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是清楚地说明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准确预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及地下水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查清建设区域是否存在地下水环境问题。本文将结合《技术导则》要求及实际经验,从水文地质角度探讨了地下水水质和水量评价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供广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借鉴,并就《技术导则》提出了相关修订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向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技术导则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74-1
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早,但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环保部2011年6月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正式作为我国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和指导。至此,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关键问题
1.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层次及范围
对于一级评价对象,当区域范围广、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可根据工作目标、拟建项目特点和需要补充调查的内容,分区域调查区、预测评价区、重点勘查区三个层次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首先,开展小比例尺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调查范围可基于收集的区域地形、地质图件图幅范围适当缩放,任务是宏观把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情况,地下水背景值和污染源调查也在该层级展开;然后,根据区域调查结果划分区域地下水系统,确定建设项目直接污染对象所属水文地质单元,详细分析该单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并以已有资料覆盖区域作为预测评价区,开展较大比例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最后,对缺乏勘探(查)控制点且水文地质工作精度不能完全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要求的重点水源地或敏感区域,则需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大比例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勘察和试验工作,设计和部署必要的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测试等多方法综合的勘查工作。
1.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技术导则》规定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其他水质评价方法如单项指数法、矩阵快速评价法(RIAM)等也常用于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其评价内容通常是判断该地下水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水质标准(如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或IV类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照所监测的地下水与该地区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水质,查明污染现状,其中天然背景值可通过采集远离污染区的同一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样来实现,或者通过分析评价区历史地下水水质数据来获取,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下水化学组分,可以分析污染因子的污染途径和发展趋势。
1.3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
水文监测孔的分布与数量应以含水层为对象,以能说明地下水水质现状为原则。如对潜水含水层需要尽量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而对承压含水层只要监测补给与排泄区即可;补给区主要监控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径流带要注意地下水与地表水或其他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的地区,排泄区应重点布设监测孔在水源地供给区、污染事故易发地段等敏感地区;对地下水水质历史监测数据丰富、地下水环境未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以及承压含水层可适当减少监测点。定深取样的目的是分别监测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和水质现状,因此取样深度应根据监测孔所揭露含水层的层位确定。
2地下水水量评价的关键问题
2.1地下水水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地下水水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数值法、解析法、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开采试验法、数理统计法、水文地质类比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已有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方法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不相符。本文简要讨论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数值法建模的要点。数值法适应性广,但应用的前提是水文地质条件清楚和足够的水文地质参数,模型结构和参数与实际情况越接近,其预测结果越可靠。因此,利用已有资料合理选择模拟范围,准确刻画研究区地质结构和含水层性质是数值法的难点。地下水水量评价模型主要是预测开采或利用地下水所引起的流场变化及伴生的水文地质灾害,模拟区一般应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但对于水文地质钻孔缺乏、水文地质参数控制面积有限的区域,则应根据地质构造合理概化边界条件,适当缩小模拟区范围,确保数值模型地质结构的可靠性。水均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待求水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在降雨入渗系数、蒸发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可靠的前提下,计算的评价结果较真实可靠,建议作为其他评价方法的补充或参考。
2.2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的获取
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主要用于说明评价区各地下水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分析不同地下水系统的水动力场及介质场的特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时间一般较短,水文监测孔数量有限,难以连续监测一个水文年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变化。因此,对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地区,应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历史水文地质工作所积累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并结合短时间评价工作所监测的数据来说明目前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此外在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也可布设水文监测孔进行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
3结语
由于地下水特殊的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导致地下水环境十分脆弱,造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较薄弱的环节,因此评价工作应以发现地下水水环境问题、预测地下水环境演变趋势、减少地下水环境问题危害为核心展开。作为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地下水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滞后性及难恢复性,并充分利用地下水背景值和历史动态数据说明地下水的环境状况,同时在分析水文质条件的基础上,分层级、有侧重地开展现状调查,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分别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岳强,范亚民,耿磊,郑晖,王金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0:174-177.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将实施[J].水工业市场,2011,04:3.
[关键词]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技术导则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74-1
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早,但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环保部2011年6月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正式作为我国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和指导。至此,我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关键问题
1.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层次及范围
对于一级评价对象,当区域范围广、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可根据工作目标、拟建项目特点和需要补充调查的内容,分区域调查区、预测评价区、重点勘查区三个层次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首先,开展小比例尺区域范围内的环境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调查范围可基于收集的区域地形、地质图件图幅范围适当缩放,任务是宏观把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情况,地下水背景值和污染源调查也在该层级展开;然后,根据区域调查结果划分区域地下水系统,确定建设项目直接污染对象所属水文地质单元,详细分析该单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并以已有资料覆盖区域作为预测评价区,开展较大比例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最后,对缺乏勘探(查)控制点且水文地质工作精度不能完全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要求的重点水源地或敏感区域,则需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大比例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勘察和试验工作,设计和部署必要的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测试等多方法综合的勘查工作。
1.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技术导则》规定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其他水质评价方法如单项指数法、矩阵快速评价法(RIAM)等也常用于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其评价内容通常是判断该地下水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水质标准(如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或IV类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照所监测的地下水与该地区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水质,查明污染现状,其中天然背景值可通过采集远离污染区的同一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样来实现,或者通过分析评价区历史地下水水质数据来获取,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下水化学组分,可以分析污染因子的污染途径和发展趋势。
1.3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
水文监测孔的分布与数量应以含水层为对象,以能说明地下水水质现状为原则。如对潜水含水层需要尽量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而对承压含水层只要监测补给与排泄区即可;补给区主要监控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径流带要注意地下水与地表水或其他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的地区,排泄区应重点布设监测孔在水源地供给区、污染事故易发地段等敏感地区;对地下水水质历史监测数据丰富、地下水环境未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以及承压含水层可适当减少监测点。定深取样的目的是分别监测不同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和水质现状,因此取样深度应根据监测孔所揭露含水层的层位确定。
2地下水水量评价的关键问题
2.1地下水水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地下水水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数值法、解析法、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开采试验法、数理统计法、水文地质类比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已有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方法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不相符。本文简要讨论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数值法建模的要点。数值法适应性广,但应用的前提是水文地质条件清楚和足够的水文地质参数,模型结构和参数与实际情况越接近,其预测结果越可靠。因此,利用已有资料合理选择模拟范围,准确刻画研究区地质结构和含水层性质是数值法的难点。地下水水量评价模型主要是预测开采或利用地下水所引起的流场变化及伴生的水文地质灾害,模拟区一般应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但对于水文地质钻孔缺乏、水文地质参数控制面积有限的区域,则应根据地质构造合理概化边界条件,适当缩小模拟区范围,确保数值模型地质结构的可靠性。水均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待求水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在降雨入渗系数、蒸发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可靠的前提下,计算的评价结果较真实可靠,建议作为其他评价方法的补充或参考。
2.2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的获取
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主要用于说明评价区各地下水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分析不同地下水系统的水动力场及介质场的特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时间一般较短,水文监测孔数量有限,难以连续监测一个水文年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变化。因此,对于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地区,应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历史水文地质工作所积累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并结合短时间评价工作所监测的数据来说明目前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此外在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也可布设水文监测孔进行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
3结语
由于地下水特殊的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导致地下水环境十分脆弱,造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较薄弱的环节,因此评价工作应以发现地下水水环境问题、预测地下水环境演变趋势、减少地下水环境问题危害为核心展开。作为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地下水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滞后性及难恢复性,并充分利用地下水背景值和历史动态数据说明地下水的环境状况,同时在分析水文质条件的基础上,分层级、有侧重地开展现状调查,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分别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岳强,范亚民,耿磊,郑晖,王金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0:174-177.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将实施[J].水工业市场,20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