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52100福建省宁德市医院
摘要目的:评价MRI诊断盘状半月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关节镜证实为盘状半月板的25例患者进行MRI图像分析,对冠状位半月板测量。结果:均为外侧半月板,矢状扫描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均超过3个层面,形成上下面平直或略凹的条状结构。冠状位半月板的宽度均>15 mm。结论:MRI矢、冠状位可准确诊断盘状半月板。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是半月板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临床中时常遇到。过去主要靠外科查体发现,随着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其发现率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磁共振检查可直接显示盘状半月板的形态及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004~2007年我们检查25例盘状半月板患者,现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12~33岁,平均19岁。均行关节镜检查并证实为盘状半月板。所有患者均以膝关节伸展运动时弹响就诊,12例合并疼痛病史2周~6个月,8例有膝关节外伤史。
检查方法:使用GESignaProfile永磁型开放式MR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E)及梯度回波(GE),矢、冠状位扫描。SE序列T1WI(TR/TE450ms/20ms),T2WI(TR/TE4000ms/117ms),GE序列T2WI(TR/TE300ms/10ms)30°发射,层厚4mm,层距5mm,矩阵为224×224,采集次数4次,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
结果
25例盘状半月板均为外侧半月板,其中伴半月板损伤22例,前角损伤11例,后角损伤8例,前后角损伤6例,均经关节镜证实。半月板表现为增宽、增大、增厚,矢状位可见至少连续3个层面前后角相连,后角显著增厚,形成尖端向前的楔形。冠状面示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大于14~15mm。损伤半月板表现为半月板区内线状或片状高信号影。
讨论
(1)半月板是2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薄板,由纤维软骨和含有大量软骨细胞的胶原纤维组成。内外侧各1块,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或半环形,前角宽而后角窄;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形,宽度除前后顶点外基本相同。盘状半月板又称为盘状软骨,其形态呈宽盘状,发生率在外侧半月板远高于内侧半月板。盘状半月板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派学说。先天性学说的一种观点为:胚胎早期的半月板均为盘状,在发育过程中其中央部分因受股骨髁的压迫,逐渐吸收而成为半月板,如果某种原因使之吸收过程受阻而未吸收或吸收不全,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盘状。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先天畸形。后天性学说认为:盘状半月板是增生肥厚的结果。Smillie根据半月板的先天性学说,将半月板分为3型:原始型、中间型及幼儿型。Watanabe分类法则根据半月板的形态、大小分为3型:完全型、不完全型及Watanabe 韧带型[1]。本组病例关节镜下所见原始型11例,中间型4例,幼儿型10例。其中原始型病例以儿童多见,临床以膝关节伸直受限为首发症状。
(2)正常半月板的MRI表现:正常半月板在各个序列中均呈低信号,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大小、形态相近,而内侧半月板前角体积略小。冠状面,由于切面方向和前、后角方向一致,在前部和体部表现为一尖端指向髁间窝的三角形低信号,其宽度一般≤15mm。盘状半月板MRI表现:半月板增宽、增大、增厚。主要表现为: ①矢状位,以5mm层厚扫描有3层或3层以上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形成上下平直或略凹的条状结构。②矢状面图像见半月板后角显著增厚,形成尖端向前的楔形。③冠状面示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14~15mm,约占整个胫骨平台宽度的20%以上,半月板中央高度>3mm。④外侧缘的高度高于对侧>2mm。⑤半月板内常出现2级或3级高信号。关节镜下以纵向撕裂为主。⑥易发生撕裂和囊变。以上表现可同时或单独出现,其中以冠状面半月板的宽度>15mm最为可靠。最典型的表现是半月板弥漫性增厚呈板状,伴有和关节面相接触或不接触的高信号[1]。
(3)MRI以下几方面明显优于X线及CT,在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①MRI三维断面成像,可从冠、矢、横断方位准确显示盘状半月板部位、范围。②利用典型信号诊断合并盘状半月板撕裂及程度。③同时清晰显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副韧带、关节软骨有无合并损伤及关节内积液情况。
总之,MRI作为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在矢、冠状位对于盘状半月板诊断准确率高,同时可清晰显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的部位、范围及其他合并韧带、关节软骨等方面损伤,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提供重要影像依据,可作为盘状半月板患者的首选检查。随着MRI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经验与资料的积累,MRI已成为膝关节损伤最有效的无创诊断方法。MRI信号表现为Ⅰ、Ⅱ级时,在关节镜检查时可以为正常,所以MRI诊断半月板早期退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MRI的Ⅲ级信号对于半月板撕裂的诊断基本达到关节镜诊断的准确率。而关节镜检查为最终确诊半月板损伤提供了清晰的镜像和依据,MRI也无法替代关节镜的治疗作用。因此两者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是骨科和影像科今后诊断、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发展方向[2]。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4-275.
2李欣,陆军媛,梁晓燕,等.MRI与关节镜诊断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比较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7,2(9):2.
摘要目的:评价MRI诊断盘状半月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关节镜证实为盘状半月板的25例患者进行MRI图像分析,对冠状位半月板测量。结果:均为外侧半月板,矢状扫描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均超过3个层面,形成上下面平直或略凹的条状结构。冠状位半月板的宽度均>15 mm。结论:MRI矢、冠状位可准确诊断盘状半月板。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是半月板的一种异常表现,在临床中时常遇到。过去主要靠外科查体发现,随着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其发现率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磁共振检查可直接显示盘状半月板的形态及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004~2007年我们检查25例盘状半月板患者,现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12~33岁,平均19岁。均行关节镜检查并证实为盘状半月板。所有患者均以膝关节伸展运动时弹响就诊,12例合并疼痛病史2周~6个月,8例有膝关节外伤史。
检查方法:使用GESignaProfile永磁型开放式MR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E)及梯度回波(GE),矢、冠状位扫描。SE序列T1WI(TR/TE450ms/20ms),T2WI(TR/TE4000ms/117ms),GE序列T2WI(TR/TE300ms/10ms)30°发射,层厚4mm,层距5mm,矩阵为224×224,采集次数4次,膝关节专用表面线圈。
结果
25例盘状半月板均为外侧半月板,其中伴半月板损伤22例,前角损伤11例,后角损伤8例,前后角损伤6例,均经关节镜证实。半月板表现为增宽、增大、增厚,矢状位可见至少连续3个层面前后角相连,后角显著增厚,形成尖端向前的楔形。冠状面示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大于14~15mm。损伤半月板表现为半月板区内线状或片状高信号影。
讨论
(1)半月板是2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薄板,由纤维软骨和含有大量软骨细胞的胶原纤维组成。内外侧各1块,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或半环形,前角宽而后角窄;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形,宽度除前后顶点外基本相同。盘状半月板又称为盘状软骨,其形态呈宽盘状,发生率在外侧半月板远高于内侧半月板。盘状半月板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派学说。先天性学说的一种观点为:胚胎早期的半月板均为盘状,在发育过程中其中央部分因受股骨髁的压迫,逐渐吸收而成为半月板,如果某种原因使之吸收过程受阻而未吸收或吸收不全,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盘状。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先天畸形。后天性学说认为:盘状半月板是增生肥厚的结果。Smillie根据半月板的先天性学说,将半月板分为3型:原始型、中间型及幼儿型。Watanabe分类法则根据半月板的形态、大小分为3型:完全型、不完全型及Watanabe 韧带型[1]。本组病例关节镜下所见原始型11例,中间型4例,幼儿型10例。其中原始型病例以儿童多见,临床以膝关节伸直受限为首发症状。
(2)正常半月板的MRI表现:正常半月板在各个序列中均呈低信号,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大小、形态相近,而内侧半月板前角体积略小。冠状面,由于切面方向和前、后角方向一致,在前部和体部表现为一尖端指向髁间窝的三角形低信号,其宽度一般≤15mm。盘状半月板MRI表现:半月板增宽、增大、增厚。主要表现为: ①矢状位,以5mm层厚扫描有3层或3层以上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形成上下平直或略凹的条状结构。②矢状面图像见半月板后角显著增厚,形成尖端向前的楔形。③冠状面示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14~15mm,约占整个胫骨平台宽度的20%以上,半月板中央高度>3mm。④外侧缘的高度高于对侧>2mm。⑤半月板内常出现2级或3级高信号。关节镜下以纵向撕裂为主。⑥易发生撕裂和囊变。以上表现可同时或单独出现,其中以冠状面半月板的宽度>15mm最为可靠。最典型的表现是半月板弥漫性增厚呈板状,伴有和关节面相接触或不接触的高信号[1]。
(3)MRI以下几方面明显优于X线及CT,在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①MRI三维断面成像,可从冠、矢、横断方位准确显示盘状半月板部位、范围。②利用典型信号诊断合并盘状半月板撕裂及程度。③同时清晰显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副韧带、关节软骨有无合并损伤及关节内积液情况。
总之,MRI作为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在矢、冠状位对于盘状半月板诊断准确率高,同时可清晰显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的部位、范围及其他合并韧带、关节软骨等方面损伤,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提供重要影像依据,可作为盘状半月板患者的首选检查。随着MRI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经验与资料的积累,MRI已成为膝关节损伤最有效的无创诊断方法。MRI信号表现为Ⅰ、Ⅱ级时,在关节镜检查时可以为正常,所以MRI诊断半月板早期退变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MRI的Ⅲ级信号对于半月板撕裂的诊断基本达到关节镜诊断的准确率。而关节镜检查为最终确诊半月板损伤提供了清晰的镜像和依据,MRI也无法替代关节镜的治疗作用。因此两者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是骨科和影像科今后诊断、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发展方向[2]。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4-275.
2李欣,陆军媛,梁晓燕,等.MRI与关节镜诊断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比较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