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政今年31岁,本科毕业,艺术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想过做大事,但近一年多来,已经有7家省市级媒体采访过他。
一个普通人,频频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就在一张地图上,这是董政今年初为南京的书店绘制的地图——《2013南京书店地图》。
2001年,董政从盐城考到南京,学油画。毕业后当了美术老师,空闲时间很多,他就往明城墙那儿跑。“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竟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古建筑,真是美妙!”那几年是董政被城墙迷住的时光,从明城墙到秦城墙再到战国城墙,3年后,一张中国城墙的手绘地图出版了。那是董政第一次出版自己的手绘作品,取名为《手绘万里长城全图》,也许口气大了一点,毕竟即使是画家的笔也难以把握住万里长城的各个细枝末节,但对于董政的三年心血来说,这张手绘地图的名字也许正恰当合适。
出于对手绘地图的迷恋,也因为自身的才华,董政放下教鞭拿起了画笔,走出课堂来到了出版社,一心一意画起了各式各样的手绘作品。不过董政最热衷的仍旧是手绘地图,他说那是自己开始的地方,也是自己最热爱、投入精力最多、最有自信的地方。从四年前第一张手绘地图出版后,董政一共完成了十二张手绘地图,题材大多是名城和古镇,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除了明孝陵、玄武湖、紫金山这些景点外,来南京的背包客们又多了一道必须游览的风景。
无论是名城还是古镇,地图上的总是“旧东西”比较多,就拿《手绘南京地图》来说,董政特意在现代的南京地图后加了一张民国南京城,而就在这张地图上,有历史感的景点也占了大半壁的江山。静海寺、甘家大院、汉西门遗址,董政的笔似乎要将南京带回三十年前。
董政说记录正在消逝的事物是他画图的意义所在。“我不是艺术家,我没有原创、没有流派、没有自主的风格,但我想我从事的仍旧是艺术,只不过是分量较轻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有意义,对于我这个艺术事业上的‘操作工’来说,能做的毕竟有限。”看着自己的手绘地图能被游客接受,董政很高兴,不仅是因为这代表着他的事业有了盼头,更意味着这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能够再次被更多人关注、乃至被铭记。
董政的手绘地图卖得不错,这引起了南京先锋书店老总钱小华注意。先锋书店以善于经营文化创意产品著称,董政的手绘地图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也早被摆上了钱小华的货架,二人是合作关系。
“你考虑一下,能不能给南京的书店画张地图?”去年初钱小华找到董政,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起初是台湾的一幅独立书店地图给了钱小华这个想法,实体书店经营困难,需要有效的宣传手段。手绘地图方便人们互相传阅,钱小华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南京的书店做一次“移动广告”,重新吸引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关注。
“如果您觉得可以的话,我立刻动笔!”董政立刻答应了,出乎钱小华的意料之外,因为钱小华也明白,即使是自己,对这张地图能否有一个好市场也没有万分把握。毕竟,实体书店的连连关闭声音并不是幻听。
但对于董政来说,画一张书店的手绘地图更出于他的本意与内心。在南京上大学时,学校四周的书店就是董政常去的“茶座”,一壶水、一张饼、再加上节省下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南京的书店成了董政除课室与宿舍之外跑的最多的地方。
“无论规模大小,书店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从书店能看出这里的人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样的文化兴趣,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南京有这么多实体书店,应该被记录下来。”对于南京的书店,董政用“老夫子”这个词概括它的特征,“和深圳的现代书城不同,南京的书店大都古朴、厚重、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如果用人物形象来比较的话,深圳的书店就是在闲暇时光抽空阅读的都市白领和精英人士,南京就像是传统社会里一心攻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今年4月,历时一年多的《2013南京书店地图》终于出炉,在这一年中,董政跑遍南京的街头巷尾,遍寻各式各样的书店。在这张地图上,陈列了南京大大小小80家书店,有方位、地址、联系电话,甚至有老板的手机号和网络联系方式。除此之外,董政还各在每家书店后面加了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将各书店的特征加以描述,将这些书店的轮廓展现在读图人面前。
其实从十二年前董政考到南京开始,找各式各样藏在城市角落中的小书店就成了董政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找到一家新书店,董政首先要干第一件事就是看里面都有哪些稀罕的书,如果老板们有空闲,董政也经常和他们聊天。时间久了,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书店老板的性格中,总能找到不少与这家书店的“性格”相契合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在对一家专营社科、文艺、历史等专业书籍的书店的介绍里,董政写道:知识书店,老板科班出身、温文尔雅、谈吐不俗,倒和书店的气质相符。
“南京书店手绘地图”初次投放到市场上那天正赶上南京读书节,这张地图的出现让不少爱书人眼前一亮,纷纷购买,两个月下来卖掉了3000份。按说一张手绘地图能卖成这样也就不错了,但董政有些失望,因为买家里大多数是老人,也有中年人,就是不怎么能看见青年人的影子。董政也是青年人,但他爱书,喜欢的书从来不借,一定要去书店买回来“占为己有”,但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呢?他只能说,他们被手机、电脑和各类五花八门的电子阅读工具带走了。
董政曾经听朋友说在纽约的地铁里大家都是读书,但在他乘的地铁里,大家都是盯着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电子阅读能节省不少纸张,但董政说它终究取代不了真正的书本。“读书能让人平复烦躁错乱的心绪,但电子书却不行,甚至还会使人变得更加浮躁。”他说书本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片精神园地,让人能够独立思考。但电子书是快餐,看过一遍之后绝不想看第二遍,只能是读过就算,起不到文化熏陶的作用。
董政也画过南京小吃的手绘地图,半年就卖掉了1万份。还有南京恋爱手绘地图,7月份刚上市,市场反响很不错。董政说这就是大都市,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人们爱吃爱玩、敢爱敢恨,日子过得是“匆匆忙忙、风风火火”。
对于大都市,董政的情感是复杂的。他用自己的努力,换得移民到大城市的权利。家住在南京,工作在北京,两个大都市和一条高铁线串起了他的生活,但董政厌恶大都市的声色犬马,他说那是人们的内心空虚的表现,因为空虚,所以才需要这些东西来填补,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大都市的人抛弃了祖宗的遗产,丢失了传统文化。
“旧的文化价值体系被丢弃,新的还没有被建立,精神世界处于青黄不接的空虚状态,所以才会以物质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董政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愤青,但自己乐于如此。
即使是愤青,也是干艺术的愤青,所以董政对文化艺术的“愤”更出于真情实感,也就更浓烈。对于现在的文化产品,他有不小的牢骚,他讨厌以盈利为终极目的的文化产品,但也想不出别的出路。就拿他自己来说,画手绘地图要考虑不少市场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迎合目标消费人群的口味,否则地图根本卖不出去。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总是走向极端,这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一个芸芸众生之中,“这样的谜局,不是我这样一个单纯的愤青能看得透的。”
虽然挣脱不出这个桎梏,但依旧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董政说自己的目标是通过手绘地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这需要绘图者对手绘对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着实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工作,但董政说自己愿意,他说这样完成的工作才有价值和意义。
《2013南京书店手绘地图》还有一些没标注出来的书店,不少读者给董政打来电话,补充了不少其他书店的信息,董政打算在今年年底的第二版当中全部补全。“我希望再次出版的地图是有文化气息的,文化能够融入其中,让买图的人感受到传统的实体书店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文化作用。”
虽说只是一份地图,但这份地图和别的地图还不太一样,董政更希望将它打造成一本书,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读出南京书店的岁月沧桑。
一个普通人,频频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就在一张地图上,这是董政今年初为南京的书店绘制的地图——《2013南京书店地图》。
2001年,董政从盐城考到南京,学油画。毕业后当了美术老师,空闲时间很多,他就往明城墙那儿跑。“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竟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古建筑,真是美妙!”那几年是董政被城墙迷住的时光,从明城墙到秦城墙再到战国城墙,3年后,一张中国城墙的手绘地图出版了。那是董政第一次出版自己的手绘作品,取名为《手绘万里长城全图》,也许口气大了一点,毕竟即使是画家的笔也难以把握住万里长城的各个细枝末节,但对于董政的三年心血来说,这张手绘地图的名字也许正恰当合适。
出于对手绘地图的迷恋,也因为自身的才华,董政放下教鞭拿起了画笔,走出课堂来到了出版社,一心一意画起了各式各样的手绘作品。不过董政最热衷的仍旧是手绘地图,他说那是自己开始的地方,也是自己最热爱、投入精力最多、最有自信的地方。从四年前第一张手绘地图出版后,董政一共完成了十二张手绘地图,题材大多是名城和古镇,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除了明孝陵、玄武湖、紫金山这些景点外,来南京的背包客们又多了一道必须游览的风景。
无论是名城还是古镇,地图上的总是“旧东西”比较多,就拿《手绘南京地图》来说,董政特意在现代的南京地图后加了一张民国南京城,而就在这张地图上,有历史感的景点也占了大半壁的江山。静海寺、甘家大院、汉西门遗址,董政的笔似乎要将南京带回三十年前。
董政说记录正在消逝的事物是他画图的意义所在。“我不是艺术家,我没有原创、没有流派、没有自主的风格,但我想我从事的仍旧是艺术,只不过是分量较轻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要有意义,对于我这个艺术事业上的‘操作工’来说,能做的毕竟有限。”看着自己的手绘地图能被游客接受,董政很高兴,不仅是因为这代表着他的事业有了盼头,更意味着这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能够再次被更多人关注、乃至被铭记。
董政的手绘地图卖得不错,这引起了南京先锋书店老总钱小华注意。先锋书店以善于经营文化创意产品著称,董政的手绘地图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也早被摆上了钱小华的货架,二人是合作关系。
“你考虑一下,能不能给南京的书店画张地图?”去年初钱小华找到董政,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起初是台湾的一幅独立书店地图给了钱小华这个想法,实体书店经营困难,需要有效的宣传手段。手绘地图方便人们互相传阅,钱小华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南京的书店做一次“移动广告”,重新吸引人们对实体书店的关注。
“如果您觉得可以的话,我立刻动笔!”董政立刻答应了,出乎钱小华的意料之外,因为钱小华也明白,即使是自己,对这张地图能否有一个好市场也没有万分把握。毕竟,实体书店的连连关闭声音并不是幻听。
但对于董政来说,画一张书店的手绘地图更出于他的本意与内心。在南京上大学时,学校四周的书店就是董政常去的“茶座”,一壶水、一张饼、再加上节省下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南京的书店成了董政除课室与宿舍之外跑的最多的地方。
“无论规模大小,书店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从书店能看出这里的人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样的文化兴趣,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南京有这么多实体书店,应该被记录下来。”对于南京的书店,董政用“老夫子”这个词概括它的特征,“和深圳的现代书城不同,南京的书店大都古朴、厚重、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如果用人物形象来比较的话,深圳的书店就是在闲暇时光抽空阅读的都市白领和精英人士,南京就像是传统社会里一心攻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今年4月,历时一年多的《2013南京书店地图》终于出炉,在这一年中,董政跑遍南京的街头巷尾,遍寻各式各样的书店。在这张地图上,陈列了南京大大小小80家书店,有方位、地址、联系电话,甚至有老板的手机号和网络联系方式。除此之外,董政还各在每家书店后面加了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将各书店的特征加以描述,将这些书店的轮廓展现在读图人面前。
其实从十二年前董政考到南京开始,找各式各样藏在城市角落中的小书店就成了董政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找到一家新书店,董政首先要干第一件事就是看里面都有哪些稀罕的书,如果老板们有空闲,董政也经常和他们聊天。时间久了,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书店老板的性格中,总能找到不少与这家书店的“性格”相契合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在对一家专营社科、文艺、历史等专业书籍的书店的介绍里,董政写道:知识书店,老板科班出身、温文尔雅、谈吐不俗,倒和书店的气质相符。
“南京书店手绘地图”初次投放到市场上那天正赶上南京读书节,这张地图的出现让不少爱书人眼前一亮,纷纷购买,两个月下来卖掉了3000份。按说一张手绘地图能卖成这样也就不错了,但董政有些失望,因为买家里大多数是老人,也有中年人,就是不怎么能看见青年人的影子。董政也是青年人,但他爱书,喜欢的书从来不借,一定要去书店买回来“占为己有”,但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呢?他只能说,他们被手机、电脑和各类五花八门的电子阅读工具带走了。
董政曾经听朋友说在纽约的地铁里大家都是读书,但在他乘的地铁里,大家都是盯着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电子阅读能节省不少纸张,但董政说它终究取代不了真正的书本。“读书能让人平复烦躁错乱的心绪,但电子书却不行,甚至还会使人变得更加浮躁。”他说书本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片精神园地,让人能够独立思考。但电子书是快餐,看过一遍之后绝不想看第二遍,只能是读过就算,起不到文化熏陶的作用。
董政也画过南京小吃的手绘地图,半年就卖掉了1万份。还有南京恋爱手绘地图,7月份刚上市,市场反响很不错。董政说这就是大都市,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人们爱吃爱玩、敢爱敢恨,日子过得是“匆匆忙忙、风风火火”。
对于大都市,董政的情感是复杂的。他用自己的努力,换得移民到大城市的权利。家住在南京,工作在北京,两个大都市和一条高铁线串起了他的生活,但董政厌恶大都市的声色犬马,他说那是人们的内心空虚的表现,因为空虚,所以才需要这些东西来填补,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大都市的人抛弃了祖宗的遗产,丢失了传统文化。
“旧的文化价值体系被丢弃,新的还没有被建立,精神世界处于青黄不接的空虚状态,所以才会以物质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董政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愤青,但自己乐于如此。
即使是愤青,也是干艺术的愤青,所以董政对文化艺术的“愤”更出于真情实感,也就更浓烈。对于现在的文化产品,他有不小的牢骚,他讨厌以盈利为终极目的的文化产品,但也想不出别的出路。就拿他自己来说,画手绘地图要考虑不少市场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迎合目标消费人群的口味,否则地图根本卖不出去。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总是走向极端,这样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一个芸芸众生之中,“这样的谜局,不是我这样一个单纯的愤青能看得透的。”
虽然挣脱不出这个桎梏,但依旧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董政说自己的目标是通过手绘地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这需要绘图者对手绘对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着实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工作,但董政说自己愿意,他说这样完成的工作才有价值和意义。
《2013南京书店手绘地图》还有一些没标注出来的书店,不少读者给董政打来电话,补充了不少其他书店的信息,董政打算在今年年底的第二版当中全部补全。“我希望再次出版的地图是有文化气息的,文化能够融入其中,让买图的人感受到传统的实体书店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文化作用。”
虽说只是一份地图,但这份地图和别的地图还不太一样,董政更希望将它打造成一本书,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读出南京书店的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