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装句式识本质 巧答妙解显才情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析考点】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该考点的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五个方面,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我们复习备考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这一考点的设题主要体现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上。从近三年高考来看,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尤其是2006、2007年的高考,几乎所有的考卷都强化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如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2007年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山东卷“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这样才能正确地翻译。其他考区的句子翻译也大多侧重在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上。由此可预见,在以后的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然会是一个热点,这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我们要想从容地应对这一考点,就必须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以及各自的特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如下几种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汉语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一个重点,每年都会有多套试卷考查到。如2004年全国卷“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该句中的“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应译为判断动词“是”。2007年几乎每套试卷都有所涉及,大多是与其他句式一起综合考查。如:“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2007年安徽卷)该句前一分句是一个用“……也”来表判断的句子,因此,翻译时要照顾到这种句式的特点,译为: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二、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高考对其考查历年都很重视,近几年尤为明显,考查的题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高考有多套试卷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如:“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007年浙江卷)该句即考查了“相”作人称代词时常常前置这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把语序理清,才能做到准确翻译。该句的顺序为“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闻相”,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几种情况。如(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是历年高考中对句式翻译考查时题量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如2007年北京卷: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
  本题中的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C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
  四、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对被动句的考查,历来也是高考常见的考查点之一。如:“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该句中的“为……所”表被动,翻译时应译为表被动的介词“被”或“受”等。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浙江卷)本句中的“终身不用”考查了被动这一句式,该句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在2006、2007年的多套高考试卷中,每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文言固定句式的掌握。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年安徽卷)该句考查了“特……而已(耳)”这一固定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只不过……罢了”。该句应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点误区】
  这个考点考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有:
  1.不明句式特征,译文颠三倒四。由于特殊的情况,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不一样,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把文言文的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让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对文言文的句式特征不甚了解,这样就不能正确翻译句子的意思,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因乞李氏以归。”(2007年湖南卷)该句在“李氏”前省略了“之于”,即省略了“乞”的宾语“之”和介词“于”,而“于李氏”又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的语序应为“因于李氏乞之以归”,译作“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句式的特点,译作“因此乞求李氏归家”,这显然是错误的。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浙江卷)该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即: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很多考生翻译成“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这是错误的。
  2.不明句式特征,译错重点词语。汉语意义是丰富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含义是不一样的。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这是一个有标志的用“为”或“为……所……”表被动的句子,即“……被天下人嘲笑”,可是有些考生不明白,却把“为”译成“向”,即“……向天下人笑”,这种错误是很可惜的。
  
  【操作间】
  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1)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1)
  (2)
  二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3)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4)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3)
  (4)
  【答案与点拨】⑴官吏没有人把(如此严重的情况)禀告(君王),这就是处在上位的人怠慢残害百姓呀。(注意判断句式)(2)您施行仁德的政策,这些百姓(就会)爱护自己的上官,为自己的上官效死了。(注意“死”的为动用法)(3)您恐怕是不喜欢士人吧?(注意固定结构“无乃……乎”的翻译)(4)(他)根据别人的话才(派人)送给我粮食,他将来加罪给我也(一定)会根据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愿接受的原因。(注意判断句式)
  
  【一语道破】
  我们在备考这一知识点时,要把典型例题与语法规则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在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中总结语法规则,互相印证,就更易掌握该考点的知识。
  [作者单位:安徽界首顾集中学]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地震发生后,网友们为遇难的孩子写下了许多首诗。读着这些诗,笔者泪流满面。这是用浓得化不开的感情写的诗啊!想一想,那么稚嫩的身躯,却遭受了巨大的苦痛;那么天真的眼神,却见证了无比的黑暗,谁不难过落泪?在这里,愿天堂的阳光能让我们的小天使们安心午睡,愿天堂的光明能让我们的小天使们尽情嬉戏。    孩
期刊
好奇心  一考生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
期刊
心灵的空隙  一考生  晶莹的玻璃瓶,折射着光芒。有人拿起它,向瓶里装满石子,问:“满了吗?”一片明媚中,冰冷的石块挡住了舞动的阳光。  我们总会想到一些不堪的过往,忖度自己究竟可以承受何种重量。当石子一枚枚加入,当生命之瓶中逐渐堆积阴霾,块垒满胸,我们窒息地想,终于到了窒息的一刻。就像,面对那没了晶莹的瓶子,我们总会不假思索地答:“满了。”  ——那是个碎雪窸窣的清晨,他,一个成功的银行家,被诬
期刊
【真题回放】  (2007年福建卷)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试成“金”】  “季节”这道题,留给考生自主立意、自由选材、自选文体的空间是比较宽广的。就立意而言,可考虑:(1)青春只有一季,要好好珍重;(2)生命的季节里,有春、有夏、有秋、有冬,拥有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让生命更充实;(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严冬应学会忍耐与坚强;(
期刊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高考试卷所选阅读材料绝大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今义直译,但在实词推断题中如果出现古今同义的释义,一般却是错误释义,因为这可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2007年江西卷第9题B项中的“完”释为“结束”、天津卷第11题A项“信”释为“相信”等都是错误的。  由于同学们的积累有限,加之文言实词一般都有多个义项,因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词语的方法非常必要。下面就以2
期刊
征服者  姚风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  半路死了好几个  幸存的,登上了峰顶  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  让全世界都看到  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    只有被镜头省略的夏尔巴人  默默地站在角落里  他们是脚夫,算不上征服者  只要付给两千美金  他们可以帮助任何征服者  征服珠穆朗玛峰  好诗都是有特色的诗。有的诗构思巧妙,让人再三回味;有的诗有警句,让人击节赞叹。而这首《征服者》,则是以思想
期刊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前面平淡冗长而又荒诞不经的叙述,乍看之下,极像一部无聊的肥皂剧,什么刀光剑影或者江山美人抑或宏图霸业,故事情节陈旧俗套,没有一点亮色,就连人物的称号、武器的名称,都没有一丝新意。就在读者将要陷入审美疲劳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你给她打电话,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她说,好。我马上照办”一句,干净利落,看似突兀荒诞、有悖常理,实则拙中藏巧、别有洞天。此刻,作者的良苦用心
期刊
一    生于莱茵河畔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波恩小城,他的音乐神韵,伴随着大自然的一颦一笑;  长于弗雷德里奇这个几代都飘扬着灵动而神奇的音符的音乐世家,他注定要在五线谱的神殿中与缪斯女神携手絮语。  然而,他的音乐童年,并没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悠闲与欢趣,也没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恬适与幽雅,更没有“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浪漫与甜蜜。  相反,父亲的酗酒凶暴,家庭的脆弱贫穷,使
期刊
赵俊辉/评    《忆西风》是张爱玲获得台湾地区文学特别成就奖的得奖感言。一篇3000来字的小文,看得我又笑又叹,末了只有一句话好说:张爱玲就是张爱玲!  得奖感言,该算是命题兼应景作文吧,这种文章想来张爱玲是不爱写的,果然,一上来就说,得奖是意外的荣幸,这篇得奖感言却难下笔,“不知怎么心下茫然,一句话都想不出来”。下面一句是个意外的转折:“但是当然我知道是为什么,是为了从前西风的事。”  接下来
期刊
贾平凹的哲理散文《丑石》,曾把我的心襟摇荡了无数个日夜: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的文字无论怎样咀嚼,总感到韵味无穷。如今,拿来让学生欣赏,便能以理晓谕:这就是韵味,散文的韵味,散文小品的哲理韵味。于是,我的脑际始终盘桓着这样的问题:散文小品的写作,如何缀上哲理的花絮?思忖之后,便悟得需如此这般——    一、让见解在对白中闪光    【范例】  完美  纪伯伦  兄弟,你问我:人,什么时候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