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9世纪的德国博物学家吕佩尔(Eduard Rüppell)首次发现裸鼹鼠的时候,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种类似初生小老鼠的生物:裸露的皮肉皱皱巴巴,突兀的牙齿甚至穿透了面部皮肤。这种动物的外观如此令人不适,以至于他认为这并非一个新物种,而是某种患病的鼠类,或者突变产生的怪胎。
裸鼹鼠生活在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作为一种奇特的啮齿目动物,它们跟豪猪的亲缘关系比跟老鼠更近。这些高度近视的生物终生生活在地下,一个典型的裸鼹鼠社区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四通八達的洞穴网总长可达4公里。它们反向跑的速度和正向跑一样快,当雨季来临,它们能在几周内搬运数吨泥土。
最开始,内罗毕大学的研究员怎么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在同一洞穴网中的一个裸鼹鼠种群中,几乎很少有怀孕或生育的雌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答案才逐渐清晰:裸鼹鼠是“真社会性”的生物。它们虽是哺乳动物,习性却和蚂蚁或蜜蜂类似。一窝裸鼹鼠中,一只“鼠后”负责生育,两三只具有繁殖能力的雄鼠专事交配,其他两三百只则是劳碌的“工鼠”,负责挖掘植物块茎、看守洞穴,以及与偶尔入侵的蛇战斗。
这种“真社会性”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目前仅仅出现在裸鼹鼠中,及其近亲达马拉兰鼹鼠身上。其他近似的案例如狐獴(没错,就是狮子王里的丁满,也是少年派神秘小岛上成群结队的那种生物),只能算是很不严格的社会化组织。
它还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冷血动物,寿命长达30年,跟体形相近却活不过3年的仓鼠、家鼠相比,算得上是长寿明星。它们对普通机械刺激如挤压、针刺等,有着正常的应激反应,却感觉不到一些特殊的刺激,比如强酸和辣椒素。如果这些还不够让你惊讶,那么还有一个事实:它们是不会患癌症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
裸鼹鼠因此被列入了全基因组测序的动物名录,科学家们希望,裸鼹鼠的秘密最终能帮助人类了解癌症和衰老,活得更为健康长久。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动物学教授福克斯(Chris Faulkes),攻读博士期间还在研究狐獴的生活习性。然而当英国于1987年首次引进裸鼹鼠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对这种动物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对象活了二十多年,只有几只死去,而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还有活了32年依然活蹦乱跳的裸鼹鼠。它们不但长寿,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的衰老迹象,“鼠后”依然和雄鼠交配、生育,丝毫没有繁殖力下降的趋势。其他裸鼹鼠也都似乎保持在最佳状态,血管弹性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
福克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裸鼹鼠的肌肉状况。即使进入老年期,这种动物也保持了近乎完美的肌肉结构,而且能够神奇地修复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根据已有的研究,线粒体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也会直接导致衰老。
裸鼹鼠的地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黑暗、缺氧、缺乏食物、充满病原体。所有这些特征,似乎是因此进化出来的一套应对机制。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解释,为何裸鼹鼠能够远离癌症?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古尔布诺瓦(Vera Gorbunova)及其同事今年7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裸鼹鼠免于罹患癌症,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中有着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
古尔布诺瓦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研究裸鼹鼠的长寿奥秘。2009年,他的团队发现,裸鼹鼠的成纤维细胞对其他细胞的存在非常敏感,在培养皿中的生长速度也比老鼠的对应细胞缓慢许多。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始抱怨,废弃培养液的黏度莫名变大,以至于常常堵塞排水管。
古尓布诺瓦回忆说,技术员对此十分不满,因为她得不停地清理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我告诉学生们,得想法子搞清楚这究竟是什么,因为这很可能跟抗癌性有关。当然,最开始这只是个盲目的想法。”
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叫做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的大分子。它从细胞中和胶原蛋白之类一同渗出,填充在细胞之间,使得裸鼹鼠的皮肤格外有弹性。随后他们又发现,裸鼹鼠细胞所大量分泌的,是长链透明质酸,即HMW-HA的一种。这种现象似乎只在裸鼹鼠细胞上出现,来自人类、小鼠和大鼠的细胞培养液都不会变得黏稠。
为了检测HMW-HA在对抗癌症中的作用,他们设法去除了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封闭合成透明质酸的HAS2基因,使之不能正常表达,或者在培养液中添加一种能够迅速降解透明质酸的蛋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培养,部分细胞就发生了癌变,当这些来自裸鼹鼠的细胞被移植到小鼠皮下,也逐渐发展为了肿瘤。
这说明,透明质酸确实发挥了作用。此外,裸鼹鼠细胞能以极慢的速度重复利用HMW-HA,使其在组织中累积。事实上,HMW-HA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体内,填充细胞之间的间隙,但在裸鼹鼠体内则格外丰富,含量是人类或其他鼠类的五倍以上。
透明质酸可以让组织变得柔软,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生物学家们从进化的角度推测,较高水平的透明质酸,是为了适应地下洞穴通道中的生活。
下一步,古尓布诺瓦打算在小鼠体内测试HMW-HA的效应:利用基因工程,使得小鼠细胞也具有分泌透明质酸的能力,看看它们究竟还会不会患癌症。顺利的话,他希望有机会尝试人类细胞测试。“有间接的证据表明,HMW-HA能对人体起作用。已经有人将它用于抗皱注射,以及缓解关节炎疼痛,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它能对抗癌有所作为。”
来自中东的盲鼹鼠,和它们的远房亲戚裸鼹鼠一样长年生活在地下,长相也类似,只是不那么面目可憎。从啮齿目动物进化史上来看,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分支。然而它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从不患癌症。
事实上,盲鼹鼠对癌症的免疫力似乎更为强大。8月刚刚发表在《BMC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便是长时间暴露在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中,它们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低。 “无论幼年或老年的盲鼹鼠,我们都没法让它们患上癌症”,以色列海法大学的雅维维(Aaron Avivi)说。而与之对照的普通大鼠、小鼠,以及非洲刺毛鼠,接触到致癌物质的几个月之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癌變。
雅维维猜测,盲鼹鼠的细胞和组织也能够分泌一些保护物质。他们首先尝试从盲鼹鼠腋下取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然后和人类的肝癌和乳腺癌细胞分别放在一起培养。
令人吃惊的是,来自鼹鼠腋下的这些细胞很快杀死了癌细胞。不仅如此,仅仅是这些细胞的分泌物,也足以杀死癌细胞。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胞及其分泌物对正常的人体细胞却是无害的。
雅维维并不确定,到底是何种物质造成了这种结果。分泌物中确实也含有透明质酸,然而他认为这并非关键因素。“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找出盲鼹鼠体内分泌的,并特异性针对癌细胞的物质。”
古尓布诺瓦的小组也对盲鼹鼠有过研究,根据她2012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盲鼹鼠也许是通过分泌“β干扰素”(IFN-β)来杀死癌细胞的。但她坚信,无论是裸鼹鼠还是盲鼹鼠,抗癌的关键物质都是透明质酸。
多数动物的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够分裂增殖,形成单细胞层,直到覆满器皿底部。这时,正常的细胞会停止分裂,而癌细胞却失控地继续繁殖。裸鼹鼠的细胞非常特别,像是患了幽闭恐惧症一般,它们停止分裂的时间远早于其他物种。
“我们曾经认为盲鼹鼠的情况是类似的,”古尓布诺瓦说,“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增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盲鼹鼠的细胞出现了“集体自杀”的状况,β干扰素也许正是触发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这些细胞仿佛能感知到它们在过度增殖。”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细胞衰亡专家谢伊(Jerry Shay)对此有些质疑,“这并不能说明盲鼹鼠就是通过这种机理预防癌症。也有可能是人们还没办法让这些细胞长时间生存。”的确,古尓布诺瓦也承认,“就算这种营养液对其他的啮齿动物都适合,对于盲鼹鼠来说,还是有可能不够好—它们总是会死亡。”
然而,细胞的批量死亡,或许正是盲鼹鼠不患癌症的原因: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清除癌前细胞,从而远离肿瘤的。
裸鼹鼠生活在东非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作为一种奇特的啮齿目动物,它们跟豪猪的亲缘关系比跟老鼠更近。这些高度近视的生物终生生活在地下,一个典型的裸鼹鼠社区覆盖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四通八達的洞穴网总长可达4公里。它们反向跑的速度和正向跑一样快,当雨季来临,它们能在几周内搬运数吨泥土。
最开始,内罗毕大学的研究员怎么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在同一洞穴网中的一个裸鼹鼠种群中,几乎很少有怀孕或生育的雌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答案才逐渐清晰:裸鼹鼠是“真社会性”的生物。它们虽是哺乳动物,习性却和蚂蚁或蜜蜂类似。一窝裸鼹鼠中,一只“鼠后”负责生育,两三只具有繁殖能力的雄鼠专事交配,其他两三百只则是劳碌的“工鼠”,负责挖掘植物块茎、看守洞穴,以及与偶尔入侵的蛇战斗。
这种“真社会性”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罕见,目前仅仅出现在裸鼹鼠中,及其近亲达马拉兰鼹鼠身上。其他近似的案例如狐獴(没错,就是狮子王里的丁满,也是少年派神秘小岛上成群结队的那种生物),只能算是很不严格的社会化组织。
它还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冷血动物,寿命长达30年,跟体形相近却活不过3年的仓鼠、家鼠相比,算得上是长寿明星。它们对普通机械刺激如挤压、针刺等,有着正常的应激反应,却感觉不到一些特殊的刺激,比如强酸和辣椒素。如果这些还不够让你惊讶,那么还有一个事实:它们是不会患癌症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
裸鼹鼠因此被列入了全基因组测序的动物名录,科学家们希望,裸鼹鼠的秘密最终能帮助人类了解癌症和衰老,活得更为健康长久。
神秘的黏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动物学教授福克斯(Chris Faulkes),攻读博士期间还在研究狐獴的生活习性。然而当英国于1987年首次引进裸鼹鼠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到对这种动物的研究中。
他的研究对象活了二十多年,只有几只死去,而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还有活了32年依然活蹦乱跳的裸鼹鼠。它们不但长寿,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的衰老迹象,“鼠后”依然和雄鼠交配、生育,丝毫没有繁殖力下降的趋势。其他裸鼹鼠也都似乎保持在最佳状态,血管弹性和年轻时没什么差别。
福克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裸鼹鼠的肌肉状况。即使进入老年期,这种动物也保持了近乎完美的肌肉结构,而且能够神奇地修复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根据已有的研究,线粒体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也会直接导致衰老。
裸鼹鼠的地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黑暗、缺氧、缺乏食物、充满病原体。所有这些特征,似乎是因此进化出来的一套应对机制。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解释,为何裸鼹鼠能够远离癌症?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古尔布诺瓦(Vera Gorbunova)及其同事今年7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裸鼹鼠免于罹患癌症,是因为它们的组织中有着丰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
古尔布诺瓦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研究裸鼹鼠的长寿奥秘。2009年,他的团队发现,裸鼹鼠的成纤维细胞对其他细胞的存在非常敏感,在培养皿中的生长速度也比老鼠的对应细胞缓慢许多。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始抱怨,废弃培养液的黏度莫名变大,以至于常常堵塞排水管。
古尓布诺瓦回忆说,技术员对此十分不满,因为她得不停地清理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我告诉学生们,得想法子搞清楚这究竟是什么,因为这很可能跟抗癌性有关。当然,最开始这只是个盲目的想法。”
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一种叫做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的大分子。它从细胞中和胶原蛋白之类一同渗出,填充在细胞之间,使得裸鼹鼠的皮肤格外有弹性。随后他们又发现,裸鼹鼠细胞所大量分泌的,是长链透明质酸,即HMW-HA的一种。这种现象似乎只在裸鼹鼠细胞上出现,来自人类、小鼠和大鼠的细胞培养液都不会变得黏稠。
为了检测HMW-HA在对抗癌症中的作用,他们设法去除了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封闭合成透明质酸的HAS2基因,使之不能正常表达,或者在培养液中添加一种能够迅速降解透明质酸的蛋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培养,部分细胞就发生了癌变,当这些来自裸鼹鼠的细胞被移植到小鼠皮下,也逐渐发展为了肿瘤。
这说明,透明质酸确实发挥了作用。此外,裸鼹鼠细胞能以极慢的速度重复利用HMW-HA,使其在组织中累积。事实上,HMW-HA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体内,填充细胞之间的间隙,但在裸鼹鼠体内则格外丰富,含量是人类或其他鼠类的五倍以上。
透明质酸可以让组织变得柔软,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生物学家们从进化的角度推测,较高水平的透明质酸,是为了适应地下洞穴通道中的生活。
下一步,古尓布诺瓦打算在小鼠体内测试HMW-HA的效应:利用基因工程,使得小鼠细胞也具有分泌透明质酸的能力,看看它们究竟还会不会患癌症。顺利的话,他希望有机会尝试人类细胞测试。“有间接的证据表明,HMW-HA能对人体起作用。已经有人将它用于抗皱注射,以及缓解关节炎疼痛,并没有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当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它能对抗癌有所作为。”
细胞自杀术
来自中东的盲鼹鼠,和它们的远房亲戚裸鼹鼠一样长年生活在地下,长相也类似,只是不那么面目可憎。从啮齿目动物进化史上来看,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分支。然而它们却有个共同的特点:从不患癌症。
事实上,盲鼹鼠对癌症的免疫力似乎更为强大。8月刚刚发表在《BMC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便是长时间暴露在强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中,它们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低。 “无论幼年或老年的盲鼹鼠,我们都没法让它们患上癌症”,以色列海法大学的雅维维(Aaron Avivi)说。而与之对照的普通大鼠、小鼠,以及非洲刺毛鼠,接触到致癌物质的几个月之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癌變。
雅维维猜测,盲鼹鼠的细胞和组织也能够分泌一些保护物质。他们首先尝试从盲鼹鼠腋下取了皮肤成纤维细胞,然后和人类的肝癌和乳腺癌细胞分别放在一起培养。
令人吃惊的是,来自鼹鼠腋下的这些细胞很快杀死了癌细胞。不仅如此,仅仅是这些细胞的分泌物,也足以杀死癌细胞。更有趣的是,这些细胞及其分泌物对正常的人体细胞却是无害的。
雅维维并不确定,到底是何种物质造成了这种结果。分泌物中确实也含有透明质酸,然而他认为这并非关键因素。“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是找出盲鼹鼠体内分泌的,并特异性针对癌细胞的物质。”
古尓布诺瓦的小组也对盲鼹鼠有过研究,根据她2012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盲鼹鼠也许是通过分泌“β干扰素”(IFN-β)来杀死癌细胞的。但她坚信,无论是裸鼹鼠还是盲鼹鼠,抗癌的关键物质都是透明质酸。
多数动物的细胞在培养皿中能够分裂增殖,形成单细胞层,直到覆满器皿底部。这时,正常的细胞会停止分裂,而癌细胞却失控地继续繁殖。裸鼹鼠的细胞非常特别,像是患了幽闭恐惧症一般,它们停止分裂的时间远早于其他物种。
“我们曾经认为盲鼹鼠的情况是类似的,”古尓布诺瓦说,“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增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盲鼹鼠的细胞出现了“集体自杀”的状况,β干扰素也许正是触发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这些细胞仿佛能感知到它们在过度增殖。”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细胞衰亡专家谢伊(Jerry Shay)对此有些质疑,“这并不能说明盲鼹鼠就是通过这种机理预防癌症。也有可能是人们还没办法让这些细胞长时间生存。”的确,古尓布诺瓦也承认,“就算这种营养液对其他的啮齿动物都适合,对于盲鼹鼠来说,还是有可能不够好—它们总是会死亡。”
然而,细胞的批量死亡,或许正是盲鼹鼠不患癌症的原因: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清除癌前细胞,从而远离肿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