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资源欠发达省份,针对过去培训中存在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国培计划”顺利实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国培计划;培训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在项目设置上划分更加细致,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及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差异,“国培计划”分为“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两类。
作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中西部项目”受到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以师范院校为代表的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自2010年10月起,贵州省根据教育部有关“中西部项目”有关培训要求开始组织实施培训。2010年度“国培计划”实施“时间紧、任务重、模式新、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贵州这样教育资源欠发达省份,如何针对过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国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形式化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参训农村骨干教师需求的深入分析,过去的教师培训在培训模式、课程模块、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往往会出现“形式大于实际”的情况,理论与实际脱节。为求培训满意度,培训中通常只注重打“形式牌”、“感情牌”,将培训变相演变为走过场的“放松休闲”、“旅游度假”。课程设置多为“拼盘式”设计,将教育理论、有效教学技能等课程模块简单的串接,培训内容缺少衔接,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培训师资来源单一
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承现“雇佣兵”态势[1],并且通常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性质相近:如高校作为培训机构,则师资大多数为高校教师;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教育学校或类似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则师资基本上来源于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自行组织培训,师资则多由来自教科所的各级教研员组成。师资来源十分单一,或“只存经验,缺乏理论”,或“仅有理论,脱离实际”。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构建的不合理,使培训低质低效。
(三)培训机构对培训管理松散、过程监控不严
1、对培训师资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
由于能够胜任“国培计划”要求的培训师资资源较为有限,为了协调培训教师的关系、减少冲突和重新遴选师资的麻烦,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经常会过多顾及到培训师资的需求或情面,随意调整课程或对培训效果不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使培训变相成为部分参加培训教师的“福利”。
而在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授课的教师互相之间缺乏联络和集体教研,常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等问题,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2、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缺乏有效的管理
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的管理是培训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的培训中,由于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管理耗时费力,相关工作往往易被忽视,造成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用后不管,遗失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重复开发,浪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的现象。
3、后勤保障及安全措施缺乏统筹规则,应急措施不够
大量基层教师集中参加“国培计划”,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能力是一个十分严峻考验。过去的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通常通过“分包”、“转包”等形式将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工作转移到学校的住宿、餐饮中心或宾馆饭店,缺乏与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服务方的联络,培训教学与日常生活脱节,造成参训教师“上课时收心,下课后放羊”的情况。管理上缺乏统筹,通常只因循宾馆饭店的常规规章,无必要的应急措施。
三、对策与建议
以“教科研一体化”为特色创新培训模式
实施培训前,应通过前期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培训需求,结合各学科的特色,分学科拟定了“教科研一体化”为特色的培训模式。
按照教育部及教育厅有关培训内容的要求,培训模块及课程可设置“教育专业化发展、师生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知识研析、现代教学技能[2]、校本研修”等模块,为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所有培训课程均围绕同一学科的同一主题进行。通过培训,参训教师可以以某一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解决方法、提升能力—通过校本研修反思进行反思,明确教研主题—通过教学科研实现专业成长”为渠道的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
四、以“分层多元化”为特点创新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
(一)“分层”的培训内容
应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科教师专业基础弱、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3],结合具有一定“能力倾向”要求的学科特色,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调动和整合优势培训资源,对培训内容做了“分层次”设计。
“分层”培训内容设计是指参训教师报到后,马上填写个人学科能力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针对具有能力差异的培训模块(如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英语口语及听力、美术专业技法、体育专项技能、音乐“声钢器”及合唱指挥等相关培训内容),进行按参训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及培训需求进行分班分组的“分层”培训,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参训教师都能实实际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有所获。
(二)“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为丰富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使培训不再成为过去那样“空谈理论、无法实践”的可有可无的“鸡肋”和“包袱”,培训项目设计时可考虑构建以“多元化”为特色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中既可以有传统的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总结与反思,也可以增加结合各学科特色结合课程实施的“音乐艺术汇演”、“体育教学比赛”、“外语即兴情景剧表演”、“美术书画展”、“参训教师教学技能展评”等形式,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在“培训中实践、培训中交流、培训中反思、培训中成长、培训中升华”的培训理念。
五、构建高质高效的培训专家队伍
(一)“三维一体”的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队伍的水平是培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真正满足中西部教学资源欠发达省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贴近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解决参训教师实际遇到的问题,应考虑构建以“三维一体”为特色的培训团队。
“三维”是指由三个不同层次的专家教师构成培训专家教师团队,“一体”是指不同层次的教师按照同一个培训理念、同一个主题实施培训。
1、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可聘请从事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相关研究高校专家,组成培训专家教师实施“理论引领”。
2、教科所教研员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专家型教师
理论的引领,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研析大量案例加以消化吸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科所教研员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专家型教师为参训教师带来大量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引领学员结合理论进行反思、研讨。
3、由过去的“国培计划”参训教师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次培训中有部分师资直接来自于过去参加“国培计划”,通过努力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也非常典型,对其他农村教师有着更大的启发和带动作用。
(二)培训团队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
所谓“首席专家负责制”,是指由各学科确定一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做为“首席专家”,负责学科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评估工作的安排和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可保证各学科培训的专业特色,并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引领作用,使培训教师形成一个紧密的教学团队,提升培训质量。
(三)严格执行授课专家教学质量管理
为保证培训质量,每堂课授课后应对当堂授课的教师立即进行不计名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满意度达不到一定指标的教师,应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调整教学后仍然不能达标的授课专家进行撤换。
六、“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全程监控”的培训管理方式
为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学校应组成由主要校领导及分管校领导牵头的“国培计划”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专门的“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培训事务工作,组成由知名教学名师、专家、教授领衔,抽调熟悉培训工作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国培计划专家组”负责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为保证培训的学科专业性和针对性,应由承担各学科培训任务的相关学院,组成由学院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牵头组成的“国培计划”学科培训工作小组,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负责具体的培训实施工作。
由校办、后勤集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保卫处等组成后勤及安全保卫工作小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等后勤保障实施工作。
各级工作组按照学校实施“国培计划”工作的统一安排、布署实施、落实培训各项措施,并形成例会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对问题及时总结并进行整改。
七、加强培训资源管理
(一)开发“国培计划-学员手册”等工作手册
为便于参训教师研修信息、研修产出成果、研修总结等培训档案的管理和搜集,规范参训教师培训档案,应专门设计印发“国培计划-学员手册”。
“国培计划-学员手册”包含“国培计划”有关文件、实施通知、工作方案、学员须知、学员信息表、学员研修成果表、培训总结及心得表等内容。通过学员手册,宣传并扩大“国培计划”的影响力,让每一位参训教师真正能够“走进国培、了解国培”。
(二)为参训教师提供多种优质资源
利用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的数字资源平台和网络精品课教学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继续提升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巧妙设置主题,在培训中将实践内容与优质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让参训教师在学会利用资源中不断成长。
八、建立专业品质的培训后勤保障及安全工作支持体系
(一)组建高质量的后勤保障团队
按照教育部、教育厅有关培训要求,为了免除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后顾之忧,各培训机构可组建了一支由后勤集团、星级宾馆职业经理及服务团队、熟悉省教师教育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核心的后勤保障团队,从食宿安排上做到令学员满意。
(二)高水准、高规格的后勤保障条件
应专门安排生活班主任随班进行管理,保证参训教师享受到高标准的后勤保障条件。
(三)成效显著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培训机构应专门成立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小组[4],拟定针对各项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保证在出现气候异常、交通异常、食宿安排、疾病防治、安全保障等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做到措施得当,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郑珠.中小学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反思——提高信息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郑挺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姜雪娟.从突发事件引出的思考[J].求实,2008,(1).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国培计划;培训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在项目设置上划分更加细致,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及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差异,“国培计划”分为“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两类。
作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中西部项目”受到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以师范院校为代表的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自2010年10月起,贵州省根据教育部有关“中西部项目”有关培训要求开始组织实施培训。2010年度“国培计划”实施“时间紧、任务重、模式新、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贵州这样教育资源欠发达省份,如何针对过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国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形式化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参训农村骨干教师需求的深入分析,过去的教师培训在培训模式、课程模块、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往往会出现“形式大于实际”的情况,理论与实际脱节。为求培训满意度,培训中通常只注重打“形式牌”、“感情牌”,将培训变相演变为走过场的“放松休闲”、“旅游度假”。课程设置多为“拼盘式”设计,将教育理论、有效教学技能等课程模块简单的串接,培训内容缺少衔接,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培训师资来源单一
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承现“雇佣兵”态势[1],并且通常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性质相近:如高校作为培训机构,则师资大多数为高校教师;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教育学校或类似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则师资基本上来源于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自行组织培训,师资则多由来自教科所的各级教研员组成。师资来源十分单一,或“只存经验,缺乏理论”,或“仅有理论,脱离实际”。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构建的不合理,使培训低质低效。
(三)培训机构对培训管理松散、过程监控不严
1、对培训师资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
由于能够胜任“国培计划”要求的培训师资资源较为有限,为了协调培训教师的关系、减少冲突和重新遴选师资的麻烦,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经常会过多顾及到培训师资的需求或情面,随意调整课程或对培训效果不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使培训变相成为部分参加培训教师的“福利”。
而在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授课的教师互相之间缺乏联络和集体教研,常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等问题,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2、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缺乏有效的管理
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的管理是培训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的培训中,由于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管理耗时费力,相关工作往往易被忽视,造成培训资源及培训档案“用后不管,遗失大量宝贵的教学资源”、“重复开发,浪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的现象。
3、后勤保障及安全措施缺乏统筹规则,应急措施不够
大量基层教师集中参加“国培计划”,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能力是一个十分严峻考验。过去的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通常通过“分包”、“转包”等形式将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工作转移到学校的住宿、餐饮中心或宾馆饭店,缺乏与后勤保障及安全支持服务方的联络,培训教学与日常生活脱节,造成参训教师“上课时收心,下课后放羊”的情况。管理上缺乏统筹,通常只因循宾馆饭店的常规规章,无必要的应急措施。
三、对策与建议
以“教科研一体化”为特色创新培训模式
实施培训前,应通过前期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各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培训需求,结合各学科的特色,分学科拟定了“教科研一体化”为特色的培训模式。
按照教育部及教育厅有关培训内容的要求,培训模块及课程可设置“教育专业化发展、师生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知识研析、现代教学技能[2]、校本研修”等模块,为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所有培训课程均围绕同一学科的同一主题进行。通过培训,参训教师可以以某一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解决方法、提升能力—通过校本研修反思进行反思,明确教研主题—通过教学科研实现专业成长”为渠道的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
四、以“分层多元化”为特点创新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
(一)“分层”的培训内容
应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科教师专业基础弱、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3],结合具有一定“能力倾向”要求的学科特色,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调动和整合优势培训资源,对培训内容做了“分层次”设计。
“分层”培训内容设计是指参训教师报到后,马上填写个人学科能力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针对具有能力差异的培训模块(如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英语口语及听力、美术专业技法、体育专项技能、音乐“声钢器”及合唱指挥等相关培训内容),进行按参训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及培训需求进行分班分组的“分层”培训,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参训教师都能实实际际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有所获。
(二)“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为丰富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使培训不再成为过去那样“空谈理论、无法实践”的可有可无的“鸡肋”和“包袱”,培训项目设计时可考虑构建以“多元化”为特色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中既可以有传统的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总结与反思,也可以增加结合各学科特色结合课程实施的“音乐艺术汇演”、“体育教学比赛”、“外语即兴情景剧表演”、“美术书画展”、“参训教师教学技能展评”等形式,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在“培训中实践、培训中交流、培训中反思、培训中成长、培训中升华”的培训理念。
五、构建高质高效的培训专家队伍
(一)“三维一体”的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队伍的水平是培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真正满足中西部教学资源欠发达省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贴近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解决参训教师实际遇到的问题,应考虑构建以“三维一体”为特色的培训团队。
“三维”是指由三个不同层次的专家教师构成培训专家教师团队,“一体”是指不同层次的教师按照同一个培训理念、同一个主题实施培训。
1、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可聘请从事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相关研究高校专家,组成培训专家教师实施“理论引领”。
2、教科所教研员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专家型教师
理论的引领,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研析大量案例加以消化吸收。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科所教研员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专家型教师为参训教师带来大量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并引领学员结合理论进行反思、研讨。
3、由过去的“国培计划”参训教师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次培训中有部分师资直接来自于过去参加“国培计划”,通过努力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也非常典型,对其他农村教师有着更大的启发和带动作用。
(二)培训团队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
所谓“首席专家负责制”,是指由各学科确定一名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做为“首席专家”,负责学科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评估工作的安排和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可保证各学科培训的专业特色,并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引领作用,使培训教师形成一个紧密的教学团队,提升培训质量。
(三)严格执行授课专家教学质量管理
为保证培训质量,每堂课授课后应对当堂授课的教师立即进行不计名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满意度达不到一定指标的教师,应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调整教学后仍然不能达标的授课专家进行撤换。
六、“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全程监控”的培训管理方式
为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学校应组成由主要校领导及分管校领导牵头的“国培计划”领导工作小组,设立专门的“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培训事务工作,组成由知名教学名师、专家、教授领衔,抽调熟悉培训工作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国培计划专家组”负责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为保证培训的学科专业性和针对性,应由承担各学科培训任务的相关学院,组成由学院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牵头组成的“国培计划”学科培训工作小组,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负责具体的培训实施工作。
由校办、后勤集团、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保卫处等组成后勤及安全保卫工作小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等后勤保障实施工作。
各级工作组按照学校实施“国培计划”工作的统一安排、布署实施、落实培训各项措施,并形成例会制度,定期检查、监督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对问题及时总结并进行整改。
七、加强培训资源管理
(一)开发“国培计划-学员手册”等工作手册
为便于参训教师研修信息、研修产出成果、研修总结等培训档案的管理和搜集,规范参训教师培训档案,应专门设计印发“国培计划-学员手册”。
“国培计划-学员手册”包含“国培计划”有关文件、实施通知、工作方案、学员须知、学员信息表、学员研修成果表、培训总结及心得表等内容。通过学员手册,宣传并扩大“国培计划”的影响力,让每一位参训教师真正能够“走进国培、了解国培”。
(二)为参训教师提供多种优质资源
利用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的数字资源平台和网络精品课教学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继续提升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源平台。巧妙设置主题,在培训中将实践内容与优质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让参训教师在学会利用资源中不断成长。
八、建立专业品质的培训后勤保障及安全工作支持体系
(一)组建高质量的后勤保障团队
按照教育部、教育厅有关培训要求,为了免除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后顾之忧,各培训机构可组建了一支由后勤集团、星级宾馆职业经理及服务团队、熟悉省教师教育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核心的后勤保障团队,从食宿安排上做到令学员满意。
(二)高水准、高规格的后勤保障条件
应专门安排生活班主任随班进行管理,保证参训教师享受到高标准的后勤保障条件。
(三)成效显著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培训机构应专门成立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小组[4],拟定针对各项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保证在出现气候异常、交通异常、食宿安排、疾病防治、安全保障等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做到措施得当,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
[2]郑珠.中小学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反思——提高信息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郑挺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姜雪娟.从突发事件引出的思考[J].求实,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