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鼻窦炎16例治疗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115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3月收治慢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3~73岁,平均43岁;病程0.6~20年,平均10.3年。其中有鼻窦炎手术史者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15例,头痛11例,眼球胀痛9例,涕中有血丝6例,浓涕4例。
  治疗方法:对门诊反复抗炎、鼻腔滴药治疗12周,效果不好者,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和轴位CT扫描,再结合鼻腔检查及分泌物涂片镜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真菌感染者,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根据鼻窦CT检查显示的病变范围,局部麻醉鼻内镜下,开放受累鼻窦。术中可见,窦腔内灰白色干酪样物或易碎泥沙样褐色物积聚,鼻窦黏膜水肿或息肉样改变,彻底清除鼻腔及鼻窦内病变组织及分泌物,广泛切除受累的鼻窦黏膜。术后全部组织送病理检查。用凡士林纱条或止血海绵填塞鼻腔,1~2天后分次抽出凡士林纱条。抗感染(头孢曲松)治疗5天,所有患者用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周,无需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12~18个月。
  结 果
  术后16例窦内分泌物涂片,其中13例可见真菌菌丝,阳性率为81.3%。病理学检查16例送验标本显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坏死组织内混有大量霉菌孢子。全部患者术后1月复查:鼻腔通畅、头痛、眼胀痛等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未见黏膜肿胀及异常分泌物或干酪样物。均随访3个月、6个月、1年、1.5年。1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1例因糖尿病史,术后5个月出现鼻塞、头痛,右眼剧烈疼痛。专科检查见鼻腔外侧壁膨隆向内移位,右眼球外凸,闭合不全伴复视,但视力正常。鼻窦CT显示,右侧上颌窦病变复发,眶内受累。抗真菌治疗2周,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遂转上级医院治疗。
  讨 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早期症状不典型,与慢性鼻窦炎相似。目前多不做分泌物培养,而盲目地全身或局部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等,造成误诊、误治的患者相当普遍。从本组回顾分析的16例患者来看:鼻塞最多见(93.8%),其次是头痛(68.8%),眼球胀痛(56.3%),涕中带血(37.5%),脓涕(25%)等。本组在确诊为鼻、鼻窦真菌感染之前,均凭经验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反复局部鼻腔滴药,还联合应用口服抗生素等。这些不规范治疗,导致鼻腔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使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受到抑制。同时长期全身应用抗生素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在鼻、鼻窦真菌感染的发生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醒鼻科医生在接诊长期“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尽早取分泌物涂片或真菌培养。其实,真菌性鼻、鼻窦炎诊断并不难,其一:CT诊断多表现为鼻窦黏膜密度不均增高影,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可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病变呈膨胀性生长,可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1];其二:鼻分泌物反复涂片、镜检。
  随着鼻内镜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诊断和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微创手术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手术的要点是清除病变,通畅引流,改善鼻腔、鼻窦的缺氧状态,减少抗原对机体的刺激,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目前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清除病变和通畅鼻腔,鼻窦引流的最佳选择[3]。本组1例几个月后复发,可能是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和糖尿病史,免疫力低下,体质差是发病因素。另外,术后定期鼻腔冲洗,从而达到较长时间破坏真菌生长环境,抑制生长繁殖,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何超,顾善,彦乔.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8):371-372.
  2 聂军,杜少文,王声菊.鼻腔真菌病致鼻中隔穿孔1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5):232.
  3 王全桂,毕春玲,肖水芳,等.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4):169.
其他文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议。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在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应起到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策略的宣传、做好学校与
【正】 吴川县塑料包装总厂(以下简称包装总厂),经历了三上三下,险遭解体,最后,由小作坊变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开创了我省1.25升PET(聚酯)饮料包装生产的先河。从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