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乡计划生育服务抽样调查报告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服务的中心工作是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涉及的面很广,就控制人口而言。直接影响妇女生育率的行为因素是避孕措施的采用。为了解计划生育服务状况,我们于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对重庆市城乡1067例已婚育龄妇女(20—44岁)的婚姻、生育、避孕等方面进行了定点、整群随机抽样研究。本文仅对育龄妇女宫内节育器(避孕环)的服务、人工流产手术质量以及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对育龄夫妇的访视等管理问题作一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其他文献
<正> 一、开放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及问题 开放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4年,占全国总面积仅1.66%、人口8.8%的开放城市,创造了占全国23.5%的工业总产值(1 654.96亿元)和占全国财政收入19%的预算内财政收入(285.2亿元)。
<正> 在致使妇女生育率下降的诸多因素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等间接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在我国,有关直接因素的定量研究报告较少,而且在现有资料中所反映的避孕、哺乳等直接因素对城乡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又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明确调查地区影响妇女生育率的直接因
<正>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一定的家庭形式总是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细胞”;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因此,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变化,
<正>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
<正> 一、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口要素与家庭变动特点 自196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首次高出城镇100%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生育水平一直等于城镇人口2倍左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1986年农村总和生育率为2.7,镇为2.2,市为1.7。应当指出的是,1986年的城镇数据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因1982年以后的行政区划变动而被人为地归入城镇的农业人口。按行业分类计算的1986年生育率表明:农、林、
<正> 中国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分析科学讨论会于1988年11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承担的“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老年人口调查和社会保障改革研究”,继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调查计划,并于1988年6月正式推出首批电子计算机汇总数据
<正> 一 人口转化论 人口转化论的历史可追朔到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口学者汤姆逊,(Thompson)于1929年根据世界一些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历史资料,把世界各国人口增长变化水平区分成高、中、低三种类型。1945年诺特斯坦(Notestein)又对此加以发挥,将这三种类型归纳为人口发展三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潜伏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化增长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下降稳定期。由此产生了人口转化论。图1是人口转化论的标准曲线。
<正> 人口普查是搜集人口数据资料的重要方法。我国建国后已进行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人口普查,特别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采用现代的普查技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汇总,使我国人口普查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1983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家统计局又制定了实施细则,规定每隔十年在逢“0”的年份里举行人口普查。1989年4月21日国务院正式决定在1990年7月1日举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我国人口普查史上的一
<正> 一、小城镇中的“摆动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一般普查和统计的镇人口仅仅是指居住在镇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而实际上在小城镇居住和工作的还有其他人口,其中一种是亦工亦农人口。这里的“工”是指广义的,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非农业部门。这部分人口是兼业劳动者,大多数家住农村,劳作在镇,其户口在农村,而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在小城镇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