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层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之中,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师要迫切提高自身的素养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然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语文教材还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更全面的能力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产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其一,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
其二,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变成了字词句章篇、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要么就是一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要么就是全场在老师的这种教育下“和声一片”,看似热闹,其实一无所获。
其三,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于是,教师们就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个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老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之作品,激起学生心灵共鸣,精心设计教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体验、自主提高”等等,这是每个教师首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没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成了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在阅读课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却要组织“小组合作”,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解读透彻就组织学生探究的现象。
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热闹活跃,其实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走秀”,至于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学生间有的“一路高歌到天亮”和有的“默默无闻到永远”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每堂课都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架构,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行为。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就无需“合作”,对文章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没有必要“探究”。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要让学生博采众长,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的:老师拿着课本,指定某篇文章,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就连试卷中的文章,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对于学生的阅读教育,我们不能加以局限,只有读得多了,眼睛才能看得远,思绪才能飘得远,思考文章才能透彻。
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是要加以引导,而不是限定,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都要帮助学生去阅读。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45分钟就能提高的。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进而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教师要迫切提高自身的素养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然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语文教材还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更全面的能力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产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当前的阅读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其一,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
其二,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变成了字词句章篇、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要么就是一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要么就是全场在老师的这种教育下“和声一片”,看似热闹,其实一无所获。
其三,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于是,教师们就往往采取了高压政策,每天必须读多少,都要规定个量,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往往适得其反,在老师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见文章而发虚,谈阅读而色变。
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之作品,激起学生心灵共鸣,精心设计教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体验、自主提高”等等,这是每个教师首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没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成了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出现了在阅读课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却要组织“小组合作”,学生对文本还没有解读透彻就组织学生探究的现象。
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热闹活跃,其实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走秀”,至于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学生间有的“一路高歌到天亮”和有的“默默无闻到永远”的差异就更不用说了。每堂课都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架构,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行为。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就无需“合作”,对文章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没有必要“探究”。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才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要让学生博采众长,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的:老师拿着课本,指定某篇文章,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就连试卷中的文章,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对于学生的阅读教育,我们不能加以局限,只有读得多了,眼睛才能看得远,思绪才能飘得远,思考文章才能透彻。
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是要加以引导,而不是限定,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都要帮助学生去阅读。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才能积累深厚的语文功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45分钟就能提高的。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明确适当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进而喜欢上语文,喜欢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