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主义转轨时期,中国财富使用伦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关键词:转轨;财富伦理;矛盾
一、中国转型经济的财富使用理论
目前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区别,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对中国转型经济财富使用问题的研究,只能依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种与现代中国转型经济无关的理论。这是不对的。其实,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支柱的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等理论一样,同产生于19世纪后期。这个时期,劳资矛盾和供需矛盾都很突出。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马克思采取先研究劳资矛盾后研究供需矛盾的方法,继承发展了前人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使用关系实质,继续研究了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表明了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劳动者在财富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和马歇尔等,不再主要关注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而是用一种将劳动者拟物化的方法,着力研究如何克服当时的供需矛盾问题,把实现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当成了经济研究的主题,提出了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局部均衡论等有关将价值和价格相等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关注的中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使用关系和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供需矛盾和静态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为此,它们撇开劳资之间的财产差异和矛盾,撇开人们除市场交易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和偏好差异,在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着重论述了价格是如何波动的,及价格波动是如何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西方主流经济学先撇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集中论述价格的短期波动和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然后再逐步把现实世界里的不完全竞争的种种问题加进来研究。马克思采取先撇开竞争和供需矛盾,集中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揭示这些差异和矛盾所导致的财富使用及经济转型发展,然后再把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竞争和供需矛盾加进来研究,也是一种有用的研究起点和理论体系。而且,因为本章要研究的恰恰就是转型经济中的财富使用问题,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是我们更重要的理论基础。
1.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
马克思的财富分配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一些中外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格的短期波动或财富的具体分配形式问题,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可以不等于劳动价值论所定义的价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分配形式不等于从劳动价值论可以推论出的按劳分配,所以它是片面的、多余的、无用的。其实,这种对劳动价值论的批评,99%是离题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用来描述价格的短期波动和财富非具体形成的,它是一种隐蔽在价格波动和财富分配形式后的理解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财富分配关系的钥匙。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其特殊的价值定义。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这样的一种定义是不是有道理呢?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真正他自己切身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是一码事情了。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推论出一种如何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即在劳动者之间,谁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他得到的劳动成果就应该比较多。按照这种按劳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源泉,但在资本主义早期,因为很多劳动者没有创造财富必须同时具有的物质生产要素,很难从事创造财富的劳动,所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受到了束缚;同时,因为很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给别人工作的时候丧失了过多的对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的支配权,束缚了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中国的转型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那么,按劳分配能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呢?如果把按劳分配理解为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那么这种具体形式确实无法与中国转型市场经济兼容。因为马克思设想的那种按劳分配具体形式,是以完全的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前提的。马克思设想的那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建立在他所设想的历史条件下的,既然中国转型经济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同,中国当然不能实行那种具体的按劳分配形式。
但是,按劳分配除了在未来可能成为一种具体的分配形式以外,还可以是一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财富分配原则,或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财富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它作为一种基础理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转型经济的解释力,可以远远大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各种财富分配理论。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与生产要素价值论相联系的财富分配论,转型市场经济中只能存在市场交换一种协调机制,在这种相当于早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的纯市场经济当中,只要工人的边际生产力比机器或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小,他就只能分到较少的产品;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不必干活,却可以按照物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自得产品。而且,只要他的土地或机器等物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比工人的边际生产力高,他虽然不干活却可以比工人多占财富。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市场经济实际的。
与按照上述理论的推论结果相反,运用马克思的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的按劳分配财富分配理论,却可以论证出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转型市场经济实际的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在转型市场经济中需要有政府干预,这种现代市场经济在以市场交换作为基础性的协调机制的同时,还存在着国家立法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税收补贴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利润分享机制等其他协调机制的补充。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转型经济的发展,只能走一条不断解放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劳动积累的发展道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人只是作为生产线上的一个部件,只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标准,就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在资本稀缺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本的获取是企业和各国追逐的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各国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创造性,但资本仍然是各国在经济竞争中能否获胜的主导因素。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 球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的解放、保护状况已经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核心和最需要开发的部分。从强调物质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向重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进步,也是世界经济生产力要素重新布局的结果。在马克思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的按劳分配财富分配论的基础上,创立适合中国转型经济实际和需要的收入分配基础理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经济学现代趋势,适应中国发展要求,实为一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工作。
3.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转型以来,结合当代和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贯彻这一伟大创新需要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根据我国转型经济的实际,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确立按劳分配为主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财富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财富,正确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分配关系,推进中国转型经济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
所谓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用其他机制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失灵。市场交换机制可以单独具有高效率的假设前提是,社会上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人们的偏好、特长、财产、权力、社会关系都是相同的。然而,在现实社会里,这样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要使经济具有较高的效率,再次分配必须注重公平,不能实行自由放任的原始资本主义。
这种分配制度中所依据的生产要素贡献,主要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贡献、物质生产要素和各种素质要素所有者运用这些要素为社会服务的贡献,和物质生产要素和各种素质要素所有者为取得这些要素花费的劳动贡献。由于在这些生产要素贡献中,最根本最主要依据的是劳动贡献,所以中国必须在让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同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处理好财富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转型奋斗目标。
二、财富使用的分配变迁
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现代社会如果一定要划分阶级,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劳动阶级、资本阶级、治理阶级、休闲阶级、寄生阶级。劳动阶级和资本阶级都是在创造和实现财富,他们有权力根据自己在财富产生中的功劳分配财富,治理阶级也参与或协助了财富的创造实现,也理应分配到相应的财富。但如果社会法律行为或治理阶级自身思想建设无能时往往容易堕落为统治阶级,表现出肮脏的行为——贪污、腐败、官僚、行政不作为。休闲阶级是指因某种合法原因拥有财富而一直闲逸享乐者,不是指创造实现了许多财富后偶尔休闲享受所获财富的人。后者可能是劳动阶级、统治阶级、资本阶级,他们有时的休闲与休闲阶级长期的休闲是两回事。休闲阶级也与无业者不同,休闲阶级是指一直休闲,不愿劳动的人。无业者中除去寄生阶级、休闲阶级外是劳动阶级的一部分;只是他们无机会参与劳动。在人类未来财富很丰富时,休闲阶级将可能很庞大。但是那时候能劳动、有机会劳动为社会创造和实现财富,将是最光荣、最值得“炫耀”的事,而不像现在这样倒置。寄生阶级则是不从事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不对财富的产生作出贡献,以非法分割财富寄生于社会的人,应受到社会的压制。当法律暗弱时:这一阶级如杂草般疯狂生长,吸取着人们的财富,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转轨;财富伦理;矛盾
一、中国转型经济的财富使用理论
目前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区别,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对中国转型经济财富使用问题的研究,只能依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种与现代中国转型经济无关的理论。这是不对的。其实,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支柱的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等理论一样,同产生于19世纪后期。这个时期,劳资矛盾和供需矛盾都很突出。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马克思采取先研究劳资矛盾后研究供需矛盾的方法,继承发展了前人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使用关系实质,继续研究了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表明了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律和劳动者在财富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另一些经济学家,如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和马歇尔等,不再主要关注经济转型发展问题,而是用一种将劳动者拟物化的方法,着力研究如何克服当时的供需矛盾问题,把实现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当成了经济研究的主题,提出了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局部均衡论等有关将价值和价格相等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关注的中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使用关系和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供需矛盾和静态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为此,它们撇开劳资之间的财产差异和矛盾,撇开人们除市场交易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和偏好差异,在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着重论述了价格是如何波动的,及价格波动是如何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西方主流经济学先撇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集中论述价格的短期波动和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然后再逐步把现实世界里的不完全竞争的种种问题加进来研究。马克思采取先撇开竞争和供需矛盾,集中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揭示这些差异和矛盾所导致的财富使用及经济转型发展,然后再把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竞争和供需矛盾加进来研究,也是一种有用的研究起点和理论体系。而且,因为本章要研究的恰恰就是转型经济中的财富使用问题,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是我们更重要的理论基础。
1.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
马克思的财富分配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一些中外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格的短期波动或财富的具体分配形式问题,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可以不等于劳动价值论所定义的价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分配形式不等于从劳动价值论可以推论出的按劳分配,所以它是片面的、多余的、无用的。其实,这种对劳动价值论的批评,99%是离题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用来描述价格的短期波动和财富非具体形成的,它是一种隐蔽在价格波动和财富分配形式后的理解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财富分配关系的钥匙。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其特殊的价值定义。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这样的一种定义是不是有道理呢?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真正他自己切身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是一码事情了。马克思为什么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推论出一种如何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即在劳动者之间,谁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他得到的劳动成果就应该比较多。按照这种按劳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源泉,但在资本主义早期,因为很多劳动者没有创造财富必须同时具有的物质生产要素,很难从事创造财富的劳动,所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受到了束缚;同时,因为很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给别人工作的时候丧失了过多的对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的支配权,束缚了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中国的转型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那么,按劳分配能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呢?如果把按劳分配理解为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那么这种具体形式确实无法与中国转型市场经济兼容。因为马克思设想的那种按劳分配具体形式,是以完全的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前提的。马克思设想的那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建立在他所设想的历史条件下的,既然中国转型经济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同,中国当然不能实行那种具体的按劳分配形式。
但是,按劳分配除了在未来可能成为一种具体的分配形式以外,还可以是一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财富分配原则,或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财富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它作为一种基础理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转型经济的解释力,可以远远大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各种财富分配理论。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与生产要素价值论相联系的财富分配论,转型市场经济中只能存在市场交换一种协调机制,在这种相当于早期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的纯市场经济当中,只要工人的边际生产力比机器或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小,他就只能分到较少的产品;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不必干活,却可以按照物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自得产品。而且,只要他的土地或机器等物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比工人的边际生产力高,他虽然不干活却可以比工人多占财富。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市场经济实际的。
与按照上述理论的推论结果相反,运用马克思的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的按劳分配财富分配理论,却可以论证出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转型市场经济实际的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在转型市场经济中需要有政府干预,这种现代市场经济在以市场交换作为基础性的协调机制的同时,还存在着国家立法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税收补贴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利润分享机制等其他协调机制的补充。物质生产要素所有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转型经济的发展,只能走一条不断解放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劳动积累的发展道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人只是作为生产线上的一个部件,只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标准,就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在资本稀缺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本的获取是企业和各国追逐的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各国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创造性,但资本仍然是各国在经济竞争中能否获胜的主导因素。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 球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的解放、保护状况已经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核心和最需要开发的部分。从强调物质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向重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进步,也是世界经济生产力要素重新布局的结果。在马克思与劳动价值论相联系的按劳分配财富分配论的基础上,创立适合中国转型经济实际和需要的收入分配基础理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经济学现代趋势,适应中国发展要求,实为一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工作。
3.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转型以来,结合当代和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贯彻这一伟大创新需要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根据我国转型经济的实际,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确立按劳分配为主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财富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财富,正确协调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财富分配关系,推进中国转型经济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
所谓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就是要用其他机制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失灵。市场交换机制可以单独具有高效率的假设前提是,社会上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人们的偏好、特长、财产、权力、社会关系都是相同的。然而,在现实社会里,这样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要使经济具有较高的效率,再次分配必须注重公平,不能实行自由放任的原始资本主义。
这种分配制度中所依据的生产要素贡献,主要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贡献、物质生产要素和各种素质要素所有者运用这些要素为社会服务的贡献,和物质生产要素和各种素质要素所有者为取得这些要素花费的劳动贡献。由于在这些生产要素贡献中,最根本最主要依据的是劳动贡献,所以中国必须在让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同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处理好财富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转型奋斗目标。
二、财富使用的分配变迁
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现代社会如果一定要划分阶级,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劳动阶级、资本阶级、治理阶级、休闲阶级、寄生阶级。劳动阶级和资本阶级都是在创造和实现财富,他们有权力根据自己在财富产生中的功劳分配财富,治理阶级也参与或协助了财富的创造实现,也理应分配到相应的财富。但如果社会法律行为或治理阶级自身思想建设无能时往往容易堕落为统治阶级,表现出肮脏的行为——贪污、腐败、官僚、行政不作为。休闲阶级是指因某种合法原因拥有财富而一直闲逸享乐者,不是指创造实现了许多财富后偶尔休闲享受所获财富的人。后者可能是劳动阶级、统治阶级、资本阶级,他们有时的休闲与休闲阶级长期的休闲是两回事。休闲阶级也与无业者不同,休闲阶级是指一直休闲,不愿劳动的人。无业者中除去寄生阶级、休闲阶级外是劳动阶级的一部分;只是他们无机会参与劳动。在人类未来财富很丰富时,休闲阶级将可能很庞大。但是那时候能劳动、有机会劳动为社会创造和实现财富,将是最光荣、最值得“炫耀”的事,而不像现在这样倒置。寄生阶级则是不从事财富的创造与实现,不对财富的产生作出贡献,以非法分割财富寄生于社会的人,应受到社会的压制。当法律暗弱时:这一阶级如杂草般疯狂生长,吸取着人们的财富,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