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新时期的重要目标,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当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之时,有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表面的教学模式,制作一些课件应用多媒体就认为是新课程的教学,从不去考虑学生的习惯以及自身的习惯。我认为在现代的教学中,思考学生的习惯与自身习惯及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些教学过程与教会学生去做题,了解他们的习惯去教学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例谈数学教学中的习惯与应用:
一、习惯在教材中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湘教版中第3章图形的相似的3.2.2黄金分割这一节中.若我们按照书上的安排:首先,用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塞斯提出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后直接引入黄金分割的定义,这对学生来说不符合其习惯思维,只因现在有些学生对外国人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只对现有的生活、周围环境感兴趣。因此,在上本节内容时,创设的情境应从日常生活中去引导。比如向学生提问:我们经常讲到的黄金街道是怎样给定义的?这是学生身边的事,迎合他们的习惯,让他们去讨论,他们将非常感兴趣,他们将想到:对啊,它是怎样来的呢?学生们会去主动思索积极地去讨论。之后,教师画出图形,从图形上去讲解定义,当他们理解定义时再去探究它的黄金分割比,怎样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计算比值,得出结论,再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知识,如1、人的正常体温是37℃,对大多数人来说,体感最舒的温度是22~23℃。你能解释吗?经过把顺序调换,使之符合学生的习惯思维,感到兴趣,然后,再介绍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共体多克塞斯提出个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情境创设的目的有:一是为了教学课做铺垫,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指向。比如在初中阶段,用童话故事来创设情境,与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客观存在的情境,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听了很多童话故事,再加上他们的智力与小学时期不一样了,自然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当然,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因此,情境与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习惯在教材中探究的应用
在新课实施中,一些教师把探究视为医治百病的良药,一堂课下来总免不了要安排几个探究的环节,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有过程无结果的现象,这是很多教师的习惯。在教材中,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时,让学生探究,动手去画、剪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而学生没有注意老师给的条件,所比较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学生的习惯,是学生有朝气的表现,但作为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不是单单按照书本的编排,而是课前认真思考备好学生,准备好教具。
当然,每种教法都是相对的,它们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探究方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讲授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却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教师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能一味照搬。
三、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资源的习惯
在当代教学中,虽然都进入了新课程的教学,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深挖教材,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对周边的自然资源的应用很少,而现在的学生好动,好思考,这是他们特有的习惯,如果在学习知识时,用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学习,效果是很好的。比如:在九年级数学课本中教“锐角三角函数”这节时,大多数教师只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画或多媒体上的图片进行讲授,相反,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实地去测量教学楼的高、校园内某棵树的高或旗竿的高,相信他们掌握的方法与技能不比在室内差。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智慧的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习惯,更应加强自身的良好习惯,使教学双边关系融洽和谐。当然,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一些教师已有丰富、独到的经验,但由于没有认真总结和提升,这些经验很快被淡忘,使课堂教学被原有的不良习惯、不良行为所操纵,因此,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总结提升日常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学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550412贵州省瓮安县中坪中学)
一、习惯在教材中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湘教版中第3章图形的相似的3.2.2黄金分割这一节中.若我们按照书上的安排:首先,用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多克塞斯提出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后直接引入黄金分割的定义,这对学生来说不符合其习惯思维,只因现在有些学生对外国人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只对现有的生活、周围环境感兴趣。因此,在上本节内容时,创设的情境应从日常生活中去引导。比如向学生提问:我们经常讲到的黄金街道是怎样给定义的?这是学生身边的事,迎合他们的习惯,让他们去讨论,他们将非常感兴趣,他们将想到:对啊,它是怎样来的呢?学生们会去主动思索积极地去讨论。之后,教师画出图形,从图形上去讲解定义,当他们理解定义时再去探究它的黄金分割比,怎样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计算比值,得出结论,再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知识,如1、人的正常体温是37℃,对大多数人来说,体感最舒的温度是22~23℃。你能解释吗?经过把顺序调换,使之符合学生的习惯思维,感到兴趣,然后,再介绍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欧共体多克塞斯提出个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情境创设的目的有:一是为了教学课做铺垫,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指向。比如在初中阶段,用童话故事来创设情境,与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客观存在的情境,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听了很多童话故事,再加上他们的智力与小学时期不一样了,自然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当然,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因此,情境与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习惯在教材中探究的应用
在新课实施中,一些教师把探究视为医治百病的良药,一堂课下来总免不了要安排几个探究的环节,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有过程无结果的现象,这是很多教师的习惯。在教材中,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时,让学生探究,动手去画、剪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而学生没有注意老师给的条件,所比较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学生的习惯,是学生有朝气的表现,但作为教师就应充分利用,不是单单按照书本的编排,而是课前认真思考备好学生,准备好教具。
当然,每种教法都是相对的,它们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探究方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讲授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却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教师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能一味照搬。
三、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资源的习惯
在当代教学中,虽然都进入了新课程的教学,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深挖教材,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对周边的自然资源的应用很少,而现在的学生好动,好思考,这是他们特有的习惯,如果在学习知识时,用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学习,效果是很好的。比如:在九年级数学课本中教“锐角三角函数”这节时,大多数教师只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画或多媒体上的图片进行讲授,相反,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实地去测量教学楼的高、校园内某棵树的高或旗竿的高,相信他们掌握的方法与技能不比在室内差。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智慧的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习惯,更应加强自身的良好习惯,使教学双边关系融洽和谐。当然,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一些教师已有丰富、独到的经验,但由于没有认真总结和提升,这些经验很快被淡忘,使课堂教学被原有的不良习惯、不良行为所操纵,因此,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总结提升日常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学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550412贵州省瓮安县中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