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之后说起《清明上河图》,恐怕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国国家馆那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上海世博会那年,每天有数以万计的观众起早摸黑,长时间排队等候在中国馆面前,其中多数是为了一睹这幅“动”画的芳容。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幅“安静”了近千年的国画“活”过来的呢?
沉睡千年,一朝苏醒
《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传世名画。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巍巍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民生百态跃然纸上。该画作笔墨章法精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在它问世后的九百多年里,《清明上河图》易主无数,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谁曾想到,在2010年的上海,艺术与科技的完美交融又赋予了这幅巨作新的生命。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朋友都不会忘记,在一幅巨大的折幕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以动画的形式活了起来。只见图上水流人动,百货纷陈,河上纤夫叫号,船舶摇曳行进,每隔4分钟,画卷的天色便晦明变化出一个日夜循环,而在蜿蜒辗转的巨型画卷下方,有一条仿真度极高的河流潺潺流过。这是视频技术运用的一件代表作,令参观者穿越千年时空,与北宋汴京的百姓面对面,共享太平盛世。
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这部宏大的数字影像比原作放大将近30倍,利用多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并进行无缝拼接,同时保留了原作包括色调及画风在内的所有特征。为了使其有如同画卷被打开般的形态,投影幕采用了不规则折幕的形式,使其更富于变化。在以虹桥和街面为中心的画卷上,酒肆商铺林立,各色人物、牲畜货车和桥下船只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粗看人头攒动,细看却是各司其职,疏密有致,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谓“乱而有章”。因此,要让这幅巨型画卷“动”起来,除了配合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还需整体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
在制作视频画面时,首先要把原画在电子版中的人物、动物以及船只、车辆等全部“抠掉”,变成一幅长卷风景画,然后在画上做很多经纬线,把所有要动的人物和动物都编上号,按照经纬线明确行径的方向,接着,把他们的动态先做成平面移动的草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画稿剧本。之后,再根据各种人物和动物角色的动态进行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和渲染,最终通过数字电影投影机的放映看到动静合一的巨大场景。
要让原来画作上静止的人物和动物动得有章法,还得编出很多情节。在画卷中心的虹桥上,有一个小孩追逐小猪,小猪躲到伞下,小孩便追到伞下,伞摇曳了起来,小孩抓住了小猪,抱着小猪从伞下跑了出来。原画里还有一个家丁模样的人(也有人认为是驿站杂役)躺在门口休息,制作时就运用倒推的方式编出场景:这个家丁也许是累了,从院子里走了出来,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然后慢慢地躺了下去,“定格”成原画上的形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正是许多个这样的小情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繁华生动的场景。
为了达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除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专业音响工程师在现场128米长的范围内选了六个点,伴随每个点上出现的景象,做出人声、驼铃声、流水声等,而人物如小贩、伙计的吆喝声等都由专人配音合成,此起彼伏,应合了声像同步的画面。
人造河流,纱布演绎
在观众漫步欣赏长卷并沉醉其中时,一定还注意到了面前那条高度仿真的人造河流。它的设计应合了“智者乐水”的寓意,不仅可以避免观众过分靠近长卷,又能反映“智慧长河”的特点。这条人造河流采用纱网为介质,通过投影机投射水波影像的形式实现流动的效果。制作时,首先将砂石铺成“河床”,再把纱网制成的纱幕蒙在上面。别小看了这样一层薄薄的纱幕,它体现的可是视频最后呈现的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在试验场地用投影机投影比较,最终才在六种不同密度、颜色和材质的纱网中选择了一种。最后用26台投影仪拼接出的水纹画面投射在纱网上,透过纱网,部分影像呈现在下面的沙石造景上,形成一条生动的“虚拟水系”,与水系之上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相映生辉。为了追求景物真实的质感,“河床”上还做出了“石块”。因此,在设计视频时要结合具体实景的效果,实现水流经过石块,冲击出小浪花的成像细节。
通过了解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制作和演绎,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投影机、数字灯、音响系统等设备的运用,视频效果已愈益丰富而精致——“幕”里乾坤,精彩连连。
(第一作者单位:上海左左空间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第二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
沉睡千年,一朝苏醒
《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传世名画。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巍巍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民生百态跃然纸上。该画作笔墨章法精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在它问世后的九百多年里,《清明上河图》易主无数,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谁曾想到,在2010年的上海,艺术与科技的完美交融又赋予了这幅巨作新的生命。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朋友都不会忘记,在一幅巨大的折幕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以动画的形式活了起来。只见图上水流人动,百货纷陈,河上纤夫叫号,船舶摇曳行进,每隔4分钟,画卷的天色便晦明变化出一个日夜循环,而在蜿蜒辗转的巨型画卷下方,有一条仿真度极高的河流潺潺流过。这是视频技术运用的一件代表作,令参观者穿越千年时空,与北宋汴京的百姓面对面,共享太平盛世。
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这部宏大的数字影像比原作放大将近30倍,利用多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并进行无缝拼接,同时保留了原作包括色调及画风在内的所有特征。为了使其有如同画卷被打开般的形态,投影幕采用了不规则折幕的形式,使其更富于变化。在以虹桥和街面为中心的画卷上,酒肆商铺林立,各色人物、牲畜货车和桥下船只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粗看人头攒动,细看却是各司其职,疏密有致,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谓“乱而有章”。因此,要让这幅巨型画卷“动”起来,除了配合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还需整体设计都能做到精益求精。
在制作视频画面时,首先要把原画在电子版中的人物、动物以及船只、车辆等全部“抠掉”,变成一幅长卷风景画,然后在画上做很多经纬线,把所有要动的人物和动物都编上号,按照经纬线明确行径的方向,接着,把他们的动态先做成平面移动的草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画稿剧本。之后,再根据各种人物和动物角色的动态进行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和渲染,最终通过数字电影投影机的放映看到动静合一的巨大场景。
要让原来画作上静止的人物和动物动得有章法,还得编出很多情节。在画卷中心的虹桥上,有一个小孩追逐小猪,小猪躲到伞下,小孩便追到伞下,伞摇曳了起来,小孩抓住了小猪,抱着小猪从伞下跑了出来。原画里还有一个家丁模样的人(也有人认为是驿站杂役)躺在门口休息,制作时就运用倒推的方式编出场景:这个家丁也许是累了,从院子里走了出来,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然后慢慢地躺了下去,“定格”成原画上的形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正是许多个这样的小情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繁华生动的场景。
为了达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除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专业音响工程师在现场128米长的范围内选了六个点,伴随每个点上出现的景象,做出人声、驼铃声、流水声等,而人物如小贩、伙计的吆喝声等都由专人配音合成,此起彼伏,应合了声像同步的画面。
人造河流,纱布演绎
在观众漫步欣赏长卷并沉醉其中时,一定还注意到了面前那条高度仿真的人造河流。它的设计应合了“智者乐水”的寓意,不仅可以避免观众过分靠近长卷,又能反映“智慧长河”的特点。这条人造河流采用纱网为介质,通过投影机投射水波影像的形式实现流动的效果。制作时,首先将砂石铺成“河床”,再把纱网制成的纱幕蒙在上面。别小看了这样一层薄薄的纱幕,它体现的可是视频最后呈现的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在试验场地用投影机投影比较,最终才在六种不同密度、颜色和材质的纱网中选择了一种。最后用26台投影仪拼接出的水纹画面投射在纱网上,透过纱网,部分影像呈现在下面的沙石造景上,形成一条生动的“虚拟水系”,与水系之上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相映生辉。为了追求景物真实的质感,“河床”上还做出了“石块”。因此,在设计视频时要结合具体实景的效果,实现水流经过石块,冲击出小浪花的成像细节。
通过了解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制作和演绎,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投影机、数字灯、音响系统等设备的运用,视频效果已愈益丰富而精致——“幕”里乾坤,精彩连连。
(第一作者单位:上海左左空间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第二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