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歌中的运用探析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发展过程中创作了许多民歌与戏曲,至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无乐谱记录,仅以口头传上的形式留存下来,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戏曲的元素吸纳相对也是较多的。本文对于中国民歌在对于戏曲元素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为促进民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歌 戏曲元素 运用
   戏剧艺术在我国渊源流长,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在民歌发展的过程中,民歌对于戏曲元素的运用也不断增强,成为民歌创作的源泉,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推动其前行方面意义重大。在民歌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中都存在有传统戏曲元素的影子,如何将这些作品中的戏曲元素在我们的民歌演唱表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直是民歌歌唱者们长期学习和研究的实际课题。文章在对于民歌的研究以及演唱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民歌中融入了戏剧元素,其中以创作和演唱方面最为明显,所纳入的戏剧元素众多,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探讨中国民歌中的戏剧元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民歌未来的发展中戏剧元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之提供动力,促进其不断变化,演绎出更生动而富有内涵的形象。
   一、民歌的由来
   民歌即民间歌曲,产生于历史发展之间,与民间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当地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体现。民歌来源于真实生活,是民间社会的缩影,经历一代代人口头传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工,日益提炼,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呈现出日臻完美的状态。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其中收入了大量民歌,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一部口头传承的社会史诗,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意义重大。《楚辞》也属于这一类的诗歌集。这些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体现了爱国之情,另外还有许多歌唱男女爱情的歌曲,歌词优美,充满着深刻的幻想,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我国民歌浓郁情感的传统。汉代民歌得到了较好发展,宫廷专门设置“乐府”, 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民间歌谣的音乐机构,由于它们的努力使得许多传统民歌保留下来。汉魏六朝的“相和歌”的音调就来自于民歌,当时收集了北方各地的原始民歌,并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最终形成了这种艺术歌曲。“相和大曲” 是当时著名的大型乐舞,同样改编于民歌。当时人们表演民歌时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彰显出大气豪迈的风格。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出了“西曲”和“吴歌” ,分别是来自于湖北和江苏一带的民歌,以歌唱男女之情为主,多为清唱形式,并没有伴奏。南方的民歌风格与北方不同,更加细腻委婉,其中“吴歌” 最具代表性,以儿女童趣为主要内容,描绘出小家碧玉的形象。随着南方民歌的逐渐兴起,人们将其与北方民歌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就此铸就了南北方各自的风格。唐代是交流空前活跃的时代,万国来潮,举国兴盛,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至今仍有许多作品流传。其中“曲子” 就吸纳了大量的民歌,形成了自己的音调,外来音调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民歌曲调广为流传,人们填写新唱词后形成新歌曲,相对以往变得更加新鲜活泼。由于民间流行旧曲填新词,因此成为一时风尚,许多新的歌曲来自于民歌,但也不再是最初的形式,而是向着艺术歌曲方向发展,宋代更是达到高峰,呈现多元化趋势。“词牌” 是宋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创作来源于民间歌曲,成为了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的曲调来源,并且在新的艺术形式下产生更强的戏剧表现力。当今时代中国生产力不断发展,民间交流日益广泛,城市逐渐繁荣,带动了市民文化勃兴,民歌到达了又一个高峰。大量的唱曲艺人在城市间行走,将新民歌带到了全国各处,在卖唱谋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发展,带动了民歌的加工与创作。
   由于他们的作用促进了民歌小曲刊本的出现。这些清代刊本中收录了部分民歌,如《一剪梅》等,至今仍被人们所传承,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新的思潮逐渐涌入,数十年的战争影响着明天的生活,新中国的建立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此期间有大量新民歌被创作出来,其中不乏反映火热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如《东方红》等,体现出人们对胜利的渴望,对领袖的崇拜。革命大生产时期的歌曲极富民族韵味,但却又突破传统,体现出新的风格。
   二、民歌与传统戏曲元素的联系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包括传统戏曲,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在传承过程中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极具民族特色,富有地方风情。民歌是来自于民间的歌曲,因此同样具备民族特性,与传统戏剧异曲同工,因而可以从后者中吸取营养,寻求创作素材,一方面可以带动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繼承和传扬了传统戏曲,二者之间并未截然分开,而是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最终将会实现共同发展。
   1.民歌和戏曲的相同点
   民歌和戏曲都来自于我国民间,彼此同根同源,是民间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后者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他们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是我国民族声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基因相同,美学特征相似。首先,二者是民族声乐的共同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自于相同的文化底蕴。对比两组艺术形式,皆重视音乐的教化和美育功能,体现出真挚的民族性格,蕴含着统一的民族思想,能够深深体会出其中的高度一致性。其次,二者美学精神相同,美学精神相似,都与历史传承密切相关,如讲究韵律、意境,主张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各自的优秀作品中都能见到对情感和伦理的渗透,彰显美学共性。再次,现代声乐创作中处处能见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子,经历了千百年发展积淀出民族性的东西,同时又吸纳了国外的技法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纵观这些戏曲和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出民族音乐独特的意境;另一方面创作技法具有现代感,体现出时代性,适应性强。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民族元素,彰显出地域特征,并且引入现代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为民族音乐的传播创造条件。    2.传统戏曲元素对民歌的促进和发展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歌也在逐渐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文艺形式作品的借鉴也是相对较多的,例如传统的戏曲元素。由于国内的戏曲艺术起步相对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先秦时期,通过不断的变革以及发展,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戏曲体系,有着十分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是传统代表性艺术之一。民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戏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大量戏曲元素融入其中,促进了民歌的推广与传承。民歌吸收借鉴了戏曲的优点,完成了另类传承,并且在发展中得到认可,促进戏曲元素的传播,形成了独特风格。
   中国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从而衍生出很多文艺类作品,其中民歌与戏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文化背景和起源,因此在民歌与戏曲有着一样的审美。民歌与戏曲发源于不同的区域文化中,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风格的差异,反映出强烈的地域特色。中国地缘辽阔,早期呈现出相对封闭状态,各地区交流并不广泛,因而形成了极具差异的地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地域文化彰显出当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体现出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在传统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民歌和传统戏剧都来自于地域文化,因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审美特征。民歌在传统戏曲中吸收营养,如板式的变化等,相互融合并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了戏曲的进步。
   3.民歌与戏曲的相互借鉴
   民歌来自于民间,因此民族性和地域性较强,与传统戏剧相类似。后者也是一种区域性艺术形式,利用当地的方言和声腔来进行演唱,因此极具地方风格。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戏曲,通过唱词也能反映出各自的特征。如果将戏剧元素融入到歌曲创作当中,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民歌对于戏曲唱腔同样也会产生影响,可以发挥改良的效果。从目前的戏曲演唱中完全可以寻找到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子,大量的技巧被应用,如字正腔圆的咬字方式,声情并茂的情感表达方式等,歌曲的发声科学,可以有助于戏曲演唱的改良,创作中也可以引用作曲技法,形成独特风格。纵观现代戏曲,无论是咬字处理还是腔体把握处处可见民歌声乐的影子,相对于早年戏曲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歌中的运用
   民歌创作中引入了大量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中国民歌对于戏曲题材的运用
   纵观中国的戏曲,大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这些故事同样出现在民歌创作中,以文化故事为主体,另有许多戏曲元素也被融入到歌曲创作中。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不乏各种吸取元素。纵观新时代的民歌作品,拖腔、衬词等都被广泛应用,它们是来自于传统戏剧,体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彰显出当地的人文特色。在民歌创作中吸取戏剧元素及素材,丰富了现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这样一部民歌。《昭君出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真实历史故事,以往主要以吸取的形式表达,创作者将其引入到民歌作品当中,使这一素材更广泛的发挥作用。《老鼠嫁女》本是一个民间传说,整个故事充满欢快之感,将其用于歌曲创作当中,形成独特风格。在民歌作品的创作中加入了许多戏曲元素,改编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其中的内容,有效的运用吸取素材,形成独特的民歌风格,使其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
   2.对戏曲演唱的技术技巧
   传统戏剧唱腔独特,注重“发音咬字”, 讲究演唱清晰,因此在表演时需要着重加以关注,通过清晰的吐字发音来准确的叙述故事,表达人物的性格与情绪。同时要求形象细腻、柔润,这样才能唱出独特的韵味。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必须气沉丹田,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有效地运行起来,提高声音质量,更好地表达出声音效果,使得演唱更趋完美。民歌对于咬字同样十分关注,必须清晰、准确。该作品以普通话演唱,表演时要注意每一个字的吐音,开头、中间和结尾都要清晰。节奏根据歌词表达的意境而有所变化,依据情感不同采用强弱轻重的语气。将戏曲演唱技巧融入到民歌当中,通过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使得歌声悦耳纯正,吐字清晰,咬音准确。豫剧戏谚中就强调了演唱中的咬字、吐字,要求口型准确,保持稳定,避免出现飘字和倒字现象。《木兰从军》中的戏剧元素来自于豫剧,强调归韵、收声,要求演唱字正腔圆。
   3.板式节奏旋法的运用
   传统戏剧中板式变化极具特征,不同板式所表达的情绪和情境不同,随着节奏变化,给观众以不同感受。“二黄” 主要以深沉而平和的节奏为主,因此更适用于悲剧题材;“西皮” 则更为活泼,极富力度感,因此适合欢快的题材,适于表达坚定刚毅的情绪。各种板式都富于变化,板眼明显不同,因此可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展现出各异的情绪。如果能够将其有效的利用起来,用于情绪变化的表达当中,将会大大增加了需求的感染力。民歌作品中引入了这种戏曲元素,通过板式的多变性展示自身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能达到戏剧效果,其表现力随之增强。戏曲板式的应用并不仅局限于此,民族歌剧以及叙事歌曲中也多会采用此方法。以歌剧《江姐》为例,就是应用了戏曲中的“紧打慢唱”板式,同时间奏激情快板,三连音和震音交替,大大增强了表演力,紧扣受众的人心,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北风呼啸,似乎看到了蹒跚独行的孟姜女身影。民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也有类似唱段,同时配以钢琴伴奏,紧急的节奏彰显出人物内心的革命激情。
   4.舞台表演的运用
   传统戏曲表演要求较高,不但要有完美的唱腔,同时也需要形神兼具,身段与姿势同样重要,必须集聚神态之美。因此表演者要功底扎实,每招每试到位,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真正表现出人物的心境情绪。举手投足要形象,表情眼神要到位,达到灵契传神的效果,充分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民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吸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容。舞台效果需要从多方面体现出来,演唱固然十分重要,化妆、道具等也不可或缺。戏曲是舞台的艺术,因此在表演上十分讲究,“手、眼、身、步” 必须遵照章法,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演员们会不断刻苦训练,通过“做工课” 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确保一颦一笑到位,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情感,体现出内心活动,同时形成完美的音乐节拍板式。民歌表演同样注重眼神,《梨园原身段八要》中就强调了眼神的重要性,是整个戏曲表演的核心,民歌也主张“眼为心之苗”。 戏曲演员通过眼神来表达人物,讓人们了解其心理感情,起到了一个外化的目的,通过眼神的交流与关注形成共鸣,传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境界,民歌表演中同样如此。《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就强调眼神的应用,江姐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也是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在演唱过程中她眼神坚定,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斗志与坦荡。一些民歌演员眼神运用不熟练,可以借鉴戏曲演员反复锤炼。
   结语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歌吸取了大量戏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首先融入了审美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声乐表达形式,极具文化内涵,同时又富有个性与感情色彩,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民歌的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魅力。传统戏剧元素融入到声乐创作中,体现出文学性和时代性。戏曲与民歌是两种艺术形式,但彼此具有互通性,都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其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甜.20世纪山西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刘维艳.浅谈戏曲元素在歌曲《故乡是北京》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5(24).
  [3]徐文翔.明代文人与民歌[D].南开大学,2014.
  [4]潘娜.中国改编民歌的演唱特点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李昂.论陕北民歌题材竹笛作品中“器乐演奏声腔化”显现及演奏法[D].上海音乐学院,2013.
  [6]范凌云.山西戏曲、民歌中的指示代词的语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0(3).
  [7]黄雪.戏曲与民族声乐的艺术情缘[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钢琴艺术指导,它不仅要求演奏者能拥有醇熟的演奏功底,还要能驾驭作品的文化能力和协作意识,与伴奏对象一起走入相互映衬的作品佳境.由此说来,就要求钢琴伴奏者在准确掌控作
摘 要:韩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原因是韩国流行音乐形态与韩国支持音乐作为文化输出有直接关联。文章以在韩所见流行音乐的形式、种类及内在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指出韩国流行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播及受众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K-POP 韩流 流行音乐 音乐特征  纵观亚洲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韩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影响力可谓首屈一指。近年来流行音乐中的“韩流”之风不断加大、加强,似乎在整个亚洲流行音乐市
谭盾是中国之于世界的一张音乐名片,他极富创新意识,其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东西方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相合、文化与文化的对位风格.本文从他的创新意识、多样的音乐
摘 要:歌曲《老鼠嫁女》取材于我国民间故事,是一首典型借物抒情的歌曲。在演唱形式上结合了传统民歌和现代声乐的特点,对于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要求。本文首先谈了这首作品的背景,分别从气息运用、吐字咬字、情感处理三个方面对作品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作品的教学运用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演唱技巧 教学方法 《老鼠嫁女》 艺术特征   民歌是劳动人民经过实践和广泛口头传播,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
摘 要: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把龙江特色融入到文创设计当中,不仅能提升龙江的经济,还能让文化有长期的延续力,能更好提升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黑龙江。把含有龙江特色文创产品多角度展现给地标人群,解决一些人的精神产品需求,让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让文创作品充分发挥到文化和旅游当中,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活要求和弘扬本地特色文化。  关键词:文创设计 本地特色 融入   从
摘 要:口述史不仅能帮助再现往事,还能帮助重建历史。取合肥门歌非遗传承人殷光兰口述史为研究个案,深入调查第一手资料,结合文献追踪,对门歌历史渊源与音乐特色;殷光兰门歌创作与表演的点点滴滴;殷光兰在京城唱响门歌的深刻记忆;门歌传承的实践与思考四个维度,以访谈形式对殷光兰口述史料采录整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印证,试图挖掘门歌传承人口述史料的历史细节。  关键词:殷光兰 非遗 门歌 口述史   “门歌
摘 要:对一首新乐曲的学习,首先是为了达到完美演绎作品的目的。本文以《火把节之夜》为例,从曲式分析、教学与演奏三方面谈一谈为更好演绎所实施的具体操作,透视一部作品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  关键词:琵琶 火把节 曲式分析 教学 演奏   《火把节之夜》是一首创作乐曲,是吴俊生先生在1979年根据彝族“火把节”这一重大节日创作的。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晚
摘 要: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更具自我特色的民族文化,影响力也是更大的。满族文化包含许多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满族刺绣,它情感质朴,选型夸张,将满族人民的审美特点与生活习俗鲜活地展现出来,本文对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满族艺术特征 刺绣 东北传统工艺   满族刺绣风格浓郁、技法细腻、选型夸张,是一种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摘 要: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元素在现代钢琴编创中最为主要的内容,而音乐家陈培勋则是粤调钢琴编创的集大成者。以陈培勋《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平湖秋月》五首粤调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粤调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包括融合性的曲式结构、多声织体、民族调式的旋律、民族化的和声语言,继而分析粤调钢琴作品演奏方法。  关键词:陈培勋 粤调钢琴作品 演奏分析   钢
摘 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走访,分析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传统村落的人文内涵,探讨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以及乡村景观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资源价值,界定绿色乡土家园遗产资源的传承方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唐诗之路 乡村景观遗产 传承 绿色乡土家园   浙东“唐诗之路”是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旅游路线,新昌竺岳兵先生最早提出“唐诗之路”这一概念,在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