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莆田元妙观位于市区梅园路东段391号。在今荔城区英龙街北河边路,宋代兴化军城东北门外,城门因名宋真门;城门壕桥名观桥。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志书上只称为“旧观”。原名无考。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名天庆观;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改名玄妙观;清圣祖康熙登位(1662年)以避御讳“玄烨”始改称为今名。
然据道教史料称:“清代避康熙御名改玄妙观的圆妙观。”但是全国好些地方为苏州、泉州……也都称元,并不止莆田一处,可知当时执行并不是一律的。今莆田此观的主殿中梁上存有墨书,当心间为“唐贞观二年敕建”,左次间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右次间为“明崇祥十三年岁次庚展募缘修建”等字。按李俊甫《莆阳比事》记:“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和)政(政和),——佛寺或废为神霄玉清宫,未几复旧——仿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元祐间,雷击殿鸱吻坠,内得墨木板,文文曰:“后八十年狄沉妈来此宋此邦重易殿屋。”主者以闻,郡宋狄明远,视之叹曰:“吾小字也,以年计之,吾犹未生,何其验耶?遂捐俸薪之。”注:“鸱吻事道道观有碑记”。指的是南宋时期,这旧观的主体建筑物已有三殿了,它应该是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据现存三清殿建筑实物考证,当心间为宋代遗留建筑,它的结构手法与其后80年成书的李诚《营造法式》所记,都可观对得上号;其他部分杂有明清重修痕迹;部分石柱是唐代原物,多数是宋代的。前檐廊柱是明代的。今已不存的玉皇殿,原石柱和三清殿一样,属于宋代可知;九御殿经民国重新修建。旧有石柱和石础遗物无存,难以确定。而清殿左的东岳殿,正殿石柱和尾架构造手法较为特殊,1987年整个翻地时,正殿柱础下侧得到的陶、瓷片皆宋代物;前廊下面即有明代花瓷片如南宋三殿为三清殿、玉皇殿和东岳殿的话,则为前,后和前左的畸刑布局,似乎不合常规?
这座唐贞观二年敕建的三清殿,是莆田县第三次置县的唐开国之初,离祖武德元年(623年)之后的第5年。篡到今年恰是1382年了。
据明弘治《兴化府志·外记》载:天庆观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金宝牌、芝草山及《封禅记》、《祀汾阴记》、《仪范》等书。是在大中祥符二年敕名天庆观之后的第8年。解放前其内还保存有一龙泉窑青瓷大花瓶,肩部印纹有天庆观三字;现存一块宋徽宗宣和元年八月御书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后,据碑文所称是赐给天下各个神霄玉清万寿宫的,可是所有史料记载,除了首都开封府神霄玉清万寿宫曾经有奉敕立碑之事外,就只兴化军一些石了。近年报上说广州市有此碑,但向来不见于金石著录。莆田传说:当时缴书碑本颁赐天下,第一块立于首都时,当朝宰相兴化军同游县人蔡京,令同时摹刻一块,由海道运回家了。其碑额“御笔手诏”四个大字是蔡京第三子蔡翁手笔。而翌年“罢道字”诏下,这件“颁赐天下”之事,当然搁起来了。开封碑石,靖康乱毁,莆田边块瘦金书真迹,已被公认是海内子丛本。又据记载兴化军奉敕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是把城中佛刹天福寺改建以应付差事的。不久之后恢复为佛寺,这块碑才移来天庆观。
元妙观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整齐,这和历代的陆续修建有关。相传元妙观占地24亩,和府故隍庙、兴化府衙、莆田衙同样面积。整个建筑群排列以朝南中轴线为中心,纵列为三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宫殿、文昌殿;横列与三清殿并排的东为五帝届、东岳殿;西为五显庙、西岳殿;和玉皇殿并排的东为林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三门(现存)
西涧7间,进深2间,中3间各开门,中门上挂直匾书“敕赐元妙观”。三门外东西次间为左龙军、右虎军两尊相向坐像高5米许,全面彩塑,头戴束发金冠,全身披甲,座侧一龙(虎)前脚着地,后脚着座上,尾巴绕后壁上;又次间外墙南檐下各设一座宽1米许、高2米许的小庙龛,其下半为石基台。东土地神,坐像为白须老翁,身着黄色叶襟绣金道袍,显示与民间街巷林野常见的此类土地公庙中土地神像只穿蓝袍的,级别高的多。西为伽蓝神,坐像为红脸黑须,乌幙头太红袍玉带,宋代文官服色。
附带在此一提:这两座小庙的石基台中间辟个约40厘米大小深广的洞洞,中浮塑一只老虎,在莆田这个例子不只土地庙如此,即其他神宫社庙包括元妙观内各正殿配殿也有特设高约一米的小龛,中塑一只老虎,群众称之为“虎爷”,每有祭祀,必备小碟,放上一块生肉,一只鲜蛋,以祭奉“虎爷”,祭毕,这份“虎爷礼”是送给庙祝吃的。在玄天上帝庙里,还加一个虎爷龛同样大小的供奉“黾蛇合体二神”,祭礼也同样是生肉、鲜蛋;关帝庙里有泥塑赤兔马的,文昌庙里有泥塑白骡的,祭礼是一小盘生米,放一只鲜蛋。
三清殿(现存)
重檐歇山造,前下檐是明代重修时建造的,前有胎,面涧5间,进深4间,当心间4金柱,8架橡,翼以乳栿为宋代原构。有些梁架材料用柟楠木,犹然香气郁烈;柱间只施阁额,不用普柏柱;斗栱雄大,斗底作皿板形,斗歆有幽页;柱头华栱两跳用单材挑出,呈双杪三下昂重栱偷心造;外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斗栱椽檩彩绘道教的“八宝”图案。石柱打制粗糙,柱头上下微具卷杀。每根柱头正面刻捐施人姓名,字这迹均已风化不可辩识;柱础作莲花复盆形。其中几根特别粗犷的可能是唐代遗物。
中3间各置石座,上设木龛,中塑三清跪坐金像高5米许,元始天尊手拈宝珠,美宝天尊持太极图,太上老君侍扇。各有体立四尊协侍,前两尊为童男女像较小。其侧2间,左真武、右天师,立华盖下的宝座上,彩塑高约3米,前部东西相对各置一龛,为温天君、门天君全副武装高2米彩塑立像。殿墙外侧翼檐置通道门,东额“紫光宫阙”、右额“碧落洞天”。从三门后面门廊,通西廊进这侧门,东西长廊连结到最后一殿为止。三门里门廊尽头各辟一门,左额“乐岱”别坛?通五帝庙、东岳殿(文昌宫)外庭。
玉皇殿(不存)
重檐歇改造,面涧5间,进深3间,重檐间横额“通明殿”。内分隔为中3间的正殿和东西各涧的配殿。正殿满装彩绘天花板。当心间后部设石座,上置金漆木殿阁式龛。中坐一尊高约4米多的冕服执圭玉皇金像。旁西尊女宫持长柄宫扇侍立。次间的真武、天师像同三清殿,东西为温、康、马、赵……等八将武装彩塑立像。
天尊殿:
玉皇殿的左配殿,台座上供三尊彩塑带坐骑高1米许的三天尊像。
八仙殿:
玉皇殿的右配殿。彩塑八仙像高1米许,但并不同于全观塑像的感仪整肃的排列成规,而是坐卧倚立姿态不一,宛然一幅画“八仙图”。
玉皇殿和三清殿后檐间的庭院中铺条石甬道,其旁竖一对华表式的盘龙石烛,下置矮石栏。三清殿后檐下5间的墙面和两廊各7间的墙面,满绘壁画。正对通明殿的一幅,画条石砌甬道自下而上,渐上渐小,近上柜处画一座南天门,有两尊三头无臂的天君把守着。这些部分所占比例不多而占满画面的只是一条空无一人的甬道,却给人们视线以极其高远、极其严肃的立体感;其左右各两个壁面分别画的是:
(1) 为冕服执圭的如五岳大帝等一类;
(2) 为金冠道服、仙骨飘然的仙真等一类;
(3) 为高级品官服色的星君等一类;
(4) 为全副武装的元帅等一类。
(5) 人物数以百计,宛然又是《帝后礼佛图》的一幅画卷,工笔线条一丝不苟,面型各别,衣褶流畅,这五幅互相衬托恰是再现了“大明官早朝”情景。两廊壁画是十殿阎君和地狱变相图,东西各五幅,其前后(即4个角位)每幅只画一尊天王像,即风、调、雨、顺。甲胄武装各手一物,一执旗,须发衣袖悉如飘舞大风中;一执琵琶作调弦状;一手拿条小龙作喷水状;一持宝剑作欲舞状。十幅地狱大变相,人物大小错综,城桥台屋,禁狱刑具,男女老少,牛头马面等等难以悉数,皆惟妙惟肖。清宋际春《缘天偶笔》记有一则,云其从主宋某,城北双池人,乾隆间,与元妙观绘壁画事。以绘剑树地獄,构思多日笔不能下,一天晌午回家午饭,经观桥头,适桥上摊贩,祼衣两手持叉,作执仰面叉竹篷遮阳。目触其状,急回观中,抽笔写之,作鬼卒持叉地罪犯挂上剑树,神情活现,见者无不称绝。至有谣传观桥该叉篷者是夕死了之说。可惜这全部壁画于民国间改元妙观为莆田地方法院分庭时,破坏无遗,后来的更把通明殿拆除改建成高层楼房。现在只遗留一对浮雕盘龙石烛残件而已。
九御殿(不存)
面涧3间,进深3间,重檐歇造,民国年间,城木商陈某重建,全部木石均为新料,30年代,为圣路加医院去,建于该医院中为雷氏纪念堂;近年该堂拆除,全部连基石售给广寺为修复用料。
九御金像座位并排,其前左右相对各两尊彩塑立像,左为真武、天蓬;右为应元、天猷。真武、应元皆披发跣足,白面长须,仗剑而立,天蓬、天猷则各为三头无臂跣足像。
四宫殿(不存)
单檐,面涧3间,进深3间,所塑二排坐像,后排三尊即天、地、水三宫,前排四尊较小,为天、地、水、火四宫,是清代改三宫殿为四宫殿时加塑的。
文昌殿(不存)
单檐,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天井、大门。五帝中一尊匡阜先生为金像,其他四尊为彩塑像;西侧排列彩塑八将立像高1米许,天井西旁壁画“八班”,大门外边墙画白无常和黑无常。
东岳殿(现存)
正殿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4全柱前一对为半浮雕盘龙石柱,后一对柱头各刻有捐施人姓名,皆不置柱础。梁架造法不同一般,前檐左右设石栏杆,上接卷棚檐,前为拜亭、三门,以两廊连结成整个结局。正殿台上主神东岳大帝,金像冕服执圭,为高4米许的坐像,旁两尊执宫扇的女官侍立,前置一座椅,塑岳帝的第四子居仁尽鉴尊师,僧服锡杖的金像。两次间为彩塑增福、注绿两司立像。西墙排列八元帅(刘、韦、铁、鄂、温、杨、康、孟)两司官(张、李)彩塑立像。两廊为二十八司官(总管司、延寿司、忠孝司、掌愿司、放生司、速极司……)装金从像;靠三门的为朱、雷两将军金甲武装坐像;大门外左右为曹、胡两将军立像,作息隶服装。
正殿后并列有一座后殿和一座偏殿。后殿祀淑明皇后和碧霞元君等三尊金像,旁有侍女等立像;偏殿俗称为太子殿,祀至圣炳灵王。正殿后墙回向祀一尊跨麒麟少年彩塑像为岳帝幼子佑灵侯。
东岳殿后、玉皇殿左原有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刑部尚书林俊建的其先祖九牧唐邵州刺史林蕴的忠烈祠。在东寅殿三门左侧通道有坊门匾曰:“联桂”。
五显庙(不存)
在三清殿西庑外介于西岳殿之间,祀彩塑五尊显神坐像。
西岳殿(现存)
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拜亭、大门,以两廊连接自成格局。西岳大帝金像和东岳大帝一样,也有侍立执扇的内官。在其座前是一尊彩塑文昌帝君坐像和天聋、地哑二侍童;其左侧为魁星金像;殿两旁列朱衣先生、破窍将军等立像。这一组文昌帝君及其属神像,是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提学佥事孟中以兴化府内学原朱文公祠改祀文昌神非学官武宜,命迁其神像于玄妙观。以其祠为分贤祠。当时玄妙观道士以西岳殿俗有“西岳注死”之说致香火冷落,遂迎文昌像祀于其中,榜曰“文昌宫”求科举功名的学子招来大盛,香火十倍于前。又于其西庑外辟建一座文昌三代祠,祀文昌帝君三代神主。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兴化府学子又改学中的指南所为文昌祠,另塑文昌诸神像;直至民国年间,兴化府学改学为学校,文昌神像又迁入元妙观祀于东岳殿太子殿中。
福神殿(不存)
在西岳殿后,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拜亭、三门,对过还有座王灵宫庙。主殿祀玄天上帝,一侧为天罡地煞二神,左右列温、康、苟、华、邓、辛、张、陶八将和雨师、风伯、雷公、电母等立像。
关帝庙(不存)
在玉皇殿与福神殿之间,单檐涧,主祀关帝,塑像为冕服执圭的帝王服饰,两旁有关平、周仓两立像,案上一尊关公胄甲观春秋的坐像。
天庆观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之后,历代修建有据可查的是:哲宗元祐七年(或八年、1092-1093年)知兴化军狄明远的重修三清殿;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薜道锐的一次重修,具体殿宇不祥;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倭冠陷城之后的四十三年(1564年)兴化府知府易道读重建三门;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玉皇殿坏,次年,林兆恩命门人朱有开、朱有临、杨玉夫董其事,与林自周、梁如霖、林廷筠、林缙、林廷珪、道士陈君严等功募重建,并整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真武殿(即福神殿,前此为道士陈茂瑞募建)。后又有道士卓茂乔募建文昌宫、五显庙。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一次修建了三清殿;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和三门,周家捐地扩大了外庭;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一次大规模修建福神殿;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兴化府周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和三门;入民国,除重建九御殿之外,只有破坏的历史。民国初年军阀对峙,全观成为驻军不断的宫房;福神殿、西岳殿同时改为湖山小学校舍,其后三清殿改为莆田地方法院城区分庭审判庭,玉皇殿和以后各殿包括东岳殿的后殿、偏殿,都归该分庭使用。法院分庭撤消后,被福建新报社接收为社址和印刷工厂,这时湖山小学校长宋元樑把福神殿、九御殿拆卖片瓦不存,款入私曩;学校撤消后;五帝庙、三清殿部分和东岳殿后殿、偏殿为国民党县党部占为社会服务处;最后厉青中学迁入,后改为莆田第四中学、莆田师范,从玉皇殿起后所有各殿全部拆除改建为高层校舍。1956年10月,中央文化部拨款修复了三清殿;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又一次拨款整修。东岳殿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修一次后至50年代,为街道电镀厂占用,被破坏得面目全非,1986年,省福建拨款修复后,建立莆田市博物馆。前此,1935年莆田民从艺术社把《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移竖于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小花园中;解放后县文化部门又把许多石刻集中于此保管,至于《莆阳比事》所引的《道观碑记》则早已不存了,其他石刻如“东岱别坊”、“紫光官司阙”、“碧落洞天”亦无一存者;诸多著名联匾就更不用说了。原来观里各殿上都种有两棵荔枝,入民国,尚存三清殿台前一棵,东岳殿的一棵还大一些,盘根突出地面2尺许,枝柯高出殿墙,中干已空,每年还结实累累,皆为宋代古树,均遭砍伐,能不痛心!
解放后,无妙观建筑群仍作为莆田厉青中学(即今莆田第四中学)校舍。上世纪九十年以来,元妙观遗存的建筑物三清殿、三门及两廊,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庙三代祠、福神殿、通明殿西大门、太子殿地、元君殿收归文化部门管理。1996年元妙观三清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开始对其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加固,如今修缮后的元妙观三清殿建筑群占地面积6178平方米,遗存建筑面积3587平方米。恢宏特色的三清殿经常办各种类型的,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活动,已成为莆田市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三个文明建设筑的窗口,也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莆田市三清殿文物保护管理所)
然据道教史料称:“清代避康熙御名改玄妙观的圆妙观。”但是全国好些地方为苏州、泉州……也都称元,并不止莆田一处,可知当时执行并不是一律的。今莆田此观的主殿中梁上存有墨书,当心间为“唐贞观二年敕建”,左次间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右次间为“明崇祥十三年岁次庚展募缘修建”等字。按李俊甫《莆阳比事》记:“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和)政(政和),——佛寺或废为神霄玉清宫,未几复旧——仿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元祐间,雷击殿鸱吻坠,内得墨木板,文文曰:“后八十年狄沉妈来此宋此邦重易殿屋。”主者以闻,郡宋狄明远,视之叹曰:“吾小字也,以年计之,吾犹未生,何其验耶?遂捐俸薪之。”注:“鸱吻事道道观有碑记”。指的是南宋时期,这旧观的主体建筑物已有三殿了,它应该是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据现存三清殿建筑实物考证,当心间为宋代遗留建筑,它的结构手法与其后80年成书的李诚《营造法式》所记,都可观对得上号;其他部分杂有明清重修痕迹;部分石柱是唐代原物,多数是宋代的。前檐廊柱是明代的。今已不存的玉皇殿,原石柱和三清殿一样,属于宋代可知;九御殿经民国重新修建。旧有石柱和石础遗物无存,难以确定。而清殿左的东岳殿,正殿石柱和尾架构造手法较为特殊,1987年整个翻地时,正殿柱础下侧得到的陶、瓷片皆宋代物;前廊下面即有明代花瓷片如南宋三殿为三清殿、玉皇殿和东岳殿的话,则为前,后和前左的畸刑布局,似乎不合常规?
这座唐贞观二年敕建的三清殿,是莆田县第三次置县的唐开国之初,离祖武德元年(623年)之后的第5年。篡到今年恰是1382年了。
据明弘治《兴化府志·外记》载:天庆观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金宝牌、芝草山及《封禅记》、《祀汾阴记》、《仪范》等书。是在大中祥符二年敕名天庆观之后的第8年。解放前其内还保存有一龙泉窑青瓷大花瓶,肩部印纹有天庆观三字;现存一块宋徽宗宣和元年八月御书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后,据碑文所称是赐给天下各个神霄玉清万寿宫的,可是所有史料记载,除了首都开封府神霄玉清万寿宫曾经有奉敕立碑之事外,就只兴化军一些石了。近年报上说广州市有此碑,但向来不见于金石著录。莆田传说:当时缴书碑本颁赐天下,第一块立于首都时,当朝宰相兴化军同游县人蔡京,令同时摹刻一块,由海道运回家了。其碑额“御笔手诏”四个大字是蔡京第三子蔡翁手笔。而翌年“罢道字”诏下,这件“颁赐天下”之事,当然搁起来了。开封碑石,靖康乱毁,莆田边块瘦金书真迹,已被公认是海内子丛本。又据记载兴化军奉敕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是把城中佛刹天福寺改建以应付差事的。不久之后恢复为佛寺,这块碑才移来天庆观。
元妙观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整齐,这和历代的陆续修建有关。相传元妙观占地24亩,和府故隍庙、兴化府衙、莆田衙同样面积。整个建筑群排列以朝南中轴线为中心,纵列为三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宫殿、文昌殿;横列与三清殿并排的东为五帝届、东岳殿;西为五显庙、西岳殿;和玉皇殿并排的东为林忠烈祠、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
三门(现存)
西涧7间,进深2间,中3间各开门,中门上挂直匾书“敕赐元妙观”。三门外东西次间为左龙军、右虎军两尊相向坐像高5米许,全面彩塑,头戴束发金冠,全身披甲,座侧一龙(虎)前脚着地,后脚着座上,尾巴绕后壁上;又次间外墙南檐下各设一座宽1米许、高2米许的小庙龛,其下半为石基台。东土地神,坐像为白须老翁,身着黄色叶襟绣金道袍,显示与民间街巷林野常见的此类土地公庙中土地神像只穿蓝袍的,级别高的多。西为伽蓝神,坐像为红脸黑须,乌幙头太红袍玉带,宋代文官服色。
附带在此一提:这两座小庙的石基台中间辟个约40厘米大小深广的洞洞,中浮塑一只老虎,在莆田这个例子不只土地庙如此,即其他神宫社庙包括元妙观内各正殿配殿也有特设高约一米的小龛,中塑一只老虎,群众称之为“虎爷”,每有祭祀,必备小碟,放上一块生肉,一只鲜蛋,以祭奉“虎爷”,祭毕,这份“虎爷礼”是送给庙祝吃的。在玄天上帝庙里,还加一个虎爷龛同样大小的供奉“黾蛇合体二神”,祭礼也同样是生肉、鲜蛋;关帝庙里有泥塑赤兔马的,文昌庙里有泥塑白骡的,祭礼是一小盘生米,放一只鲜蛋。
三清殿(现存)
重檐歇山造,前下檐是明代重修时建造的,前有胎,面涧5间,进深4间,当心间4金柱,8架橡,翼以乳栿为宋代原构。有些梁架材料用柟楠木,犹然香气郁烈;柱间只施阁额,不用普柏柱;斗栱雄大,斗底作皿板形,斗歆有幽页;柱头华栱两跳用单材挑出,呈双杪三下昂重栱偷心造;外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斗栱椽檩彩绘道教的“八宝”图案。石柱打制粗糙,柱头上下微具卷杀。每根柱头正面刻捐施人姓名,字这迹均已风化不可辩识;柱础作莲花复盆形。其中几根特别粗犷的可能是唐代遗物。
中3间各置石座,上设木龛,中塑三清跪坐金像高5米许,元始天尊手拈宝珠,美宝天尊持太极图,太上老君侍扇。各有体立四尊协侍,前两尊为童男女像较小。其侧2间,左真武、右天师,立华盖下的宝座上,彩塑高约3米,前部东西相对各置一龛,为温天君、门天君全副武装高2米彩塑立像。殿墙外侧翼檐置通道门,东额“紫光宫阙”、右额“碧落洞天”。从三门后面门廊,通西廊进这侧门,东西长廊连结到最后一殿为止。三门里门廊尽头各辟一门,左额“乐岱”别坛?通五帝庙、东岳殿(文昌宫)外庭。
玉皇殿(不存)
重檐歇改造,面涧5间,进深3间,重檐间横额“通明殿”。内分隔为中3间的正殿和东西各涧的配殿。正殿满装彩绘天花板。当心间后部设石座,上置金漆木殿阁式龛。中坐一尊高约4米多的冕服执圭玉皇金像。旁西尊女宫持长柄宫扇侍立。次间的真武、天师像同三清殿,东西为温、康、马、赵……等八将武装彩塑立像。
天尊殿:
玉皇殿的左配殿,台座上供三尊彩塑带坐骑高1米许的三天尊像。
八仙殿:
玉皇殿的右配殿。彩塑八仙像高1米许,但并不同于全观塑像的感仪整肃的排列成规,而是坐卧倚立姿态不一,宛然一幅画“八仙图”。
玉皇殿和三清殿后檐间的庭院中铺条石甬道,其旁竖一对华表式的盘龙石烛,下置矮石栏。三清殿后檐下5间的墙面和两廊各7间的墙面,满绘壁画。正对通明殿的一幅,画条石砌甬道自下而上,渐上渐小,近上柜处画一座南天门,有两尊三头无臂的天君把守着。这些部分所占比例不多而占满画面的只是一条空无一人的甬道,却给人们视线以极其高远、极其严肃的立体感;其左右各两个壁面分别画的是:
(1) 为冕服执圭的如五岳大帝等一类;
(2) 为金冠道服、仙骨飘然的仙真等一类;
(3) 为高级品官服色的星君等一类;
(4) 为全副武装的元帅等一类。
(5) 人物数以百计,宛然又是《帝后礼佛图》的一幅画卷,工笔线条一丝不苟,面型各别,衣褶流畅,这五幅互相衬托恰是再现了“大明官早朝”情景。两廊壁画是十殿阎君和地狱变相图,东西各五幅,其前后(即4个角位)每幅只画一尊天王像,即风、调、雨、顺。甲胄武装各手一物,一执旗,须发衣袖悉如飘舞大风中;一执琵琶作调弦状;一手拿条小龙作喷水状;一持宝剑作欲舞状。十幅地狱大变相,人物大小错综,城桥台屋,禁狱刑具,男女老少,牛头马面等等难以悉数,皆惟妙惟肖。清宋际春《缘天偶笔》记有一则,云其从主宋某,城北双池人,乾隆间,与元妙观绘壁画事。以绘剑树地獄,构思多日笔不能下,一天晌午回家午饭,经观桥头,适桥上摊贩,祼衣两手持叉,作执仰面叉竹篷遮阳。目触其状,急回观中,抽笔写之,作鬼卒持叉地罪犯挂上剑树,神情活现,见者无不称绝。至有谣传观桥该叉篷者是夕死了之说。可惜这全部壁画于民国间改元妙观为莆田地方法院分庭时,破坏无遗,后来的更把通明殿拆除改建成高层楼房。现在只遗留一对浮雕盘龙石烛残件而已。
九御殿(不存)
面涧3间,进深3间,重檐歇造,民国年间,城木商陈某重建,全部木石均为新料,30年代,为圣路加医院去,建于该医院中为雷氏纪念堂;近年该堂拆除,全部连基石售给广寺为修复用料。
九御金像座位并排,其前左右相对各两尊彩塑立像,左为真武、天蓬;右为应元、天猷。真武、应元皆披发跣足,白面长须,仗剑而立,天蓬、天猷则各为三头无臂跣足像。
四宫殿(不存)
单檐,面涧3间,进深3间,所塑二排坐像,后排三尊即天、地、水三宫,前排四尊较小,为天、地、水、火四宫,是清代改三宫殿为四宫殿时加塑的。
文昌殿(不存)
单檐,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天井、大门。五帝中一尊匡阜先生为金像,其他四尊为彩塑像;西侧排列彩塑八将立像高1米许,天井西旁壁画“八班”,大门外边墙画白无常和黑无常。
东岳殿(现存)
正殿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4全柱前一对为半浮雕盘龙石柱,后一对柱头各刻有捐施人姓名,皆不置柱础。梁架造法不同一般,前檐左右设石栏杆,上接卷棚檐,前为拜亭、三门,以两廊连结成整个结局。正殿台上主神东岳大帝,金像冕服执圭,为高4米许的坐像,旁两尊执宫扇的女官侍立,前置一座椅,塑岳帝的第四子居仁尽鉴尊师,僧服锡杖的金像。两次间为彩塑增福、注绿两司立像。西墙排列八元帅(刘、韦、铁、鄂、温、杨、康、孟)两司官(张、李)彩塑立像。两廊为二十八司官(总管司、延寿司、忠孝司、掌愿司、放生司、速极司……)装金从像;靠三门的为朱、雷两将军金甲武装坐像;大门外左右为曹、胡两将军立像,作息隶服装。
正殿后并列有一座后殿和一座偏殿。后殿祀淑明皇后和碧霞元君等三尊金像,旁有侍女等立像;偏殿俗称为太子殿,祀至圣炳灵王。正殿后墙回向祀一尊跨麒麟少年彩塑像为岳帝幼子佑灵侯。
东岳殿后、玉皇殿左原有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刑部尚书林俊建的其先祖九牧唐邵州刺史林蕴的忠烈祠。在东寅殿三门左侧通道有坊门匾曰:“联桂”。
五显庙(不存)
在三清殿西庑外介于西岳殿之间,祀彩塑五尊显神坐像。
西岳殿(现存)
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拜亭、大门,以两廊连接自成格局。西岳大帝金像和东岳大帝一样,也有侍立执扇的内官。在其座前是一尊彩塑文昌帝君坐像和天聋、地哑二侍童;其左侧为魁星金像;殿两旁列朱衣先生、破窍将军等立像。这一组文昌帝君及其属神像,是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提学佥事孟中以兴化府内学原朱文公祠改祀文昌神非学官武宜,命迁其神像于玄妙观。以其祠为分贤祠。当时玄妙观道士以西岳殿俗有“西岳注死”之说致香火冷落,遂迎文昌像祀于其中,榜曰“文昌宫”求科举功名的学子招来大盛,香火十倍于前。又于其西庑外辟建一座文昌三代祠,祀文昌帝君三代神主。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兴化府学子又改学中的指南所为文昌祠,另塑文昌诸神像;直至民国年间,兴化府学改学为学校,文昌神像又迁入元妙观祀于东岳殿太子殿中。
福神殿(不存)
在西岳殿后,单檐歇山造,面涧3间,进深3间,前有拜亭、三门,对过还有座王灵宫庙。主殿祀玄天上帝,一侧为天罡地煞二神,左右列温、康、苟、华、邓、辛、张、陶八将和雨师、风伯、雷公、电母等立像。
关帝庙(不存)
在玉皇殿与福神殿之间,单檐涧,主祀关帝,塑像为冕服执圭的帝王服饰,两旁有关平、周仓两立像,案上一尊关公胄甲观春秋的坐像。
天庆观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之后,历代修建有据可查的是:哲宗元祐七年(或八年、1092-1093年)知兴化军狄明远的重修三清殿;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薜道锐的一次重修,具体殿宇不祥;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倭冠陷城之后的四十三年(1564年)兴化府知府易道读重建三门;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玉皇殿坏,次年,林兆恩命门人朱有开、朱有临、杨玉夫董其事,与林自周、梁如霖、林廷筠、林缙、林廷珪、道士陈君严等功募重建,并整修了三清殿、东岳殿、文昌殿和真武殿(即福神殿,前此为道士陈茂瑞募建)。后又有道士卓茂乔募建文昌宫、五显庙。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一次修建了三清殿;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年)翁廷璋重修东岳殿,包括中殿、拜亭、两庑和三门,周家捐地扩大了外庭;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一次大规模修建福神殿;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兴化府周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和三门;入民国,除重建九御殿之外,只有破坏的历史。民国初年军阀对峙,全观成为驻军不断的宫房;福神殿、西岳殿同时改为湖山小学校舍,其后三清殿改为莆田地方法院城区分庭审判庭,玉皇殿和以后各殿包括东岳殿的后殿、偏殿,都归该分庭使用。法院分庭撤消后,被福建新报社接收为社址和印刷工厂,这时湖山小学校长宋元樑把福神殿、九御殿拆卖片瓦不存,款入私曩;学校撤消后;五帝庙、三清殿部分和东岳殿后殿、偏殿为国民党县党部占为社会服务处;最后厉青中学迁入,后改为莆田第四中学、莆田师范,从玉皇殿起后所有各殿全部拆除改建为高层校舍。1956年10月,中央文化部拨款修复了三清殿;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省文化部门又一次拨款整修。东岳殿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修一次后至50年代,为街道电镀厂占用,被破坏得面目全非,1986年,省福建拨款修复后,建立莆田市博物馆。前此,1935年莆田民从艺术社把《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移竖于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小花园中;解放后县文化部门又把许多石刻集中于此保管,至于《莆阳比事》所引的《道观碑记》则早已不存了,其他石刻如“东岱别坊”、“紫光官司阙”、“碧落洞天”亦无一存者;诸多著名联匾就更不用说了。原来观里各殿上都种有两棵荔枝,入民国,尚存三清殿台前一棵,东岳殿的一棵还大一些,盘根突出地面2尺许,枝柯高出殿墙,中干已空,每年还结实累累,皆为宋代古树,均遭砍伐,能不痛心!
解放后,无妙观建筑群仍作为莆田厉青中学(即今莆田第四中学)校舍。上世纪九十年以来,元妙观遗存的建筑物三清殿、三门及两廊,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庙三代祠、福神殿、通明殿西大门、太子殿地、元君殿收归文化部门管理。1996年元妙观三清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开始对其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加固,如今修缮后的元妙观三清殿建筑群占地面积6178平方米,遗存建筑面积3587平方米。恢宏特色的三清殿经常办各种类型的,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活动,已成为莆田市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和三个文明建设筑的窗口,也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莆田市三清殿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