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基金项目】
: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元代中韩交往与高丽作家汉语诗歌研究"(项目编号:2021YYZX010)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榖、李穑父子是先后考中元朝进士并接受元廷任职的朝鲜半岛士人,他们的仕元为两地文学交流带来契机.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在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有投身大都,向往与留恋并存的一面;又有游离大都,怀归与旁观共在的一面.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复杂微妙的关系,是李榖、李穑父子诗歌创作倾向形成的主要语境.受箕子记忆和朝鲜半岛身份认同的共同影响,李榖、李穑父子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选择进退,并为朝鲜半岛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正> 虽然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科学技术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大大落后于西方。近代科学随着文艺复兴而产生于西欧,然后传到北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期间,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接连出现,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面貌。正是在19世纪中叶,中华帝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大国以武力强行敲开以后,西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像潮水一样地拥入,使中国原有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它们,就被其覆盖了,于
<正> 如果要开会讨论中国与除去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个国家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一篇论文专门谈这个国家的议会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即使有,它也是一个比较偏的题目。然而,倘若是中美关系,专门探讨国会的作用就不仅不偏,而且非常必要.这是因为,第一,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之大,其
<正> 19世纪中后期,太平洋的波涛将两类社会地位不同的中国人由中国送往美国。前者是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被发现以后,以“契约劳工”的身份登上美国国土的华工,后者是自1872年始由清朝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留学生。清廷将选派“聪颖幼童”赴美国学习的宗旨视为“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正> 三洛杉矶人口混杂、种族繁多,因而又被称为美国的第一个“第三世界都市”。目前洛杉矶大都会共有人口1260万,2000年将会达到1640万,2010年更将有1830万人口。按人口算,这是世界12大都会之一。而如果按其面积与财富计,洛杉矶可列入世界头几号。根据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世界的都市》(The World Cities)一书,1950年世界12大城市中有7个在北美洲与欧洲,而到2000年,12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中只有两个在北美洲——纽约与洛杉矶,到那时欧洲的大城市就排
<正> 一、第三次缓和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但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多少和平的迹象,两伊的战火烧得很旺,其他热点地区也在流血,或处于紧张的局势中,美苏军备控制毫无进展。到了1987年美苏《中导条约》签订后,缓和才算真正开始。缓和主要是美苏间的缓和,如果他们的关系紧张,世界就无缓和可言。缓和究竟有过几次,其说不一。大体可以说两次,第一次是60年代初苏联的赫鲁晓夫执政时发生的。即从古巴导弹危机解决到部分核试验条约签订那段时期,但持续时间不长.那时美国的力量占优势。第二次是70年代初,在苏联勃列日涅
<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亚洲这一舞台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西方大国。以中美关系为例,自从美国提出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后,一部中美关系史便是“以在文化、历史、政治深渊两边出现的动乱、扰攘和意外事件为标志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如同万花筒一样多变。应当指出,形象问题并不对两国关系产生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影响两国关系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整个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各自在变幻的国际情势下从本国利益出发而
<正> 美国现有正规高等院校约3300所,其中有培养博士生的大学400所,培养硕士生的大学1000所,四年制学院700所,二年制社区学院1200所。公立和私立学校约各占一半。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学校总数、在校生总人数、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以及他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1976年的统计,美国的20—24岁人口中有55.5%的人正在大学里读书,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如此发达,除了因为它有高度发展的经济之外,还有许多原因。其中一
<正> 1988年2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有一组专题报道,冠以大字标题“太平洋世纪”(The Pacific Century),惹人注目。而其中一篇关于洛杉矶的文章,更使人受到启发。作者现在洛杉矶一所大学当教授,对这里的“中国城”、“小东京”、“小西贡”、“韩国区”已有些熟视无睹,但并没有把这个巨大的城市放到21世纪——太平洋盆地的世纪去想、去看,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