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对我国所有幼教工作者来说都是无比欣喜的一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多个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中国学前教育吹响了“春天”的号角,唤醒了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热情,也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指南》作为我国目前最具科学性、先进性、实效性、操作性的幼教指导纲领,如何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教育者理解、执行的能力,并将《指南》精神贯彻落实到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园本课程;预设课程;生成课程;自主学习环境
任何事物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其精神实质,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落到实处。为了全面贯彻《指南》,“帮助教师了解3-6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我园开展了全面学习《指南》的活动。
一、对照《指南》,反思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这个“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应该是在落实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而且符合本园实际,带有本园个性色彩的课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课程理念、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有本土色彩的课程内容、有效可行的实施形式、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和较完整的课程评价等,是一种带有明显探索色彩的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完成课程教育目标,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课程的计划性是幼儿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而“预先设定的课程”是幼儿园落实教育目标、实施教育手段的途径,是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区别于家庭的“随意教育”和社会的“无目标化”教育的本质所在。但相对于我园现行的“主题化探究活动课程”,幼儿更渴望开展教师预设课程以外的活动。这些预设计划以外的课程就成为幼儿兴趣指引下产生的“新课程”,业内也称其为“生成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基于此,我园在经过多年的“学习—设计—尝试—反思—修正—再实验—再修正—总结成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结合我园周边及社区特有的环境资源,不断构建和改造课程内容。在多年的摸索与反复实践中,园本课程雏形基本形成。融合“主题活动整合课程”,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融合于不同主题的活动中。这一点也完全符合《指南》中“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观点。
在以往园本课程的多次实施与构建过程中,从未得到过如《指南》这样具体的指导。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我园开始反思原有课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1. 园本课程中预成课程占据整个课程的90%,大部分由老师预先设计,以教师教学组织活动为主,虽然容易执行,易于操作,但也约束了老师对活动的拓展,不易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2. 为了平衡幼儿园同年龄间班级的教学水平,幼兒园在同年龄段统一制定课程,班级老师疏于思考,导致相拷贝教学活动,虽然主题活动学习面涉及较广,但班级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 区域学习主要以幼儿无意识的随意游戏和老师规定开展的游戏为主;科学区(益智区)多以领域目标直接指向材料,缺乏对材料与主题融合性探究的思考,个别班级很少考虑到材料的层次性和幼儿个性化需求。
二、制定园本指南以调整全园的课程实施
(一)以《指南》目标为参照,制定园本指南,调整预定课程与生成课程,根据幼儿兴趣选择“生成课程”内容
一方面,引导老师着重学习实施《指南》应把握的要点,探讨“如何在课程中体现要点”;另一方面,对照《指南》标准,分析园本课程中“预成课程目标”是否可以用孩子们正在探究的话题作为载体,将目光由单一的完成活动转化到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话题发展该项“学习与发展目标”上来。简而言之,就是用幼儿感兴趣的“生成活动”来完成“预成活动”的预期学习目标。如此看来,可以促进幼儿发展某一目标的课程载体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并不一定要用预成的某一个活动才能完成。只要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年龄幼儿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心中有目标,善于观察,用真诚关爱、尊重理解的心态聆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所谓的“预成”与“生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课程调整中,园长亲自深入班级指导课程的调整与活动的设定,保教主任、年级组长和老师共同制定课程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主题活动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将适宜性目标和化解的子目标与《指南》对照,制定符合年龄特点的指南目标。将深度、难度不适宜的目标进行调整,使得课程中涉及的目标更科学,更接近于《指南》中的参考目标。
(二)以《指南》“学习与发展目标”为依据,鼓励同年龄段不同班级之间有个性地开展活动
教师要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落实《指南》“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幼儿经验的获得。《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从经验的意义上说,幼儿园的课程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只能由了解幼儿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决定。
我园希望通过一线教师的自身体验,回归到孩子们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协作者的身份上,发现和了解本班孩子们的兴趣,结合本年龄段“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兴趣和经验的指引下形成新的经验,拓展幼儿的相关经验,“支持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兴趣指向的探究促进了老师执行课程的反思、总结能力的提高,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成就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只有相信老师,给他们自主建构课程的空间,给老师们独立驾驭课程的环境,老师才能用同样开放的思想影响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才能让园本课程更丰富、立体,更具有鲜明的园本特色。一线教师在课程的执行中,也只有不断地经过“独立执行—反思—创造性地执行—反思—再执行……”的课程实践,经过不断调整自己对课程的认识,不断发现幼儿实际活动中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调整课程的计划、目标、活动,让活动更加接近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创设开放的区域自主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区域活动也称为活动区活动,是以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应是自由的,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和自主选择材料参与游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幼儿最热衷的区域游戏一直是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怎样投放活动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指南》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关键词:园本课程;预设课程;生成课程;自主学习环境
任何事物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其精神实质,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落到实处。为了全面贯彻《指南》,“帮助教师了解3-6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我园开展了全面学习《指南》的活动。
一、对照《指南》,反思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这个“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应该是在落实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而且符合本园实际,带有本园个性色彩的课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课程理念、可操作的课程目标、有本土色彩的课程内容、有效可行的实施形式、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和较完整的课程评价等,是一种带有明显探索色彩的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完成课程教育目标,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课程的计划性是幼儿园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而“预先设定的课程”是幼儿园落实教育目标、实施教育手段的途径,是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区别于家庭的“随意教育”和社会的“无目标化”教育的本质所在。但相对于我园现行的“主题化探究活动课程”,幼儿更渴望开展教师预设课程以外的活动。这些预设计划以外的课程就成为幼儿兴趣指引下产生的“新课程”,业内也称其为“生成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基于此,我园在经过多年的“学习—设计—尝试—反思—修正—再实验—再修正—总结成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结合我园周边及社区特有的环境资源,不断构建和改造课程内容。在多年的摸索与反复实践中,园本课程雏形基本形成。融合“主题活动整合课程”,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融合于不同主题的活动中。这一点也完全符合《指南》中“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观点。
在以往园本课程的多次实施与构建过程中,从未得到过如《指南》这样具体的指导。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我园开始反思原有课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1. 园本课程中预成课程占据整个课程的90%,大部分由老师预先设计,以教师教学组织活动为主,虽然容易执行,易于操作,但也约束了老师对活动的拓展,不易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2. 为了平衡幼儿园同年龄间班级的教学水平,幼兒园在同年龄段统一制定课程,班级老师疏于思考,导致相拷贝教学活动,虽然主题活动学习面涉及较广,但班级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 区域学习主要以幼儿无意识的随意游戏和老师规定开展的游戏为主;科学区(益智区)多以领域目标直接指向材料,缺乏对材料与主题融合性探究的思考,个别班级很少考虑到材料的层次性和幼儿个性化需求。
二、制定园本指南以调整全园的课程实施
(一)以《指南》目标为参照,制定园本指南,调整预定课程与生成课程,根据幼儿兴趣选择“生成课程”内容
一方面,引导老师着重学习实施《指南》应把握的要点,探讨“如何在课程中体现要点”;另一方面,对照《指南》标准,分析园本课程中“预成课程目标”是否可以用孩子们正在探究的话题作为载体,将目光由单一的完成活动转化到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话题发展该项“学习与发展目标”上来。简而言之,就是用幼儿感兴趣的“生成活动”来完成“预成活动”的预期学习目标。如此看来,可以促进幼儿发展某一目标的课程载体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并不一定要用预成的某一个活动才能完成。只要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年龄幼儿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心中有目标,善于观察,用真诚关爱、尊重理解的心态聆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所谓的“预成”与“生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课程调整中,园长亲自深入班级指导课程的调整与活动的设定,保教主任、年级组长和老师共同制定课程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主题活动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将适宜性目标和化解的子目标与《指南》对照,制定符合年龄特点的指南目标。将深度、难度不适宜的目标进行调整,使得课程中涉及的目标更科学,更接近于《指南》中的参考目标。
(二)以《指南》“学习与发展目标”为依据,鼓励同年龄段不同班级之间有个性地开展活动
教师要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落实《指南》“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幼儿经验的获得。《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从经验的意义上说,幼儿园的课程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只能由了解幼儿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决定。
我园希望通过一线教师的自身体验,回归到孩子们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协作者的身份上,发现和了解本班孩子们的兴趣,结合本年龄段“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兴趣和经验的指引下形成新的经验,拓展幼儿的相关经验,“支持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兴趣指向的探究促进了老师执行课程的反思、总结能力的提高,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成就了孩子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只有相信老师,给他们自主建构课程的空间,给老师们独立驾驭课程的环境,老师才能用同样开放的思想影响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才能让园本课程更丰富、立体,更具有鲜明的园本特色。一线教师在课程的执行中,也只有不断地经过“独立执行—反思—创造性地执行—反思—再执行……”的课程实践,经过不断调整自己对课程的认识,不断发现幼儿实际活动中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调整课程的计划、目标、活动,让活动更加接近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创设开放的区域自主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区域活动也称为活动区活动,是以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应是自由的,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和自主选择材料参与游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幼儿最热衷的区域游戏一直是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怎样投放活动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指南》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