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中国考研招生信息网统计,2014年有172万考生参加了全国考研报名。其中选择跨校或者跨专业考研的人数占报名总数的70%以上。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跨专业研究生走出困境是值得思考的。本研究以国内几所大学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能力、心理素养、培养方式以及导师制度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提出MOOC与传统学习模式相结合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
关键词:MOOC;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6-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的培养模式,“底子薄”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近乎完全相同。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针对跨专业生的改革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恰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MOOC平台已经基本成形,比如清华大学创建的“学堂在线”,国家教育部研发的“爱课堂”,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MOOC平台,进行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型学习模式建构,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笔者展开了本次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的研究。而现阶段国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多,所以笔者采用方便实用、信息量大、便于归类整理和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方法,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研究。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笔者参考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的调查问卷,并加以改编形成《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一部分题目采用4级语义差别的Likert量表设计方式。为保证问卷可靠性,2015年12月份,笔者在辽宁师范大学随机抽查30份,预测信度系数为0.849。2016年1月份,对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正式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调查研究的最终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弥补问卷在收集数据方面的不足,也加入了访谈调查。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归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得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每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型学习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将学习能力分为:学习适应性、科研能力、对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见表1)。总体上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尤其在科研能力方面非常弱,均值仅为1.8313。相比而言,他们的专业了解度稍好。依据访谈结果,79%学生是通过教师介绍了解的。这说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与方法,只是知识储量不够,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因此,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资源型的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MOOC突破传统学习资源对学校级别和地域差异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搜索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信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资源型学习模式。但资源学习需要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要求他们能够利用MOOC平台独立搜索到相关课程,比如专业课程、心理课程、健康课程和科研课程等。资源型的学习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学习特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2]资源型学习模式,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基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于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既可以填补知识漏洞,又可以充实科研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同时,这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与其心理有极大的关系,为此,笔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测量。从下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非常大,平均值达到了3.6289。在针对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发现,学习兴趣不高和是否焦虑这两项显然突出。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只有调整这两项因素,才能使心理素质有所改善。因此,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通过资源型学习模式,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更重要的是要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MOOC的协作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协作学习指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探讨与交流。MOOC平台里面通常会设置“课程论坛”模块,学习者可以在论坛中,相互交流跟某门课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彼此沟通,共同思考和学习。协作型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印象,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等症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3.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具有局限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见,在被调查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有84%学生选择平日偶尔听学术报告和参与学术讨论,只有2%学生总参加这种教学活动,其余14%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单独开设很多门课程的比例为9%,单独开设1~2门课程的比例在72%,且19%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学校没有为他们单独开设课程。而10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的选课范围是有限的。可见,当前大学对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会桎梏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野。MOOC,恰恰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开放性的特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自主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自主型学习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3]利用MOOC平台学习,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对同一视频的学习,又可以按自己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暂停或回放设置。MOOC的这种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操控自己的学习状态,打破传统学习中缺乏思考、被动学习的良性局面。特别是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日常学习中不能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可以到MOOC的相应模块搜索,然后进行自由的无限制的学习。
4.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在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方面,通过表4的百分比结果可见,导师制度不是完全合理的。虽然大多数的导师研究领域与自己的领域相符合,但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导师与自己的专业不匹配。从导师所带同届学生的数量和师生日常交流频率可见,大部分导师非常忙碌。由于学校课程及科研项目等客观原因,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特殊的关照。73%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不会给自己安排特定的学习计划。不难看出,导师只会给予学生一定量的指导,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己。笔者认为,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难题,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验室、寝室、图书馆,只要有电脑的地方,完全可以通过MOOC构建引导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把MOOC当做自己的“导师”,在MOOC平台上学习,及时提问及时反馈。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缺。比如,科学研究中阅读文献、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对新研究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有可能从文科跨到理科,学术研究的方法可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样,他们可以到MOOC平台搜索科研方法与经验课程,MOOC即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型学习模式的建构,既节省了导师的时间,又提高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效率。
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一共分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导师制度四个维度。各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后统计结果(表5)显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各个维度都和总体的状况呈现显著相关。并且四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之上)。因此,在改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过程中,这四个维度都非常重要。一种因素的改变,也会促进其他因素的转变。综合我国教育制度的总体客观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大改革。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借助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 时代里这个有利的条件,构建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自主型学习模式、引导型学习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少数几个大学的几个专业,问卷发放的数量又不是很多,所以在专业选择和样本的数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但研究是有意义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MOOC具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学形式独特新颖、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高、学习模式互动性强的优点,自2012年便在教育界掀起了MOOC热潮,MOOC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可行的高效学习方法。对跨专业教育研究与我国国内MOOC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较高的可塑性,结合MOOC构建学习的新模式,符合国家提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2]骆四铭,王小敏.网络环境下高阶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学习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
[3]陈村.基于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学习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6-38.
[4]朱晓晶.如何有效与合理使用慕课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2015(7).
[5]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资源建设,2014,(5):52-54.
[6]2014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报告[R].金水教育信息网,2014-06-23.
[7]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
[8]陆丹梅.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J].教师博览,2015,(6).
[9]蒋琳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02):229-230.
[10]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MOOC;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36-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的培养模式,“底子薄”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非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近乎完全相同。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针对跨专业生的改革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恰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MOOC平台已经基本成形,比如清华大学创建的“学堂在线”,国家教育部研发的“爱课堂”,果壳网的“MOOC学院”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MOOC平台,进行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型学习模式建构,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笔者展开了本次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的研究。而现阶段国内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多,所以笔者采用方便实用、信息量大、便于归类整理和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方法,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研究。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笔者参考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的调查问卷,并加以改编形成《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一部分题目采用4级语义差别的Likert量表设计方式。为保证问卷可靠性,2015年12月份,笔者在辽宁师范大学随机抽查30份,预测信度系数为0.849。2016年1月份,对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正式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调查研究的最终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弥补问卷在收集数据方面的不足,也加入了访谈调查。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归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得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每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型学习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将学习能力分为:学习适应性、科研能力、对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见表1)。总体上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尤其在科研能力方面非常弱,均值仅为1.8313。相比而言,他们的专业了解度稍好。依据访谈结果,79%学生是通过教师介绍了解的。这说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与方法,只是知识储量不够,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因此,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资源型的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MOOC突破传统学习资源对学校级别和地域差异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搜索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信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资源型学习模式。但资源学习需要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要求他们能够利用MOOC平台独立搜索到相关课程,比如专业课程、心理课程、健康课程和科研课程等。资源型的学习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学习特点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2]资源型学习模式,是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基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于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既可以填补知识漏洞,又可以充实科研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同时,这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与其心理有极大的关系,为此,笔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测量。从下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程度非常大,平均值达到了3.6289。在针对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发现,学习兴趣不高和是否焦虑这两项显然突出。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只有调整这两项因素,才能使心理素质有所改善。因此,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通过资源型学习模式,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更重要的是要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MOOC的协作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协作学习指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探讨与交流。MOOC平台里面通常会设置“课程论坛”模块,学习者可以在论坛中,相互交流跟某门课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彼此沟通,共同思考和学习。协作型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印象,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焦虑等症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将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3.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具有局限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见,在被调查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有84%学生选择平日偶尔听学术报告和参与学术讨论,只有2%学生总参加这种教学活动,其余14%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单独开设很多门课程的比例为9%,单独开设1~2门课程的比例在72%,且19%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学校没有为他们单独开设课程。而10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的选课范围是有限的。可见,当前大学对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会桎梏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视野。MOOC,恰恰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开放性的特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自主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自主型学习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3]利用MOOC平台学习,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对同一视频的学习,又可以按自己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暂停或回放设置。MOOC的这种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操控自己的学习状态,打破传统学习中缺乏思考、被动学习的良性局面。特别是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日常学习中不能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可以到MOOC的相应模块搜索,然后进行自由的无限制的学习。
4.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1)结合数据分析情况
在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制度方面,通过表4的百分比结果可见,导师制度不是完全合理的。虽然大多数的导师研究领域与自己的领域相符合,但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导师与自己的专业不匹配。从导师所带同届学生的数量和师生日常交流频率可见,大部分导师非常忙碌。由于学校课程及科研项目等客观原因,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特殊的关照。73%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不会给自己安排特定的学习计划。不难看出,导师只会给予学生一定量的指导,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己。笔者认为,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难题,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验室、寝室、图书馆,只要有电脑的地方,完全可以通过MOOC构建引导型学习模式。
(2)解决方法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把MOOC当做自己的“导师”,在MOOC平台上学习,及时提问及时反馈。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缺。比如,科学研究中阅读文献、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对新研究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有可能从文科跨到理科,学术研究的方法可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样,他们可以到MOOC平台搜索科研方法与经验课程,MOOC即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型学习模式的建构,既节省了导师的时间,又提高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效率。
5.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一共分为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培养方式和导师制度四个维度。各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后统计结果(表5)显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各个维度都和总体的状况呈现显著相关。并且四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之上)。因此,在改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过程中,这四个维度都非常重要。一种因素的改变,也会促进其他因素的转变。综合我国教育制度的总体客观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大改革。所以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借助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 时代里这个有利的条件,构建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资源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自主型学习模式、引导型学习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少数几个大学的几个专业,问卷发放的数量又不是很多,所以在专业选择和样本的数量上可能存在不足。但研究是有意义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MOOC具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教学形式独特新颖、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高、学习模式互动性强的优点,自2012年便在教育界掀起了MOOC热潮,MOOC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OC的四种新型学习模式,为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可行的高效学习方法。对跨专业教育研究与我国国内MOOC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较高的可塑性,结合MOOC构建学习的新模式,符合国家提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2]骆四铭,王小敏.网络环境下高阶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学习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
[3]陈村.基于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学习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6-38.
[4]朱晓晶.如何有效与合理使用慕课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2015(7).
[5]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资源建设,2014,(5):52-54.
[6]2014中国大学慕课发展论坛报告[R].金水教育信息网,2014-06-23.
[7]赵磊磊,赵可云,胡凡刚.我国MOOC领域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2-18.
[8]陆丹梅.慕课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J].教师博览,2015,(6).
[9]蒋琳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02):229-230.
[10]曹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