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鸡社火是宝鸡民间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种类繁多,绚丽多彩,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发展为民间娱乐民俗。游演时对神祗的崇拜、对人类生命力的展示,充满图腾意象的社火脸谱,以及游演过程中的禁忌讲究,都遗存着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
一、宝鸡社火概述
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之地,历史文化悠久,又多崇尚迎神赛社和祭祀活动,历代就有耍社火之风尚。耍社火,在宝鸡又称装故(古)事,既以一定的社火形式扮演古代的事,装扮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时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以现实题材为内容的社火故事和戏文人物。它包含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民俗讲究。宝鸡社火种类繁多,就其表演时间来说有昼社火(白天)和夜社火(黑夜)之分,就其表演形式来说,又分马社火、车社火、挈社火、血社火、芯子社火等等。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沿革至今可用以下几句歌谣大体作以概述:“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宝鸡各县区都有社火游演活动,尤以陈仓区社火和陇县社火最具代表性。陈仓区的血社火独具特色,陇县几乎村村都有社火会(春节期间,组织社火游演活动的团体)。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二、宝鸡社火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禁忌
1 对神祗的崇拜。“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崇拜、生殖一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宝鸡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社火游演中已经增加了娱乐的成分,人们也不仅限于对“土地神”和“火神”的祭祀,但从游演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式,仍能窥探出人们对这一传统的认识。社火游演前,必先到村上的神庙去敬神,“敬神”的程式是非常讲究的。出发时,先由社火会会长带领大家向神庙的方向上香、烧裱,磕头;进庙前也是由会长先进庙向神像上香、烧裱,祈求平安,庙上也会在庙门外放鞭炮、搭红迎接。社火队伍进庙后会打鼓敲锣热闹一番,然后拜神,拜神时“黑虎”、“天官”、“财神”、“关公”等角色都要把道具胡子卸下,因为社火人物装扮好后,就预示着神灵附体,此时卸下胡子表示自己还不是神,以体现对神灵的尊敬。去邻村游演也要先去大庙里敬神。
上香烧裱时还要唱敬神曲,社火队伍进村游演,要去各家“踏庄”驱邪,住户以放鞭炮表示迎接,如果遇到家中有小孩生病,就会“过关”(驱邪求平安的一种方式),黑虎、灵官、关公等神灵人物跷尿臊(抬腿从孩子头上跷过),或关公给孩子眉间点朱砂,这样预示神灵已经保佑孩子。住户要给社火队搭一块5尺长、4寸宽的红布表示谢意,或者给几元钱或一盒点心。
每年耍完社火回到本村要去庙上“谢将(神)”,“谢神”时装扮的角色也要取下道具胡子,以示对神尊敬,向神像上香、磕头、烧裱后,再卸装。有时社火头还要唱:一谢天来二谢地三谢空中过往神。谢过神后,此次社火游演即算全部结束。
不难看出,社火游演时对神灵的尊崇,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因而“社日”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盛大的节日,社日祭祀的对象是社神,即土地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更,‘社日’的祭祀仪式早在元明时代就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社火表演便主要不再呈现在‘社日’仪式当中了”。
2 对生命力的崇拜。人类早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需要强健的体质延续生命,人们对生命力和生殖的崇拜,产生了以健壮、雄伟为美的原始审美感觉,而农耕经济又成为这种审美感觉的适宜土壤。宝鸡社火在装扮、内容和游演阵势上都以其粗犷、劲健、雄伟让人感到气势磅礴,心灵震撼。宝鸡陇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挈社火,又名背社火,“挈”在当地意为把东西背或扛在身上,也就是将装扮的人物用硬木支架固定在身上,背负进行游演,以肩扛背负体现人的身强体壮,力量大。挈社火以背人数目分为单芯、两芯、三芯。单芯指行走角色背一人,两芯背两人,三芯背三人。背的人物越多,也就显示这个社火会的人强壮有力,所以也只能让身体好的青壮年男子来背。另一方面,宝鸡社火装扮内容大多是神仙天将,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以英雄角色居多,人物威严勇猛;社火队出行,都会有身强力壮的开道人和指挥人,加上锣鼓队、仪仗队,护卫队和社火队,人数有时多达三、四百人,阵势宏大,威风八面,炮队、鼓队撼天震地,挟风裹雷,气势磅礴,让人颇能感受到那生生不息、巨大无穷的生命力量,是对人的生命力强有力的展示。
3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物多是与原始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用一定的技艺把这些崇拜物画、刻下来,决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模仿,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原始人类企求生存的美好愿望一既是对崇拜物的尊重,又是祈求崇拜物保佑本氏族多产多猎更好地生存。”宝鸡社火脸谱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着很深的关系,也与我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在社火脸谱绘制中,鱼纹、蛙纹的运用是图腾图案的遗留,除了突出人物性格外,人们希望用它来驱邪镇宅,祈求五谷丰登,安泰吉祥。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脸谱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
4 禁忌。宝鸡社火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变而来,随之也留传下来一些禁忌,耍社火时都要根据各乡村的情况避神、避姓。一般所装的社火内容都是赞美英雄气概、展示人物辉煌一面的,社火队走东面不能装征东的故事,走西不装征西的故事,走北不装“罗成扫北”,否则的话,会被看作是挑衅;如果装的是“三请诸葛”意味着将请别村的社火队进村表演。
宝鸡社火的精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作为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它渗透着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其“敬神、拜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纯朴民事信仰,体现着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尊敬。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有义务保护前人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让其健康发展。
一、宝鸡社火概述
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之地,历史文化悠久,又多崇尚迎神赛社和祭祀活动,历代就有耍社火之风尚。耍社火,在宝鸡又称装故(古)事,既以一定的社火形式扮演古代的事,装扮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时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以现实题材为内容的社火故事和戏文人物。它包含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民俗讲究。宝鸡社火种类繁多,就其表演时间来说有昼社火(白天)和夜社火(黑夜)之分,就其表演形式来说,又分马社火、车社火、挈社火、血社火、芯子社火等等。社火的种类和内容沿革至今可用以下几句歌谣大体作以概述:“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宝鸡各县区都有社火游演活动,尤以陈仓区社火和陇县社火最具代表性。陈仓区的血社火独具特色,陇县几乎村村都有社火会(春节期间,组织社火游演活动的团体)。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二、宝鸡社火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禁忌
1 对神祗的崇拜。“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崇拜、生殖一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宝鸡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社火游演中已经增加了娱乐的成分,人们也不仅限于对“土地神”和“火神”的祭祀,但从游演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式,仍能窥探出人们对这一传统的认识。社火游演前,必先到村上的神庙去敬神,“敬神”的程式是非常讲究的。出发时,先由社火会会长带领大家向神庙的方向上香、烧裱,磕头;进庙前也是由会长先进庙向神像上香、烧裱,祈求平安,庙上也会在庙门外放鞭炮、搭红迎接。社火队伍进庙后会打鼓敲锣热闹一番,然后拜神,拜神时“黑虎”、“天官”、“财神”、“关公”等角色都要把道具胡子卸下,因为社火人物装扮好后,就预示着神灵附体,此时卸下胡子表示自己还不是神,以体现对神灵的尊敬。去邻村游演也要先去大庙里敬神。
上香烧裱时还要唱敬神曲,社火队伍进村游演,要去各家“踏庄”驱邪,住户以放鞭炮表示迎接,如果遇到家中有小孩生病,就会“过关”(驱邪求平安的一种方式),黑虎、灵官、关公等神灵人物跷尿臊(抬腿从孩子头上跷过),或关公给孩子眉间点朱砂,这样预示神灵已经保佑孩子。住户要给社火队搭一块5尺长、4寸宽的红布表示谢意,或者给几元钱或一盒点心。
每年耍完社火回到本村要去庙上“谢将(神)”,“谢神”时装扮的角色也要取下道具胡子,以示对神尊敬,向神像上香、磕头、烧裱后,再卸装。有时社火头还要唱:一谢天来二谢地三谢空中过往神。谢过神后,此次社火游演即算全部结束。
不难看出,社火游演时对神灵的尊崇,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因而“社日”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盛大的节日,社日祭祀的对象是社神,即土地神。“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更,‘社日’的祭祀仪式早在元明时代就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社火表演便主要不再呈现在‘社日’仪式当中了”。
2 对生命力的崇拜。人类早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需要强健的体质延续生命,人们对生命力和生殖的崇拜,产生了以健壮、雄伟为美的原始审美感觉,而农耕经济又成为这种审美感觉的适宜土壤。宝鸡社火在装扮、内容和游演阵势上都以其粗犷、劲健、雄伟让人感到气势磅礴,心灵震撼。宝鸡陇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挈社火,又名背社火,“挈”在当地意为把东西背或扛在身上,也就是将装扮的人物用硬木支架固定在身上,背负进行游演,以肩扛背负体现人的身强体壮,力量大。挈社火以背人数目分为单芯、两芯、三芯。单芯指行走角色背一人,两芯背两人,三芯背三人。背的人物越多,也就显示这个社火会的人强壮有力,所以也只能让身体好的青壮年男子来背。另一方面,宝鸡社火装扮内容大多是神仙天将,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以英雄角色居多,人物威严勇猛;社火队出行,都会有身强力壮的开道人和指挥人,加上锣鼓队、仪仗队,护卫队和社火队,人数有时多达三、四百人,阵势宏大,威风八面,炮队、鼓队撼天震地,挟风裹雷,气势磅礴,让人颇能感受到那生生不息、巨大无穷的生命力量,是对人的生命力强有力的展示。
3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物多是与原始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用一定的技艺把这些崇拜物画、刻下来,决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的模仿,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原始人类企求生存的美好愿望一既是对崇拜物的尊重,又是祈求崇拜物保佑本氏族多产多猎更好地生存。”宝鸡社火脸谱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着很深的关系,也与我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在社火脸谱绘制中,鱼纹、蛙纹的运用是图腾图案的遗留,除了突出人物性格外,人们希望用它来驱邪镇宅,祈求五谷丰登,安泰吉祥。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脸谱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
4 禁忌。宝鸡社火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变而来,随之也留传下来一些禁忌,耍社火时都要根据各乡村的情况避神、避姓。一般所装的社火内容都是赞美英雄气概、展示人物辉煌一面的,社火队走东面不能装征东的故事,走西不装征西的故事,走北不装“罗成扫北”,否则的话,会被看作是挑衅;如果装的是“三请诸葛”意味着将请别村的社火队进村表演。
宝鸡社火的精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作为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它渗透着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其“敬神、拜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纯朴民事信仰,体现着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尊敬。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有义务保护前人传承下来的珍贵遗产,让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