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理论课“05”方案实施8年来,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仍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地改革为依托,在长期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组合与优化,尽可能做到科学、严谨,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实现“三结合”,即: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基础课”;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础课’‘三结合’课堂实践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D13)
作者简介:靖国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中国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7-0049-04
从2006年秋高校思政理论课“05”方案实施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入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课程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教育、探索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课堂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笔者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地改革为依托,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落实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组合与优化,尽可能做到科学、严谨,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实现“三结合”: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提炼升华为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路径探索的必要性
8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和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为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仍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一)课程内容丰富性和课时有限性的矛盾
“基础课”涉及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领域,课程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在限定的课时内将所涉内容讲深讲透难度很大,抽出时间专门进行实践教学难度就更大。而且,对于实践教学又没有系统的规定和计划,因此,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性和学生要求多元性的矛盾
目前“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多是提问与讨论,这虽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形式过于单一,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实际上,在网络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且快捷,对课程实现的要求也更加多样,这对“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合班教学的普遍性与教学力量有限性的矛盾
“基础课”教学普遍是合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大课堂,教师组织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受到很大的约束,有些活动根本无法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多数老师对课堂实践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的难度很大。改变合班上课现状的方法是引进更多的教师,这在目前情况下又很难做到。因此,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另辟蹊径。
另外,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需要有专项经费和制度保障,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课时和采用更多灵活的实践方式产生的费用如何计算、活动开展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时学校如何给予制度保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课程实效性针对性的增强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基础课”“三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通过“三结合”,推动“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落实和丰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将“基础课”对大学生的“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从而增强课程的课堂吸引力,使之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真正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重在“三结合”
所谓“三结合”,是指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一)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1.专题化教学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授课前,通过调研和分析,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课堂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明确课堂实践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方式、学时分配。将“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思想起航、道德熏陶、法律规范”3个模块,每个教师负责一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至三个专题,基本上在每个专题中安排一个课堂实践活动,比如,在“思想起航”模块,设“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我的中国心”、“人生价值与梦想起航”3个专题,“撰写我的大学规划书”和“经济全球化下抵制日货之我见的专题研讨”两个活动。在“法律规范”部分,将涉及法律的所有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法的启蒙”和“法眼看世界”。在“法的启蒙”专题中,请学生根据相关法律知识,结合案例实际,找出案例的法律或法理依据,当堂进行法律案件评析,给出基本的法律判断结论或分析判决的正确性;在“法眼看世界”专题中,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场观摩,熟悉相关法律程序和知识。专题内容的划分,使得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信息化教学更有实效地开展。
2.信息化教学是对专题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将学习内容消化吸收,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每个实践活动中,通过新媒体手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监督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使过程学习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基础课”信息化课堂教学以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划分为基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视野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比如微信平台来支持学生学习和作业提交,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研究的主线,在每个专题中给学生抛出应该思考和研讨的问题,让学生尽量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网上搜索资料,网上建立联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1.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支撑。课堂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基础,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存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要真正实现学生全身心、多角度、全方位参与,还应该优化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根据要实现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将多种方法有效优化组合,灵活运用。
研讨式教学。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要讨论的主题,按照学期初的分组结果按团队进行讨论准备。比如,在爱国主义部分,结合时事组织专题研讨“经济全球化下抵制日货之我见”,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知识,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支撑自身观点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代表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汇报该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进行价值归正和引导。
问题式教学。每堂课授课前,学生可以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将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如仍有疑问,可以就相关问题随时随地和教师进一步交流。
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几乎所有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案例解释下都可以得到学生较好的理解。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采用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案例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1]
演讲式教学。教师给出若干话题,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话题准备演讲内容,在下次上课之前进行演讲,并请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对演讲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
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法律规范”部分,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场观摩,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程序。从案例选取、人员商定到模拟法庭组织实施,全程由学生负责,教师指导,在开庭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请学生进行法律案例评析,根据相关法律知识,结合案例实际,找出案例的法律依据,对基本的法律判断结论给予说明,或发表参与或观摩模拟法庭的心得体会。
2.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对于课堂实践教学无法完成或无法及时完成的内容,放在课外组织学生继续开展。
课外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上述课堂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各环节进行及时跟踪和指导。
组织学生课外调研。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让学生通过调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本次教学改革将社会调查的内容安排在社会公德部分,确定两个主题——“寻找最美工商人”和“工商校园不文明行为调研”,请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校的文明状况进行调查。因是合班上课,两个班各承担其中一个调研,每组一份调查问卷,一份汇报材料,PPT演示,并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修身实施方案,并将此方案在PPT汇报中体现出来。整个社会调查的过程,包括分配任务、制定计划、整理调查结论、总结汇报材料甚至PPT的制作,学生都及时地和教师沟通,教师也积极地给予指导。[2]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清明节前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为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到附近知名企业进行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要求,带队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学生签订安全协议。学生在考察结束后,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实践情况,写一份心得体会,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将考察的成果及时和更多的学生分享。
(三)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1.大课堂教学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选择。由于师资力量所限,高校采用大课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常态,如何保证大课堂的教学秩序、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实效,是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所有思政理论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课堂只要组织得好,同样能够发挥它的作用,甚至大课堂还有另外一种魅力。发挥大课堂的魅力,关键在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业务基本功和人格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种无形而潜在的影响,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学生的独立想法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3]另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课堂丰富、活跃、生动起来。
2.小课堂是大课堂的细化和分解。针对“基础课”大班上课的实际,为切实解决大课堂可能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团队学习的方法,将大班分解,实现大课堂小组化:在学期初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原则上4-6人为一组,每组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所有教学实践活动的分工、计划和组织实施。课堂研讨、角色扮演、课前演讲、课外调研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成绩作为团队成员的平均分,最后结合每个成员的实际表现给出成绩。
三、“基础课”“三结合”课堂推行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过程考核是促进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根据课堂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应遵循方法多元、内容全面、过程科学的原则,更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实践报告或总结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予相应成绩。实践成绩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实践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具体做法是制作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学习过程评价表”,跟踪学生的完成情况,将每项活动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情况详细地记录在册,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二)制度保障是根本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制度保障。“基础课”若要真正实现三个结合,还必须出台并切实遵守相应制度,主要包括:部门协调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等。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学校出面协调的,应由相关的部门给予支持;对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教学产生的费用积极予以解决;积极组织“基础课”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基础课”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积极设计、大胆改革或有所创新的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的制定不以授课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在相应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只能靠教师个人的努力不断创新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这虽任重道远,但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粟凌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新议[J].教育与职业,2010(26):157-158.
[2]靖国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时代,2011(1):190-191.
[3]刘河元.大课堂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8-50.
[责任编辑 陈国平]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基础课”;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础课’‘三结合’课堂实践教学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D13)
作者简介:靖国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中国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7-0049-04
从2006年秋高校思政理论课“05”方案实施至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对大学新生进行大学入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课程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教育、探索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课堂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笔者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地改革为依托,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落实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组合与优化,尽可能做到科学、严谨,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实现“三结合”: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提炼升华为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路径探索的必要性
8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和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为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仍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一)课程内容丰富性和课时有限性的矛盾
“基础课”涉及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领域,课程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在限定的课时内将所涉内容讲深讲透难度很大,抽出时间专门进行实践教学难度就更大。而且,对于实践教学又没有系统的规定和计划,因此,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性和学生要求多元性的矛盾
目前“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多是提问与讨论,这虽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形式过于单一,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实际上,在网络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且快捷,对课程实现的要求也更加多样,这对“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合班教学的普遍性与教学力量有限性的矛盾
“基础课”教学普遍是合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大课堂,教师组织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受到很大的约束,有些活动根本无法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多数老师对课堂实践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的难度很大。改变合班上课现状的方法是引进更多的教师,这在目前情况下又很难做到。因此,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另辟蹊径。
另外,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需要有专项经费和制度保障,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课时和采用更多灵活的实践方式产生的费用如何计算、活动开展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时学校如何给予制度保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课程实效性针对性的增强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基础课”“三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通过“三结合”,推动“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落实和丰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将“基础课”对大学生的“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从而增强课程的课堂吸引力,使之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真正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重在“三结合”
所谓“三结合”,是指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一)专题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1.专题化教学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授课前,通过调研和分析,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课堂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明确课堂实践教学的的主题、内容、方式、学时分配。将“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思想起航、道德熏陶、法律规范”3个模块,每个教师负责一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至三个专题,基本上在每个专题中安排一个课堂实践活动,比如,在“思想起航”模块,设“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我的中国心”、“人生价值与梦想起航”3个专题,“撰写我的大学规划书”和“经济全球化下抵制日货之我见的专题研讨”两个活动。在“法律规范”部分,将涉及法律的所有内容整合为两个专题:“法的启蒙”和“法眼看世界”。在“法的启蒙”专题中,请学生根据相关法律知识,结合案例实际,找出案例的法律或法理依据,当堂进行法律案件评析,给出基本的法律判断结论或分析判决的正确性;在“法眼看世界”专题中,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场观摩,熟悉相关法律程序和知识。专题内容的划分,使得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信息化教学更有实效地开展。
2.信息化教学是对专题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将学习内容消化吸收,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每个实践活动中,通过新媒体手段,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就会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监督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使过程学习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基础课”信息化课堂教学以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划分为基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视野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比如微信平台来支持学生学习和作业提交,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研究的主线,在每个专题中给学生抛出应该思考和研讨的问题,让学生尽量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网上搜索资料,网上建立联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1.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支撑。课堂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基础,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存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要真正实现学生全身心、多角度、全方位参与,还应该优化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根据要实现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将多种方法有效优化组合,灵活运用。
研讨式教学。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要讨论的主题,按照学期初的分组结果按团队进行讨论准备。比如,在爱国主义部分,结合时事组织专题研讨“经济全球化下抵制日货之我见”,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知识,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支撑自身观点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代表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汇报该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进行价值归正和引导。
问题式教学。每堂课授课前,学生可以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将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和分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如仍有疑问,可以就相关问题随时随地和教师进一步交流。
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几乎所有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案例解释下都可以得到学生较好的理解。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采用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案例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1]
演讲式教学。教师给出若干话题,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话题准备演讲内容,在下次上课之前进行演讲,并请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对演讲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
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法律规范”部分,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场观摩,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程序。从案例选取、人员商定到模拟法庭组织实施,全程由学生负责,教师指导,在开庭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请学生进行法律案例评析,根据相关法律知识,结合案例实际,找出案例的法律依据,对基本的法律判断结论给予说明,或发表参与或观摩模拟法庭的心得体会。
2.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对于课堂实践教学无法完成或无法及时完成的内容,放在课外组织学生继续开展。
课外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上述课堂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各环节进行及时跟踪和指导。
组织学生课外调研。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让学生通过调查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本次教学改革将社会调查的内容安排在社会公德部分,确定两个主题——“寻找最美工商人”和“工商校园不文明行为调研”,请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校的文明状况进行调查。因是合班上课,两个班各承担其中一个调研,每组一份调查问卷,一份汇报材料,PPT演示,并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修身实施方案,并将此方案在PPT汇报中体现出来。整个社会调查的过程,包括分配任务、制定计划、整理调查结论、总结汇报材料甚至PPT的制作,学生都及时地和教师沟通,教师也积极地给予指导。[2]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清明节前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为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到附近知名企业进行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要求,带队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学生签订安全协议。学生在考察结束后,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实践情况,写一份心得体会,并在班级进行交流,将考察的成果及时和更多的学生分享。
(三)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
1.大课堂教学是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选择。由于师资力量所限,高校采用大课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常态,如何保证大课堂的教学秩序、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实效,是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所有思政理论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课堂只要组织得好,同样能够发挥它的作用,甚至大课堂还有另外一种魅力。发挥大课堂的魅力,关键在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业务基本功和人格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种无形而潜在的影响,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学生的独立想法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3]另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课堂丰富、活跃、生动起来。
2.小课堂是大课堂的细化和分解。针对“基础课”大班上课的实际,为切实解决大课堂可能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团队学习的方法,将大班分解,实现大课堂小组化:在学期初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原则上4-6人为一组,每组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所有教学实践活动的分工、计划和组织实施。课堂研讨、角色扮演、课前演讲、课外调研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团队成绩作为团队成员的平均分,最后结合每个成员的实际表现给出成绩。
三、“基础课”“三结合”课堂推行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过程考核是促进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根据课堂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应遵循方法多元、内容全面、过程科学的原则,更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根据学生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实践报告或总结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予相应成绩。实践成绩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实践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具体做法是制作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学习过程评价表”,跟踪学生的完成情况,将每项活动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情况详细地记录在册,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二)制度保障是根本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制度保障。“基础课”若要真正实现三个结合,还必须出台并切实遵守相应制度,主要包括:部门协调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等。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学校出面协调的,应由相关的部门给予支持;对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教学产生的费用积极予以解决;积极组织“基础课”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基础课”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积极设计、大胆改革或有所创新的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的制定不以授课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在相应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只能靠教师个人的努力不断创新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这虽任重道远,但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粟凌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法新议[J].教育与职业,2010(26):157-158.
[2]靖国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时代,2011(1):190-191.
[3]刘河元.大课堂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8-50.
[责任编辑 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