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造成了“假探究”。为了引发“真探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抓住学生的生成,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键字:探究教学前概念生成发展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比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学生实验”等栏目,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造成了“假探究”。为了引发“真探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前概念
初中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入手,设计出符合他们探究需要的问题,使它们既感受到物理的奇妙,又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是“真探究”的动力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一位教师利用“气球实验”作为导入情境:在一块轻质木板下铺满充满气、大小基本一致的气球,让两位学生在两侧扶好木板,再让另一位学生轻轻站上木板。这时,学生发现气球一个都没有爆破。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气球是非常容易爆破的。因此,学生非常好奇:为什么气球上站了质量这么大的一个学生后却没有爆破呢?由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不同点出发,分析气球爆破和不爆破的可能原因,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压强的教学。
当然,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探究,应该准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且避免危险的活动示范。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课,一位教师通过演示“自身接触火线不触电”导入课题。笔者认为这是欠妥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只有最基本的“不能触碰”概念,而不了解“碰了什么线会触电”“什么情况下会触电”等问题,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只相当于一个“魔术”,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起探究。其二,这种演示危险系数较高,在学生缺乏正确的用电安全知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模仿。
二、抓住学生的生成
由于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生成很多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就能切实解决每一位学生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真正让他们学有所获。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速度》一课,一位教师首先播放了“猎豹奔跑”“蜗牛慢爬”等视频,期望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这一特点,从而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一问题,最后自然过渡到“速度”这一概念。但是播放完视频后,当教师提问“这些动物在运动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的回答直接是“速度不同”。面对这一预设之外的生成,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案出发,提问:“那你能讲讲什么是速度吗?”这时,学生通常是不能确切地描述出来的,因为他们只是在小学学过简单的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而不了解为什么用这个公式求解。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掌握的公式入手,围绕公式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比如“这个公式代表什么意思”“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式”“为什么选用这种比较方法”“根据公式你能推出速度的单位吗”等等,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懂后,其实就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
抓住学生的生成引导探究看似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让课堂不“完美”,甚至不“完整”,其实尊重了学生的学情,让课堂更真实,而且更有效。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更需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体悟,提升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尽量设置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探究。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一位教师给出了小桌、钩码、装有沙子的盒子、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等器材,让学生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但是在学生实际操作前,教师担心学生考虑不周,特意对每个器材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讲了十几分钟,而只留给学生三五分钟进行探究。学生虽然最终完成了实验,但是只是依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了验证,而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究,获得真正的发展。这里,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设计中,自己选择器材,组建多个不同的探究方案,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设计出更优化的探究方法。如此,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及体悟才能更加深入,得到的知识与能力也将伴随他们一生。
再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下册《电流的磁场》一课,教师通常会从内容掌握的角度设计“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的活动:让学生将导线平行放置在小磁针上方,分别在通电和不通电的情况下,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偏转,从而认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然后让学生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改变,从而认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其实,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通电导线的磁场及其分布”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需要放飞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教师可以在只给实验器材及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探究方法,并作出适当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知道通电导线南北放置时磁场的分布,而且发现东西放置或其他方向放置时磁场的变化,从而全面地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同时有利于后续通电螺线管等知识的学习。诊断有道【编者按】 从2016年第2期开始,本刊课堂观察版已陆续刊发5篇小数数学特级教师王凌关于“教学失误呈现及其改进”的系列研究成果。本期分享“教学失误及其改进”系列研究之六——《“学习单”设计应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
关键字:探究教学前概念生成发展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比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就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学生实验”等栏目,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造成了“假探究”。为了引发“真探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前概念
初中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入手,设计出符合他们探究需要的问题,使它们既感受到物理的奇妙,又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是“真探究”的动力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一位教师利用“气球实验”作为导入情境:在一块轻质木板下铺满充满气、大小基本一致的气球,让两位学生在两侧扶好木板,再让另一位学生轻轻站上木板。这时,学生发现气球一个都没有爆破。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气球是非常容易爆破的。因此,学生非常好奇:为什么气球上站了质量这么大的一个学生后却没有爆破呢?由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不同点出发,分析气球爆破和不爆破的可能原因,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压强的教学。
当然,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探究,应该准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且避免危险的活动示范。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课,一位教师通过演示“自身接触火线不触电”导入课题。笔者认为这是欠妥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只有最基本的“不能触碰”概念,而不了解“碰了什么线会触电”“什么情况下会触电”等问题,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只相当于一个“魔术”,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引起探究。其二,这种演示危险系数较高,在学生缺乏正确的用电安全知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模仿。
二、抓住学生的生成
由于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生成很多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就能切实解决每一位学生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真正让他们学有所获。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速度》一课,一位教师首先播放了“猎豹奔跑”“蜗牛慢爬”等视频,期望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这一特点,从而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这一问题,最后自然过渡到“速度”这一概念。但是播放完视频后,当教师提问“这些动物在运动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的回答直接是“速度不同”。面对这一预设之外的生成,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案出发,提问:“那你能讲讲什么是速度吗?”这时,学生通常是不能确切地描述出来的,因为他们只是在小学学过简单的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而不了解为什么用这个公式求解。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掌握的公式入手,围绕公式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比如“这个公式代表什么意思”“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式”“为什么选用这种比较方法”“根据公式你能推出速度的单位吗”等等,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懂后,其实就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
抓住学生的生成引导探究看似打乱了教师的预设,让课堂不“完美”,甚至不“完整”,其实尊重了学生的学情,让课堂更真实,而且更有效。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更需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体悟,提升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尽量设置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探究。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一位教师给出了小桌、钩码、装有沙子的盒子、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等器材,让学生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但是在学生实际操作前,教师担心学生考虑不周,特意对每个器材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讲了十几分钟,而只留给学生三五分钟进行探究。学生虽然最终完成了实验,但是只是依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了验证,而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究,获得真正的发展。这里,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设计中,自己选择器材,组建多个不同的探究方案,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设计出更优化的探究方法。如此,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及体悟才能更加深入,得到的知识与能力也将伴随他们一生。
再如,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下册《电流的磁场》一课,教师通常会从内容掌握的角度设计“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的活动:让学生将导线平行放置在小磁针上方,分别在通电和不通电的情况下,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偏转,从而认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然后让学生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改变,从而认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其实,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通电导线的磁场及其分布”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需要放飞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教师可以在只给实验器材及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探究方法,并作出适当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不仅知道通电导线南北放置时磁场的分布,而且发现东西放置或其他方向放置时磁场的变化,从而全面地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同时有利于后续通电螺线管等知识的学习。诊断有道【编者按】 从2016年第2期开始,本刊课堂观察版已陆续刊发5篇小数数学特级教师王凌关于“教学失误呈现及其改进”的系列研究成果。本期分享“教学失误及其改进”系列研究之六——《“学习单”设计应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