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甘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6在抵御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为解析甘薯耐低温机制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35S::IbMPK6-GFP重组表达载体和对照载体质粒pDMC83转化甘薯愈伤组织,根据载体上特有的GFP序列设计引物对甘薯拟转基因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通过qRT-PCR筛选表达量高的转基因株系.对非转基因植株(WT)和转基因株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恢复处理,观察处理后及恢复后的表型变化;检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生理指标
【机 构】
: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1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甘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PK6在抵御低温胁迫过程中的功能,为解析甘薯耐低温机制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35S::IbMPK6-GFP重组表达载体和对照载体质粒pDMC83转化甘薯愈伤组织,根据载体上特有的GFP序列设计引物对甘薯拟转基因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通过qRT-PCR筛选表达量高的转基因株系.对非转基因植株(WT)和转基因株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恢复处理,观察处理后及恢复后的表型变化;检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生理指标;利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和氮蓝四唑(NBT)染色法观察活性氧的积累情况;分析低温信号转导途径中关键转录因子基因IbCBF3和下游基因IbCOR27的表达水平.[结果]共获得12株IbMPK6过表达甘薯株系,筛选IbMPK6表达量最高的3个过表达株系(L3、L8和L11)用作低温胁迫分析材料.低温胁迫下WT的Fv/Fm为0.50,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的Fv/Fm分别为0.79、0.79和0.80,与WT呈现极显著差异水平.温度恢复后,转基因植株中Fv/Fm恢复至低温处理前水平,而WT中Fv/Fm仅为0.70,极显著低于转基因植株.低温胁迫下,WT的丙二醛含量为0.05μmol·g-1,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中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0.02、0.04和0.02μmol·g-1,显著低于WT.温度恢复正常后,WT中的丙二醛含量为0.03μmol·g-1,而转基因株系L3、L8和L11中的丙二醛含量均为0.01μmol·g-1.DAB和NBT染色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WT叶片与转基因株系叶片相比,染色较深,说明WT比转基因植株积累了更多的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和温度恢复后,转基因植株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均显著低于WT.qRT-PCR结果表明IbCBF3和IbCOR27受低温诱导表达,且在WT和转基因株系之间差异显著.[结论]过表达IbMPK6甘薯植株通过缓解光合系统和膜系统的损伤、减少活性氧的积累,提高了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IbMPK6通过调控低温通路中相关基因IbCBF3和IbCOR27的表达,参与甘薯低温信号转导途径.
其他文献
总结了 2011-2020年四川省马铃薯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及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和地下害虫是四川省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病害发生重于虫害.近5年病害发生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其中,晚疫病发生面积和危害损失均占首位,是威胁当地马铃薯安全生产的第一大重要病害;害虫发生总体较平稳,蚜虫和地下害虫发生有上升趋势.病虫害发生出现的新特点,与近年种植面积、品种选择、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近日,农业农村部对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9205号建议进行了回复,全文如下.rn章联生、黄茂兴、侯艳梅代表:rn你们提出的关于利用高烟碱烟草规模化生产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烟草局,现答复如下.
菜螟是近年上海市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为有效预防该虫为害,笔者整理2006-2020年上海市菜螟灯诱监测及相关气象数据,探索建立了 2组可用于虫情预报的回归模型.经用观察值与拟合值进行对比验证,2个预警方程的拟合平均符合率分别达到99.01%、99.59%.方程对数据的解释效果较理想.在此基础上,对菜螟重发生的预警关键要素进行确定,即5月上旬至7月上旬平均单灯诱蛾量大于38头,4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高于20.8℃、累计雨量少于355 mm、累计雨 日少于39 d、累计 日照时数多于580 h,满
为了获得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本研究以西藏林芝油菜根际土壤分离到的75株根际细菌为试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6种病原菌:小麦赤霉病菌(G.zeae)、辣椒枯萎病菌(F.oxysporum)、小麦立枯病菌(G.gramini)、小麦根腐病菌(B.sorokinaiana)、小麦纹枯病菌(R.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scleotiorum)进行了拮抗细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溶磷、固氮、溶钾、产IAA能力、产蛋白酶能力测定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R-1和R-2为沙福芽孢杆菌
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以筛选适用于防治温室蔬菜二斑叶螨的药剂.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1.8%阿维菌素乳油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二斑叶螨有较高防效,处理后2d即达95%以上;24%螺螨酯悬浮剂处理的速效性稍低,但持效性较好,处理后14 d防效为92.92%.
对2008-2019年东北三省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征、危害损失、变化趋势以及防治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大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地下害虫和黏虫是目前东北三省玉米上最主要的病虫害.稗草、狗尾草、马唐等是该地区玉米田的优势杂草.2008-2019年该地区玉米病虫草害总体处于较为严重的发生状态,年均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分别是2 213.39万hm2次和2 252.14万hm2次.玉米病虫草害近12年累计造成实际损失2 686.90万t,年均实际损失率是3.26%,防治后累计挽回损失8 300.47万t
较全面地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广西桂林市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防治和“两迁”害虫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情况.通过融合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一次喷药同时“省工、省时、省水、增效”的“一喷三省”农药减量技术和植保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集成应用杀虫灯诱控、性诱剂控害等“三诱”控害技术以及人工释放赤眼蜂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稻+鱼”和“稻+鸭”种养模式等绿色植保技术,在有效控制水稻“两迁”害虫为害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对水土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更好地保证了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作物病虫害可持
2019-2020年度小麦条锈病在咸阳市流行,是近20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咸阳市推行系统监测、全面普查、分级分区防控、控前保后的防控策略,坚持打点保面、治早治小、应防尽防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属地负责、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区域、关键时期,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流行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