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依据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深入分析该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基地建设的一些措施,以期达到基地建设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高职 软件专业 生产型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校内外两个实训空间环境,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习基地,还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内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以及具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取得的成效不大。依据专业特点,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期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概念及其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即由高职院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按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参照企业员工管理、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创建专业公司或组建软件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建设具有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功能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功能和项目开发及技术服务功能是其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训过程,是“职业人”的培养过程。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开发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实现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功能。
2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甚至很少有健全的实训基地,仅简单配置一些硬件设备,建立一个实验室而已,根本达不到一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要求,不具备生产型实训基地相应的功能。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使用不到位,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管理混乱。师资不配套,组织水平低;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没有企业一线行业人员参与,由于好多专业教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线从业人员,行业灵敏度较低,实训项目目标模糊不清,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仅仅给学生几个老套的项目,技术远远滞后于市场,甚至和市场完全脱节;把任务扔给学生去做,没有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势必造成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达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校本资源潜能,充分利用校外行业企业资源;增强软实力,建设由专业教师和行业精英共同支撑的具有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完善体制,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3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方面
(1)针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在硬件方面,我们只要有个工作的地方和一台相当
配置的PC机即可。每个高职院校在校内都可以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场地,投入一定的资金,新建或者改建原有的实验实训室,配置相关设备,包括实习实训所用的专业软件,完全可以为每位实习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
(2)软件方面,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有近30人的专业教师队伍,近120人的毕业实习生。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开发团队,为组建“软件技术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第一资源”。学院选派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作为实训基地指导教师,从校外流动引进企业一线的行业精英为实训基地的企业师傅,组织一支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精英共同支撑的高效务实的实训指导及管理团队。基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清楚每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具体项目开发任务实施时,可以分层次,分模块,分项目安排学生实训工作岗位,整合资源,因材定岗,优化团队,人尽其才,打造一个流动的高效务实的软件从业团队。
(3)组织形式及管理制度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校企合作、校外融资、股份制形式等组建相对独立的实体,如:成立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软件技术服务公司,组建学院软件实训工作室等多种组织形式。学校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使实体有更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空间,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强自身建设,实训基地要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在硬件设备、开设的实训项目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效益上都可以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理想效果
学生学有所得。在项目承接或者项目开发时,根据专业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充分优化组合项目,满足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更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更强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的学生,实训基地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创新需求。在真实的“社会化”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师教有所获。专业指导教师在实训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还要提供更新的技术指导,这正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与企业引进的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即教有所获。
多方共赢的效果。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打造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实训基地。对外承接项目,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的任务。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院、基地”多方共赢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玉春.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王城华.浅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现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04.
[3] 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4] 陈辉.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有关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关键词:高职 软件专业 生产型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校内外两个实训空间环境,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习基地,还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内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以及具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取得的成效不大。依据专业特点,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期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概念及其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即由高职院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按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参照企业员工管理、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创建专业公司或组建软件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建设具有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功能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功能和项目开发及技术服务功能是其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训过程,是“职业人”的培养过程。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开发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实现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功能。
2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甚至很少有健全的实训基地,仅简单配置一些硬件设备,建立一个实验室而已,根本达不到一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要求,不具备生产型实训基地相应的功能。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使用不到位,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管理混乱。师资不配套,组织水平低;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没有企业一线行业人员参与,由于好多专业教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线从业人员,行业灵敏度较低,实训项目目标模糊不清,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仅仅给学生几个老套的项目,技术远远滞后于市场,甚至和市场完全脱节;把任务扔给学生去做,没有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势必造成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达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校本资源潜能,充分利用校外行业企业资源;增强软实力,建设由专业教师和行业精英共同支撑的具有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完善体制,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3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方面
(1)针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在硬件方面,我们只要有个工作的地方和一台相当
配置的PC机即可。每个高职院校在校内都可以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场地,投入一定的资金,新建或者改建原有的实验实训室,配置相关设备,包括实习实训所用的专业软件,完全可以为每位实习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
(2)软件方面,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有近30人的专业教师队伍,近120人的毕业实习生。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开发团队,为组建“软件技术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第一资源”。学院选派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作为实训基地指导教师,从校外流动引进企业一线的行业精英为实训基地的企业师傅,组织一支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精英共同支撑的高效务实的实训指导及管理团队。基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清楚每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具体项目开发任务实施时,可以分层次,分模块,分项目安排学生实训工作岗位,整合资源,因材定岗,优化团队,人尽其才,打造一个流动的高效务实的软件从业团队。
(3)组织形式及管理制度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校企合作、校外融资、股份制形式等组建相对独立的实体,如:成立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软件技术服务公司,组建学院软件实训工作室等多种组织形式。学校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使实体有更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空间,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强自身建设,实训基地要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在硬件设备、开设的实训项目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效益上都可以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理想效果
学生学有所得。在项目承接或者项目开发时,根据专业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充分优化组合项目,满足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更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更强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的学生,实训基地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创新需求。在真实的“社会化”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师教有所获。专业指导教师在实训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还要提供更新的技术指导,这正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与企业引进的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即教有所获。
多方共赢的效果。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打造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实训基地。对外承接项目,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的任务。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院、基地”多方共赢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玉春.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 王城华.浅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现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04.
[3] 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4] 陈辉.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有关问题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