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贺峰是一名专注药膳事业的餐饮工作者,致力于百姓健康饮食的研究与实践。多年来,他不断尝试把中医药膳养生的精髓,真正地融入到一道道美味佳肴之中,尽可能地让大众真正地接受、喜爱中医药膳。在餐饮行业,人们称他为“百草先生”。
化自然 入肺腑
谈起自己早几年的经历,胡贺峰不禁自嘲:“那时候小,走极端。”
许多大厨提到自己早年经历,大多都是刚入厨时就确立了明确的志向。此后,从基本功开始修炼晋级,一路勤奋的埋头苦干才有了今后的成就。胡贺峰刚好相反,他一开始使蛮劲,意气用事才入的这一行。
胡贺峰原来的志向是做一名音乐教师,“我要是能考上音乐师范就去学音乐,考不上我就做厨子去”话才说了一半,自己就绷不住呵呵乐了。显然,选择厨师行是胡贺峰在罚自己。可是,等到真正接触了厨艺尤其是深研药膳之后,他才深深知道厨艺接通药理,而药理又效法天地常道,里面自有乾坤,不输音乐。音乐怡情,脱胎于中药药理的中华药膳养性,两者在根本原理上相通相容,都可以当作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胡贺峰一开始入厨,是因为年轻气盛。之后他选择中华药膳当作终身事业,则是源自家学熏染。
他的叔伯爷爷是家乡远近知名的一个中医,这位长辈的医道得自祖上,家学深厚。小时候的胡贺峰虽然年幼,但是凭直觉感到这位长辈的风范与众不同,尤其用毛笔开药方时的神态更叫人钦慕不已。当时就有件事让他惊奇不已。
在这位长辈与他的老伴均已80岁高龄的时候,仍保持着耳聪目明,精神旺健。经过几年的探望闲聊后方得知,是叔伯爷爷用日常粥膳汤饮调理之故。胡贺峰还回忆起当时叔伯爷爷老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经过常年的调理,可能早就不是现在的状况了。”
胡贺峰那时年幼,只是简单地感到对中医养生膳食的好奇并没有深思。
上世纪90年代初,胡贺峰入厨。刚开始也没有头绪,杂七杂八的什么菜系都涉及。那时,人们对药膳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但胡贺峰因为幼年的熏陶,已经隐隐感觉到药膳的兴起只在早晚。到了1997年,一个单位正好空缺出了一个与炮制药膳有关的岗位,胡贺峰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的事业也就此起步走上正轨。
刚开始的两三年并不易。中华药膳深植于中华药理,而中华药理博大精深,宇宙万物尽纳其中,又有着万千样的变化,几乎随手采撷任意的东西都是一门学问,都能够自成一番天地。
胡贺峰先从背诵药典《汤头歌诀》、《药性赋》入手,药理枯燥,但是深究其理路则精妙隐微,变化万千,并无常法,所以刚刚涉足其中磨炼的是人的性子,考验的是毅力和决心。胡贺峰在这一阶段耗时三年,把功夫做得扎实。在这期间,他一面深挖药理一面设想药理怎样与食膳的结合,药膳怎样更能获得人们的喜爱。药膳不光“治未病”还要适口,这一思路在胡贺峰的事业规划中贯穿始终。
中医药理中最核心的关键是经验的积累,这个积累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所以能有一位领路人,往往事半功倍。胡贺峰在2007年时结识了著名中医方和谦先生。方老在与胡贺峰的交流中,并肯定药膳是对中医药学的很有意义的延伸与拓展,是百姓健康饮食的可靠保障,但前提一定是严谨的,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些意味深长的叮嘱,一直激励和指引着胡贺峰在药膳道路上坚定的前行方向。
方老为人谦和,与人为善,精通医道。在他的点拨下,胡贺峰对药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接通了活生生的经验。这些内容让胡贺峰受益匪浅,此后,胡贺峰的中医药理知识就有了深厚的经验做基础。
潜心产品 惠及大众
近几年,胡贺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药膳的研发和推广上。药膳本身工序复杂,要求制作者需要明了中医医理与药理,还要懂得食材的营养搭配。胡贺峰当下主要是以药膳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形式与餐饮机构、养老公寓、学校和社区合作推广药膳,使药膳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选择药膳制作人才上,他的原则是一定要有烹饪基础、勤奋好学、做事严谨、有灵性、肯用心的作为选择对象,然后向他们传授药理,加以培养,把他们训练为熟通药膳烹饪的专业人才。
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知识产权,使得重要核心内容不至流失,也保证了药膳在炮制过程中始终如一,使出品的各个指标都能达到既定的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获取食客对药膳回馈的准确信息,及时对药膳产品做出调整。
胡贺峰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借助中华药历经千年锤炼的宏大理论,和精诚的医者数代相承的医术,自身再加以修习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之道,最终把它们巧妙的融汇于药膳之中。
当下,他的新计划是开辟新渠道,使得中华药膳这一经典文化能够惠及大众。在当前人人注重养生,和社会推崇创业的新思潮下,一位中国药膳大师将以所学用真情回报社会。
化自然 入肺腑
谈起自己早几年的经历,胡贺峰不禁自嘲:“那时候小,走极端。”
许多大厨提到自己早年经历,大多都是刚入厨时就确立了明确的志向。此后,从基本功开始修炼晋级,一路勤奋的埋头苦干才有了今后的成就。胡贺峰刚好相反,他一开始使蛮劲,意气用事才入的这一行。
胡贺峰原来的志向是做一名音乐教师,“我要是能考上音乐师范就去学音乐,考不上我就做厨子去”话才说了一半,自己就绷不住呵呵乐了。显然,选择厨师行是胡贺峰在罚自己。可是,等到真正接触了厨艺尤其是深研药膳之后,他才深深知道厨艺接通药理,而药理又效法天地常道,里面自有乾坤,不输音乐。音乐怡情,脱胎于中药药理的中华药膳养性,两者在根本原理上相通相容,都可以当作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胡贺峰一开始入厨,是因为年轻气盛。之后他选择中华药膳当作终身事业,则是源自家学熏染。
他的叔伯爷爷是家乡远近知名的一个中医,这位长辈的医道得自祖上,家学深厚。小时候的胡贺峰虽然年幼,但是凭直觉感到这位长辈的风范与众不同,尤其用毛笔开药方时的神态更叫人钦慕不已。当时就有件事让他惊奇不已。
在这位长辈与他的老伴均已80岁高龄的时候,仍保持着耳聪目明,精神旺健。经过几年的探望闲聊后方得知,是叔伯爷爷用日常粥膳汤饮调理之故。胡贺峰还回忆起当时叔伯爷爷老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经过常年的调理,可能早就不是现在的状况了。”
胡贺峰那时年幼,只是简单地感到对中医养生膳食的好奇并没有深思。
上世纪90年代初,胡贺峰入厨。刚开始也没有头绪,杂七杂八的什么菜系都涉及。那时,人们对药膳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但胡贺峰因为幼年的熏陶,已经隐隐感觉到药膳的兴起只在早晚。到了1997年,一个单位正好空缺出了一个与炮制药膳有关的岗位,胡贺峰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的事业也就此起步走上正轨。
刚开始的两三年并不易。中华药膳深植于中华药理,而中华药理博大精深,宇宙万物尽纳其中,又有着万千样的变化,几乎随手采撷任意的东西都是一门学问,都能够自成一番天地。
胡贺峰先从背诵药典《汤头歌诀》、《药性赋》入手,药理枯燥,但是深究其理路则精妙隐微,变化万千,并无常法,所以刚刚涉足其中磨炼的是人的性子,考验的是毅力和决心。胡贺峰在这一阶段耗时三年,把功夫做得扎实。在这期间,他一面深挖药理一面设想药理怎样与食膳的结合,药膳怎样更能获得人们的喜爱。药膳不光“治未病”还要适口,这一思路在胡贺峰的事业规划中贯穿始终。
中医药理中最核心的关键是经验的积累,这个积累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所以能有一位领路人,往往事半功倍。胡贺峰在2007年时结识了著名中医方和谦先生。方老在与胡贺峰的交流中,并肯定药膳是对中医药学的很有意义的延伸与拓展,是百姓健康饮食的可靠保障,但前提一定是严谨的,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些意味深长的叮嘱,一直激励和指引着胡贺峰在药膳道路上坚定的前行方向。
方老为人谦和,与人为善,精通医道。在他的点拨下,胡贺峰对药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接通了活生生的经验。这些内容让胡贺峰受益匪浅,此后,胡贺峰的中医药理知识就有了深厚的经验做基础。
潜心产品 惠及大众
近几年,胡贺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药膳的研发和推广上。药膳本身工序复杂,要求制作者需要明了中医医理与药理,还要懂得食材的营养搭配。胡贺峰当下主要是以药膳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形式与餐饮机构、养老公寓、学校和社区合作推广药膳,使药膳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选择药膳制作人才上,他的原则是一定要有烹饪基础、勤奋好学、做事严谨、有灵性、肯用心的作为选择对象,然后向他们传授药理,加以培养,把他们训练为熟通药膳烹饪的专业人才。
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知识产权,使得重要核心内容不至流失,也保证了药膳在炮制过程中始终如一,使出品的各个指标都能达到既定的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获取食客对药膳回馈的准确信息,及时对药膳产品做出调整。
胡贺峰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借助中华药历经千年锤炼的宏大理论,和精诚的医者数代相承的医术,自身再加以修习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之道,最终把它们巧妙的融汇于药膳之中。
当下,他的新计划是开辟新渠道,使得中华药膳这一经典文化能够惠及大众。在当前人人注重养生,和社会推崇创业的新思潮下,一位中国药膳大师将以所学用真情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