
(三)政策制度分析
在外汇管理上,目前我国采用的仍是人民币结售汇制度,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外汇留存并抑制了外汇需求,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而且目前人民币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在人民币汇改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基调下,随着汇改的不断深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2007年5月21日央行再次放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限制(由日间3%的波幅扩大到5%),这一政策的调整加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加速。中、美、欧、日不同的货币调控政策,对人民币汇率走势也产生较大影响。2007年,中、欧、日在侧重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主导下,实施了加息政策,而美国为减轻次贷危机的影响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降息政策,两种不同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各币种间的利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至对各币种汇率的走势带来较大影响。
(四)市场层面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汇率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市场供求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市场套利交易剧增,导致日元兑美元、欧元等高息货币的汇率一路振荡下跌。2008年一季度,美元对日元最多时贬值13.3%,对欧元最多时贬值7.5%。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一篮子货币中,大头还是美元,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就会不断升值。当市场预计某种货币趋于下跌时,交易者会大量抛售该货币,造成该货币汇率下浮的事实;反之,当人们预计某种货币趋于坚挺时,又会大量买进该种货币,使其汇率上扬。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8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途径
人民币升值本来能够降低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更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物价的下跌,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一)人民币升值直接体现在币值上影响国内物价
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或属性,也是商品区别于产品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价值的产生与商品的产生有关,“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于商品的价值是无法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和商品交换关系同始终,它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消失而消失。马克思通过对交换价值的考察,发现所有进入交换的商品都包含着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并指出这个共同的东西,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但当今社会表现商品价值的是货币,当某种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时,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中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没有它,经济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而言,当人民币升值,原本某件商品价格为100元,现在人民币上涨21%,商品价格即为82.6元,直接降低商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2008年1月~7月,我国CPI同比分别上涨7.1%、8.7%、8.3%、8.5%、7.7%、7.1%、6-3%,上半年全国CPI同比上涨7.9%,如果不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原材料价格攀升的抵消 作用,全国CPI上涨幅度可能更高,甚至超过10%。
(二)人民币升值间接体现在供求上影响国内物价
长期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价格相对提高,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抑制出口。据海关总署统计,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703.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6%。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2007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理论上而言,国内市场供给就会增加,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当供过于求时,市场呈现“买方市场”,商家为了销售商品,为了与同类商品竞争,必定降低价格。如此一来,国内物价在各个商品领域呈现下跌的情况下,必定有助于抑制和缓解通货膨胀。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兑美元是上涨了21%,但是国际计价货币并非人民币,而主要是美元,国内重要商品原材料都来自国际市场,由于美元出现持续疲软,导致国际原材料价格跟着疯狂上涨。这些原材料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导致国内物价会持续地攀升。在资本市场供求方面,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国际游资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增加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上海外资大量收购有房地产背景的项目和企业,一些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大量购买房产就是表现之一,他们获利之后便迅速抽身离开。在国际游资的“挤出效应”下,人民币升值所冲击的往往不只是资产价格,还会引发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人民币升值最终体现在成本上影响国内物价
由于很多进口产品的成本在提高,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成本、缓解输入型通胀是有用的。2008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涨至147美元/桶,创历史之最,近4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近两倍;中国大豆的进口依赖程度加剧,进口大豆数量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2/3以上,而2008年5月大豆价格上涨了近80%;铁矿石的进口价格近年都成倍上涨,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价格迅猛增长等等。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17万吨,比2006年增加1800万吨,同比增长12.4%;2007年1月一12月,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较2006年增加252万吨,增幅达8.9%;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占了全球总量的46%,比上年增加5679万吨,增长幅度17.4%,2007年12月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最高超过190美元/吨,综合平均到岸价125.28美元/吨,比2006年同期上涨56.38美元,吨,涨幅81.83%。2008年进口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最终结果是巴西矿上涨65%(卡拉加斯粉矿上涨71%),澳大利亚粉矿上涨79.88%、块矿上涨96.5%。6月份铁矿石进口到岸价为140.80美元/吨,同比上涨67.56%,1月一6月平均价格132.6美元/吨,同比上涨了77.65%。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本可以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但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直接导致的还是国内依靠国际市场原材料的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优势。在资本市场,2008年2月和3月进口金额达788.1亿美元和955.56亿美元,同比增加35.1%和24.6%,推高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增加对国内通胀压力。此外,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可能进一步带动生产下游领域的价格上涨,如原油、大豆和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可能带动石油、天然气、钢铁、汽车、建筑、交通、饮食等等涉及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消费成本的增加,最终推动物价上涨。
三、应对策略思考
有学者提出,一要加速人民币升值;二要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要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应缩短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环保、资源能源成本;迅速出台鼓励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优惠政策;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瑞恩安德经济研究院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解决高通胀危机的唯一有效方式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年内应保持双向波动的渐进式升值步伐,不应因通胀而特别改变。
首先,从近期来看,缓解升值压力的核心是要缓解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具体可以适当提高企业和个人持汇量,适当增加进口,平衡国际收支;加强对外汇流入资金的监管,堵住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的各种渠道;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通货膨胀。当人民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灵活的、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健全外汇市场,使人民币汇率有序规范地形成,坚持稳定的汇率走势,增加汇率政策弹性。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政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等;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
再次,主动采取措施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坚持外贸综合平衡政策,适当增加进口,尤其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仪器的进口,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也可适当增加石油、矿产品等战略性资源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美元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通过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与投入等措施,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达到改善贸易失衡、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出口企业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格局,提高技术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之间货币购买力对比关系,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应该反映两国之间货币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变化。一国货币的升值取决于该国中央银行对于该币种含金量的调整,以及国际市场对于该币种的需求量。
(一)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实现10%的高速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依然发展强劲,四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1%、11.9%、11.5%和11.2%,全年GDP增速11.4%;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且这一势头在2008年还保持着,2008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0.6%,二季度经济增长也达到10.1%。而美国经济发展减缓,呈趋弱的态势,其中经济增速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居民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2008年一、二季度,美国经济也明显减速;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表现相对强劲,总体趋势良好,其中经济增长稳中趋缓,但降幅较小;日本经济基本面未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经济基本面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美元汇率的走势,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速度无疑将不断加快。加之当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出现的“双顺差”,构成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强的因素,外汇储备呈稳步上升势头,至2007年底已达1.53万亿美元;此外,海外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尤其是大量游资迂回进入,导致房市和股市持续火爆,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国际政治分析
有学者特别认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2001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滑入低谷,尤其是美国经济前景不佳,失业不断增加,为了本国的利益,美国实行弱势美元的政策,通过美元贬值让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这样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能刺激其产品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此外,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日本政府则因长时间未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而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美国以我国通过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以获取商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为借口,迫使人民币升值。
(三)政策制度分析
在外汇管理上,目前我国采用的仍是人民币结售汇制度,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外汇留存并抑制了外汇需求,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难以真实反映外汇供求水平,使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而且目前人民币只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在人民币汇改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基调下,随着汇改的不断深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2007年5月21日央行再次放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限制(由日间3%的波幅扩大到5%),这一政策的调整加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加速。中、美、欧、日不同的货币调控政策,对人民币汇率走势也产生较大影响。2007年,中、欧、日在侧重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主导下,实施了加息政策,而美国为减轻次贷危机的影响刺激经济增长,实施了降息政策,两种不同的政策导向导致了各币种间的利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至对各币种汇率的走势带来较大影响。
(四)市场层面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汇率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市场供求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市场套利交易剧增,导致日元兑美元、欧元等高息货币的汇率一路振荡下跌。2008年一季度,美元对日元最多时贬值13.3%,对欧元最多时贬值7.5%。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一篮子货币中,大头还是美元,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就会不断升值。当市场预计某种货币趋于下跌时,交易者会大量抛售该货币,造成该货币汇率下浮的事实;反之,当人们预计某种货币趋于坚挺时,又会大量买进该种货币,使其汇率上扬。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8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途径
人民币升值本来能够降低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更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物价的下跌,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一)人民币升值直接体现在币值上影响国内物价
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或属性,也是商品区别于产品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价值的产生与商品的产生有关,“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于商品的价值是无法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和商品交换关系同始终,它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消失而消失。马克思通过对交换价值的考察,发现所有进入交换的商品都包含着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并指出这个共同的东西,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但当今社会表现商品价值的是货币,当某种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时,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中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没有它,经济世界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而言,当人民币升值,原本某件商品价格为100元,现在人民币上涨21%,商品价格即为82.6元,直接降低商品价格,抑制通货膨胀。2008年1月~7月,我国CPI同比分别上涨7.1%、8.7%、8.3%、8.5%、7.7%、7.1%、6-3%,上半年全国CPI同比上涨7.9%,如果不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原材料价格攀升的抵消 作用,全国CPI上涨幅度可能更高,甚至超过10%。
(二)人民币升值间接体现在供求上影响国内物价
长期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价格相对提高,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抑制出口。据海关总署统计,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703.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6%。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2007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10.9%,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理论上而言,国内市场供给就会增加,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当供过于求时,市场呈现“买方市场”,商家为了销售商品,为了与同类商品竞争,必定降低价格。如此一来,国内物价在各个商品领域呈现下跌的情况下,必定有助于抑制和缓解通货膨胀。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兑美元是上涨了21%,但是国际计价货币并非人民币,而主要是美元,国内重要商品原材料都来自国际市场,由于美元出现持续疲软,导致国际原材料价格跟着疯狂上涨。这些原材料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导致国内物价会持续地攀升。在资本市场供求方面,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国际游资的巨大套利空间,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制造更大的外部不平衡,增加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甚至会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上海外资大量收购有房地产背景的项目和企业,一些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大量购买房产就是表现之一,他们获利之后便迅速抽身离开。在国际游资的“挤出效应”下,人民币升值所冲击的往往不只是资产价格,还会引发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人民币升值最终体现在成本上影响国内物价
由于很多进口产品的成本在提高,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成本、缓解输入型通胀是有用的。2008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涨至147美元/桶,创历史之最,近4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近两倍;中国大豆的进口依赖程度加剧,进口大豆数量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2/3以上,而2008年5月大豆价格上涨了近80%;铁矿石的进口价格近年都成倍上涨,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价格迅猛增长等等。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6317万吨,比2006年增加1800万吨,同比增长12.4%;2007年1月一12月,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较2006年增加252万吨,增幅达8.9%;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占了全球总量的46%,比上年增加5679万吨,增长幅度17.4%,2007年12月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最高超过190美元/吨,综合平均到岸价125.28美元/吨,比2006年同期上涨56.38美元,吨,涨幅81.83%。2008年进口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最终结果是巴西矿上涨65%(卡拉加斯粉矿上涨71%),澳大利亚粉矿上涨79.88%、块矿上涨96.5%。6月份铁矿石进口到岸价为140.80美元/吨,同比上涨67.56%,1月一6月平均价格132.6美元/吨,同比上涨了77.65%。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本可以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但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直接导致的还是国内依靠国际市场原材料的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优势。在资本市场,2008年2月和3月进口金额达788.1亿美元和955.56亿美元,同比增加35.1%和24.6%,推高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增加对国内通胀压力。此外,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可能进一步带动生产下游领域的价格上涨,如原油、大豆和铁矿石价格的迅猛上涨,可能带动石油、天然气、钢铁、汽车、建筑、交通、饮食等等涉及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消费成本的增加,最终推动物价上涨。
三、应对策略思考
有学者提出,一要加速人民币升值;二要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要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应缩短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环保、资源能源成本;迅速出台鼓励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优惠政策;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瑞恩安德经济研究院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解决高通胀危机的唯一有效方式是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教授则认为,人民币汇率年内应保持双向波动的渐进式升值步伐,不应因通胀而特别改变。
首先,从近期来看,缓解升值压力的核心是要缓解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具体可以适当提高企业和个人持汇量,适当增加进口,平衡国际收支;加强对外汇流入资金的监管,堵住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的各种渠道;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通货膨胀。当人民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灵活的、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健全外汇市场,使人民币汇率有序规范地形成,坚持稳定的汇率走势,增加汇率政策弹性。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政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等;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
再次,主动采取措施控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坚持外贸综合平衡政策,适当增加进口,尤其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仪器的进口,带动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也可适当增加石油、矿产品等战略性资源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美元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通过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与投入等措施,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本,达到改善贸易失衡、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出口企业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格局,提高技术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