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试图让未来的公民尽早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对《品德与社会》的文献进行综述,从对课程标准的探讨,对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对教材比较的研究,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等角度进行梳理,厘清现有研究的热点以及盲点,进一步完善研究。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资源
  一、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开发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其课程标准的探讨是研究的起点。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课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集中在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内容标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汪骁勇在《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一文中将新旧版本的课标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概况出几点新的变化:1.“新版课标”价值指导的指向性更明确;2.“新版课标”对教学的指导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新版课标”在评价方式上更务实。
  张茂聪,李成泉在《品德与社会》一文中概况了几点新的课程理念:1.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2.课程倡导生活化;3.课程倡导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
  二、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课程的设置只是前提,但将课程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才是关键。而如何更好的实施《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又是落实课程的保障。因此,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也是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在现有文献中,大多都提出要灵活使用教材,让课程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刘建效概况了一些实施的策略:1.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3.淡化教育痕迹,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5.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霍素辉概况了品德与社会课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几点方法: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如换位体验式,情境模拟演练式,公益活动式等;2.真诚地扮演教师角色;3.科学地评价学生;4.精心调控教学秩序。
  梁巧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策略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实施: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多样的学习活动;2.走进社会,组织个性体验的学习活动;3.超越教材,开展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
  杨今宁概况了几点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1.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2.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4.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
  王达明概括了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1.运用实例,深入明理;2.联系社会,引导实践;3.生动活泼,加深理解;4.研究课艺,激发兴趣;5.课外活动,培养习惯。
  三、对《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的研究
  (一)同地区教不材的对比
  对于不同地区教材对比研究,中外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中美,中日,中韩,而内地教材与台湾、香港教材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一个集中角度。之所以学者们普遍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高,品德社会科的设置比较成熟,教材的发展相对完善,与这些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促进我国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陈晔选取日本东京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教材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数量、交往性、深度、广度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方面,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教材内容的显现方式方面均作出比较,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更好地处理好道德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钱扑、辛敏芳以美国《学校与家庭》和中国《品德与社会》为例,对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材,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等角度作比较研究,试图通过探索共性与差异,为完善我国同类教材提供改进的思路。徐娜对中美小学科社会科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又如程夏就框架结构、内容、呈现方式,对沪教版《品德与社会》与美国的Social Studies迸行了比较。易晓明,韩吟在探讨两岸三地课程改革共性的基础上,思考教科书设计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现有教材中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从新课程的改革开始到现在,《品德与社会》的新版本也大量的出现,每个版本的组织构建与内容还有设计理念等方面都有一些类似的特征。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所选择的教材是不是合适自己。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确品德与社会可能的发展需要;会对将来教材的修订与编写提供更为完善的参考;将为各地方教材的选用和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将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據;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探讨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游雁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通过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对两种教材进行研究,总结出编写教材的合理经验;而且还从使用情况、内容设置、呈现方式与结构编排等方面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教材的编制更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实际。
  李艳辉选取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至六年级教材,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文本解释和图表分析三种研究方法来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两个版本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分别对人教版与鄂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然后是对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衣艳艳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教材在教材的特点概况,价值取向,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达成目标,图文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与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教材在编制理念、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众多启示,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和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理论参考。
  (三)针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
  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也是研究的落脚点之一。详细地分析具体的内容,更细致地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总结现有教材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提出改善建议,促进教材的完善。这一研究角度比较有代表的文献如下:
  王莉把人教版第一册教科书中的“插图”定位于自己的研究视角。旨在厘清“儿童生活”的内涵及“回归”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文本分析,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册教科书“插图”在回归儿重生活这一点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子数据上的支持;二是立足“儿童生活世界”的现买及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儿重心理学知识及单元、课时目标,针对“插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插图完善建议。
  沈晓敏、【韓】权五铉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例,考察社会科教科书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特点,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的课题。
  阮青青,刘力探讨小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成人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地位。四套实验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两套教材,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形象有所改变,但仍有不少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特征的描绘。这个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对儿童所灌输的两性的形象地位。
  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探讨,对课程教学方法策略的探索,对教材比较的研究,对教材中具体某个内容的分析等角度对文献进行梳理,对《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现有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同时,在梳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多,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现有的文献中,以思辨性的研究以及经验之谈居多,实际案例的支撑的文献比较缺乏。结合实践,分析《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现有研究中比较欠缺的。如何开设这门课程,选取何种教材,选取的教材与课标的结合如何,教师如何实施教材,如何更有效的促进课程的展开等角度是今后研究的思考点及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沈晓敏,【韩】权五铉.中国社会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12).
  [2]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艳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鄂教版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程夏.中美两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和哈特·米福林版Social Studies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张茂聪、李成泉.《<品德与社会>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体会》,学科教育,2003(02).
  [8]丁道勇.《<品德与社会>科的研究热点与盲点》,《教育科学研究》2007(04).
  [9]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10]高峡,赵亚夫.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稚勇.中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3.
  [13]杨今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
  [14]阮青青,刘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02).
  [15]韩吟.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科课程设计对内地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
  [16]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晓勇. 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
  [18]高峡.《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
  [19]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刘建效. 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1]衣艳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比较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3]霍素辉.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2010(12).
  作者简介:
  陆姗姗(1988—),女,广西贺州人,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巨大“震撼”,引发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已在教育领域突出地表现出来。该文章主要对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重点围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物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朝着正确、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 教学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虽然总体课时不多,但却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课设置却比较偏重理论教育,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内容非常枯
【摘 要】《幼儿园课件制作》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各方向的学生在二年级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根据学情设计了课程体系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相互激励,学有所得。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课件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们希望通过开设本门课
【摘 要】英语课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故而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突出实用性,传统教学方法下,对语言能力的具体培养予以了强调,但是交际作为一种语言能力被忽视,这样对于复合英语人才之具体培养,并不是很有利。多年的英语的教学工作经历让我深深的领悟到“互动”在英语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合作互动  互动就是以合作互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焦点话题和坚定步履.rn2012年,原名“微计算机应用”的本刊,以全新的面貌,以变革的思维,以崭新的刊名——《网络新媒体技术》与读者见面.rn从微计算机技术
【摘 要】中学图书室作为教育教学资料的存储中心与服务交流中心,也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与完善,可以巩固中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同时让已有的知识深化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图书室的这种带动作用。  【关键词】中学图书室 教学 带动作用  图书室是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它和图书馆一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知识的宝库,是存储资料并服务与师生查询信息的重要机构。中学图书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筒形件叠边不同于板形件叠边,有其自己的一些特点.本文总结了筒形件叠边的几种方法,以便给那些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一些启示.
在教育市场日益激烈的今天,民办高校的规模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否能稳步健康的发展,需要更多民办高校工作者及投资者做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本文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立场就民办高校钢琴伴奏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困难提出相应的意见及措施,以供广大音乐专业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参考。  一、关于生源问题  艺术类考生是指报考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考生,这类考生在参加高考之前还必须参加所报考学校或者本地区
【摘 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的准则。但近些年,由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孝道意识缺失,这不但引起家庭的不和谐,而且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在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加强孝道教育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孝道教育 意义 措施  一、孝道的含义  “孝”这个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从图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來越多的教师开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过程,同时还扩充了课堂容量,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谈一些高中化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经验,以期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高中 化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