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思想;“知常,知止”的生态准则;“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社会构想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当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生态伦理
  一、“道通为一”的整体自然观
  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中指出,“东方的古老思想与生态学的新观念颇相契合。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物学鸿沟和道德鸿沟都荡然无存。正如道家指出的那样,万物与我同一。在道家思想中,万物中的每一物(即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拥有某种目的、某种潜能,都对宇宙拥有某种意义。”[1](p13)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生态观念,是道家其他一切思想、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在道家思想体系中,“道”的含义是多重多维的,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老子以“道”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这种统一是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天下正。”(《道德经》第51章)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强调道生万物,人天同源,认为社会的应该效法天地之道,人类秩序本身也在天地秩序之中。
  庄子则在进一步发挥老子“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道运动的结果。天、地、人与万物是统一的。人与万物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们应顺应自然的规律形式与自然保持协调。万物都有共同的本源,以不同的种类形态互相更替和转化,这是天然的平等。“天地一指也”,“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就是说不管你喜欢与否,万物都是齐一的,人要因顺自然,消融于自然才能达到和自然的和谐一致。庄子“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庄子.天下)的理想都是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庄子看到了强调“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主张人应当怀抱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与日月并放光明。
  二、“知常、知止”的生态准则
  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少私寡欲”,以抵制声色、权势、名利、地位的诱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老庄针对人们追求名利财货、过分放纵欲望这一现状,提出了“知止”、“知足”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老子认为自然作为循环往复的开放系统,和谐乃是维持这个开发系统所应遵循的法则。“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贻”(《道德经》第32章)。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使人的欲望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保持合理的张力。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对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五色”、“五音”、“五味”等物质享乐都足以导致淳朴天性的遗弃,身心失衡,因此老子对物质欲望的不知足持坚决地反对态度。“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要知足就必须对正常物质生活之外的奢侈享受有所克制,克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物质享受的习惯和行为。老子要求人们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去除过分.奢侈和骄纵的行为,节制感官享乐。过度的物质追求不符合自然之道,主张回复自然常态,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保此道者不欲盛,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15章)是说不过分追求满足,顺其自然,适可而止,就能长保活力,生生不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贪得无厌、过分地爱取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耗费,过多地贮藏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因此人类应该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知足、知止”,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庄子·盗跖》)。庄子认为能够满足生存需要就是有福,除此之外则为有害之物,多余的财货其实是祸不是福。在对待物的态度上,提倡以实际需要利用万物,节制过多的物质欲望。“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也就是说,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没有必要占有整个河流。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过多的消费就是一种奢侈,要“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少思寡欲”。在维护天地万物和谐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爱护,适度利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以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洞悉生命的真正价值,就不会追求对生命无谓的外物;洞悉命运的自然安排,就不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于人类过多的索取,造成了“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庄子.在宥》)的反常生态。
  庄子不仅主张寡欲,而且主张无欲。在他看来,欲望对人的生命的损害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使人的形体、精神、本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人性发生异化。反之欲望的克服和消解的过程,他称为“坐忘”。“坐忘”,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两忘。崇俭抑奢、摒弃浮华的修身养性信条今天依然具有时代启示意义。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其活动要依据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道法自然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25章)这就从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上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统一起来。张岱年解释为“凡物有所动,皆系遵循一规律而不得不动;凡物之生,亦系遵循一规律而不得不生。然各物的规律并不是相离立而不相干的。此等规律实有其统一,为更根本的规律所统一。或者说,一切规律都根据了一个大规律。”[2](p48)认为“道”是统领一切规律的总规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道德经》第51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自然是道、天、地、人应该遵循的法则,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人类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是“人亦大”,但也是其中平等的一员,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因为在人、地、天、道的系统里,自然是它们最终依归的对象,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治人事天,莫若蔷。”(《道德经》第59章)意思是管理社会和对待自然最好是像种庄稼那样因势利导。王弼《道德经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法。”[3](p278)这种自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4](p55),蕴含有深厚的生态学意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本真地存在,“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可?恶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认为要尊重自然,在自然中关照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庄子·天道》)。万物之间虽有客观的差异,大道浩浩无已,无能穷尽,精微至极,处处皆有,无处不在,物物皆有道,无物能离开道,大道能根据万物的具体特性来为万物提供装备,以尽到对万物的责任。庄子提倡“以鸟养养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鰷,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庄子·至乐》)即要按照鸟惯常生活的习惯来养鸟。
  四、“小国寡民” “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社会构想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社会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实现。老子和庄子都曾经对理想的生态社会做过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老子在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和战争,没有人与人的纷争……人们甘食美服、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和谐相处。老子描绘了一种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在老子这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的小天地里,一切依顺自然,文明的污染被隔绝。可见,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们理想的生态社会。
  庄子主张人类放弃改造自然的企图和人为的仁义礼智,恢复淳朴的人性真实的自我,保持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的原始生活,建立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庄子·天地》)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胠箧》)“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齐,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
  庄子的“至德之世”吸收并体现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构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蓝图,庄子描述理想社会的“至德之世”中,人与人,人与万物平等相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万物群生使人口与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人们“无知无欲”,虚静恬淡,“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至德之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我同一”、天人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至德之世”不仅是一幅历史意义上的社会蓝图,而且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道德理想。总之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和淤万物。在这个社会里,万物各得其所,自然而然,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融洽无间的,人类不是把自然看做征服的对象,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然。
  总之,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东方人特有的理性与智慧,用整体的和辨证的思维方式,思考和感悟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关系,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为我们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挖掘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伦理价值,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杨通进,译,山东:青岛出版社,1999.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别从词汇衔接的定义、种类及其在语篇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然后将词汇衔接的重要作用运用到分析奥巴马总统于2013年进行的就职演讲中,对其演讲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词汇衔接;奥巴马;就职演讲  一、引言  词汇衔接手段在各类语篇题材中占所有衔接手段的48 %,研究衔接手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词汇。因此,词汇衔接对实现语篇连贯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奥巴马就职演说以其深刻丰富的内容,
期刊
摘要:走进明代世情小说这一充满人们悲欢离合的世界,《金瓶梅》无疑是别样色彩的一部。在肉欲狂欢和众生喧闹下,是畸形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绝望。除性爱描写,《金瓶梅》对死亡丧葬的叙述也占据了相当大比重,并且像银线般串连起始末。本文立足丧葬死亡描述部分,通过浅析研究来探讨其对小说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多方面的影响。以求进一步体会《金瓶梅》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叙事艺术。  关键词:《金瓶梅》;叙事视角
期刊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协调统一班子内部关系,培养选好接班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指导;领导班子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关系着国家决策能否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分化越来越显现,面对此种局势有可能造成的社会贫富分化加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的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下,如何处理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如何让各个阶层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是一个艰巨而又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对策  一 关于社会阶级阶层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民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对于体育场地具有滞后性、强依赖性、形态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和需求的高层次性等特征,而影响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体育场地的公共属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体育文化等。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场地;需求特征;需求影响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地在规划与布局时忽视了场地供求的群体特征,使
期刊
摘要:中西小说各有特色,但是他们体现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魔戒》融合了北欧神话和基督教宗教精神,《西游记》则是儒道佛精神交汇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出发,比较了《魔戒》和《西游记》异同之处,总结了中西小说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可以窥见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西游记;魔戒  《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而以广义科幻的观点看,也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的萌
期刊
摘要:引进境外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电视节目制作保证成功的捷径之一。在成熟的模式引导下,这类电视节目引起中国境内收视狂潮。本文针对这种现象,阐述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对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分析节目引进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在此影响下电视节目发展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特别关注广东省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节目引进;
期刊
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也是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歌《在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写作要求,是意象派诗歌中的代表和典范。本文从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和写作手法上研究作者是怎样遵循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诗作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庞德;意象;遣词造句;韵律;写作手法;创作原则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极有争议的著名人
期刊
摘要:《露天游水者》是当代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蒂姆·温顿的处女作,这部青少年作品语言简单,却寓意深刻,于1981年获得澳大利亚弗格尔(Vogel)文学奖。作品描述了西澳少年杰瑞(Jerra)出海钓鱼,在大海中找寻金毛[1]的过程。小说描述了内心深藏秘密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现实的恐惧与喜悦,刻画了少年的成长心历,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首冥想曲。  关键词:露天游水者;蒂姆·温顿;杰瑞;成长  蒂姆·温顿
期刊
摘要: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市场盈利空间严重缩小的影响,钻井行业进入了“极寒期”。在职工收入大幅下降、物价上涨等压力下,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愈加巨大。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累积成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工作上的安全隐患以及家庭的不和睦等,影响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为了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本文对录井一线职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