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基于以上认识,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小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成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讨论的重点。下面把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此得到同行们的指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小学信息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世界认为事物如果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性原则使得在教学中不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使得教学目标能够全面权衡并完成。教学过程同样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的组成来看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同时子系统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组成整个教学的大系统。系统性的原则可以保障教学设计能够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做到子系统和整个教学系统实现部分和整体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1.2 可行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要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而且是需要广泛应用的,所以制定的教学策略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合实际情况。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就必须符合主客观条件,如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师资水平,同时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也要考虑。同时,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可操作性也需要重点考虑。
2、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2.1 运用情趣化的语言激活课堂气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操作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来传授给学生。偌大的机房要想让每位同学都能注意到教师的讲课内容,并非一件易事。每每在讲授重点知识技巧时,我总是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运用情趣化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兴趣。
2.2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合理选择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一个学习的氛围给学生,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例如,在上三年级《整理与美化Windows XP桌面》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收拾的房间,里面摆着零乱的家具,然后提问:房间美观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讨论后总结:正如收拾房间一样,计算机的桌面也需要整理与美化,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排列图标、修改墙纸,对计算机的桌面进行美化。从生活人手,组织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2.3 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因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给一点就通的学生安排一些新任务,以充实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2.4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是相似的,明白了此即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2.5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如:在教学“绘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画笔中直线、长方形、多边形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一组画国旗,另一组画党旗。两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做题。画党旗一组同学动手画旗的布面,而画国旗的学生则先把画布填充为黄色,再在黄色的底色上画五角星,最后,再把画布填充为红色。于是我让这组同学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原来,这样可以便于填充颜色。学生经常有这样偶然的发现,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总结思维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结束语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在实际操作、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多学习、多钻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军.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光盘技术,2007(10).
[2]罗炘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的转变[J].龙岩学院学报,2009(10).
1、小学信息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世界认为事物如果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性原则使得在教学中不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使得教学目标能够全面权衡并完成。教学过程同样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的组成来看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同时子系统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组成整个教学的大系统。系统性的原则可以保障教学设计能够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做到子系统和整个教学系统实现部分和整体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1.2 可行性原则
教学策略是要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而且是需要广泛应用的,所以制定的教学策略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合实际情况。要遵循可行性原则,就必须符合主客观条件,如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师资水平,同时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也要考虑。同时,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可操作性也需要重点考虑。
2、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2.1 运用情趣化的语言激活课堂气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些操作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来传授给学生。偌大的机房要想让每位同学都能注意到教师的讲课内容,并非一件易事。每每在讲授重点知识技巧时,我总是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运用情趣化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兴趣。
2.2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合理选择情境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一个学习的氛围给学生,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例如,在上三年级《整理与美化Windows XP桌面》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收拾的房间,里面摆着零乱的家具,然后提问:房间美观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讨论后总结:正如收拾房间一样,计算机的桌面也需要整理与美化,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排列图标、修改墙纸,对计算机的桌面进行美化。从生活人手,组织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2.3 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因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给一点就通的学生安排一些新任务,以充实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2.4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是相似的,明白了此即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2.5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如:在教学“绘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画笔中直线、长方形、多边形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一组画国旗,另一组画党旗。两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开始做题。画党旗一组同学动手画旗的布面,而画国旗的学生则先把画布填充为黄色,再在黄色的底色上画五角星,最后,再把画布填充为红色。于是我让这组同学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原来,这样可以便于填充颜色。学生经常有这样偶然的发现,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总结思维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结束语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在实际操作、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多学习、多钻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军.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光盘技术,2007(10).
[2]罗炘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的转变[J].龙岩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