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探析

来源 :城市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和谐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不断提高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丰富小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从绿色小城镇和人居环境的概念、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人性化的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
  一、绿色小城镇和人居环境概念
  绿色小城镇是指能够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水平的承载力,有效保护环境,注重节能减排,基础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建设水平较高并用地集约的小城镇。对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需要因地制宜地满足当地居民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结合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习俗,体现地方传统特色。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二、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
  从宏观层面上讲,近年来,我国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规划,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不匹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规划、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绿色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此外还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绿色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加快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传统特色。
  三、旧州古镇概况及建设
  旧州古镇历史悠久,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交通便利,经贸发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这些都为旧州古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历史文化基础。
  旧州古镇是贵州省10大历史文化名镇和20个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古镇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镇的街区与建筑群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文物古迹众多。
  旧州古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型气候,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民间刺绣、挑花、蜡染、纺织工艺独特。自改革开放以来,旧州古镇的各项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乡镇企业、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信、交通、旅游等得到了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促进了旧州古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在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规划部门严格实施《古村镇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古镇周边山体、舞阳河和古镇街区组成的山水相融的城镇空间格局;文昌宫、仁寿宫、天后宫、郭沫若母亲故居、西大街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建筑和街道组成的街巷格局,历史上巴蜀、湘鄂等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与当地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和红色文化,体现了旧州古镇在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注重完善规划编制及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并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黄平县计划投入7.26亿元,用4年时间打造一个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园位于黄平县古镇万亩大坝,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百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工业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保护环境,还可以吸纳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最终促进旧州古镇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
  四、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有丰富的精神方面的享受需求。精神生活享受的好坏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旧州古镇在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效,但是也相应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历史文化环境和古镇肌理部分被破坏
  伴随着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的建设开发,古镇的视线通廊和古镇肌理被商业化的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所破坏。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破坏了旧州古镇的街道肌理和视线通廊,而且影响了古镇历史色彩的和谐。漫步在古镇街道上经常会看到大大的“拆”字。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古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些建设项目成为忽视环境和人性化的“政绩工程”。
  (二)缺乏民众参与,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各方利益的纠葛,古街区的建筑保护很少吸引当地居民参与。不仅如此,不少人认为文化名城古建筑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负担,是政府的工作,这种错误观念极大地抑制了历史村镇和当地文化环境的发展。许多改造后的古镇街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化的使用需求,但是由于规划不合理,造成古镇原栖息地的消失。如何保护和建设旧州古镇的绿色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意蕴的生存环境,如何应对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与古镇风貌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交通负荷较大, 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小城镇人口数量和机动车的增加,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过量的机动车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空气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交通问题对城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绿色小城镇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人居环境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即透过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由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变为关注人居环境的发展。   旧州古镇在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没有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工业经济体系;没有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三废”的治理,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没有严格执行噪声和排污收费制度;没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没有推动工业企业的合理有序布局;忽视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应对紧急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五、决策先行,宏观把控
  人居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科学规划,做好示范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城两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和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确保建设工作推进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以此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的重拆重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减少失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原生态和传统文化。这是旧州古镇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改善交通条件,完善路网规划
  旧州古镇路网的选线布置应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又必须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并考虑与临街建筑、街坊、已有古建筑的联系要求;要因地制宜利用老城区的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便于组织和管理;与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二)公共交通系统
  旧州古镇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公交线路密度低,覆盖面小,可达性差,居民出行时耗过长。如何发挥公交的吸引力,提高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是旧州古镇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规划应明确公交场站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以便在城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条件。
  (三)改善古镇环境质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旧州古镇的环境污染不仅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会破坏自然资源,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推行镇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决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村镇生态文明建设并走上了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道路,利用村镇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四)保障民众主体性,尊重民众需求
  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给予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优先改善他们最需要的公共设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优先建设最需要的民心项目,杜绝“面子工程”,力避“千村一貌”。
  (五)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建设标准
  《国务院关于人居环境指导意见》中对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旧州古镇应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指导。可以优先发展生活条件尚未完善、需求较强的落后村镇,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提升镇域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乡镇政府要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优先安排、保障居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最基本的项目,有序推进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治理。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道路,利用小城镇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旅游和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也有一部分村镇通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对更多的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在对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将目光放长远,在对房屋道路和镇区绿化的同时,将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民俗风貌与自然环境结合,重视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保护和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六)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加大古镇肌理保护力度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市场化的严重冲击,面临民间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活动消失的威胁。
  保护古村镇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任务,建设初期就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监管机制,避免大拆大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破坏村镇肌理和历史文脉的严重后果。
  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绿色人居环境破坏的一切行为,包括街道肌理、视线通廊,严格控制外围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等;通过政府行为宣传传统活动、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与价值,在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的不仅仅是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生活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才是根本。总体上讲,提高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水平要全面、有序地建设和发展,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绿色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抓,这是实现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世纪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加快社区建设,把握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弘扬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体现当地特色,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的规划、设计绿色小城镇,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绿色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我国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苏新琴,陈丽华主编.小城镇规划原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绿色小城镇建设标准.北京:住建部,2011
  [3]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0
  [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发展.湖南:经济地理,2013
  [5]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城市发展研究,1996
  [6]吴良镛主编.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静敏)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多,城市生活垃圾总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严重威胁着国家的有序建设、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垃圾入侵城市的重压之下,人类对垃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如何做到垃圾减量、如何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等问题,拷问着每位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水平。让垃圾处理循环利用创造新价值成了国家、
期刊
突出问题导向 聚焦重点领域  實现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首都城市管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把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的总要求,积极构建城乡环境和城市管理综合协调体制,进一步夯实市容环境卫生、能源日常运行、相关市政公用事
期刊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为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他说“平凡岗位上有比天还大的责任”  “很多人认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就是每天围着垃圾桶埋头做垃圾分拣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真正的职责是帮助居民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让人人都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李学文不仅是用这样质朴的语
期刊
管理是对组织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组织与环境交互作用途径进行设计和调适的过程。城市管理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对城市环境的需求,对城市管理部门的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进行设计和调整,对城市管理部门与其他服务组织交往方式进行设计和调整,对城市管理组织与服务对象的服务方式进行调适的过程。  北京市西城区的城市管理不仅面临了中国的城市管理具有的特殊性,还要面临西城区作为北京的首都职能核心区的特定问题
期刊
本刊讯(记者 王然)2016年9月23日上午9时,2016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刊博会)开幕式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管的《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作为北京优秀期刊第四次亮相刊博会。  一年一度的刊博会堪称是我国期刊业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盛会,自2013年启幕已连续举办四届。历届刊博会均以集中展示展销全国期刊、部分海外期刊及图书
期刊
洛杉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是加州第一大城市。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洛杉矶大都市区发展迅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以雾霾为特征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洛杉矶大都市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州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依法设立强有力的空气质量管理专门机构;其次,设立特别区政府——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推动跨区域空气污
期刊
解读发布  本刊讯 (记者 郑树平)9月13日上午,北京市召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解读发布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业务处室主要领导参加发布会并围绕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等方面编制的规划进行精确解读。京城30余家媒体记者参会。会议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赵功委员主持。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柴文忠副主任介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3月正式启
期刊
一、项目概况  那考河项目是广西省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工程区总面积71.9公顷,全长6.35公里,通过流域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水岸复兴,打造那考河中游一体化景观,提升水清、岸绿、景美的南宁宜居城市形象。为提高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南宁市政府决定采用PPP模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流域治理PPP项目)。经过竞争性磋商采购,北京排水集团(以下简称“北排集团”
期刊
按照钱学森对城市学的学科定位及学科发展目标,城市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变化和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是人居科学与城乡规划学之间的中间学科。面对目前国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政策引领,需要深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内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有一个科学依据充分、发展目标明确的理论和方法。对此应当建立广泛的城市科学视野,构建以复杂性为核心的城市管理理论基础,而城市学为掌握城市功能和特色,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方针
期刊
为贯彻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履行首都核心功能区“四个服务”职能,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开始勇毅笃行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环境持续治理的良性机制初步显现。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