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快,随着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末,由农村转移至城镇的农民已达到3.9亿人,照此速度推算,未来十年内将有1.82亿新增农村人口将转移至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对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和乡村都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不过针对现在的状况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没有受到过很多教育,学历都比较低,又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使得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面前农村在转移劳动力方面失衡,在输出数量上不得及时满足城乡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自由转移。农产品统购制度、农产品统销制度、公社制度以及农民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当下的基本制度,限制影响了农村人口的自有流动,所以各种因素直接导致农村的生产力不能转移,不能离开土地的问题。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在经济制度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为经济的发展减轻了前行阻碍,所以城乡户籍制度分割出来,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过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社会保障等受到影响,另外也受制度影响的惯性这也极大的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还有一点原因是城市对地区性的保护影响,针对城镇下岗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很多地区接连出台了相关优先安排城镇失业金敏再就业的政策,而且更加完善了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这无疑增加了农民工的不平等待遇,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2.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弱。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通过教育,虽然我国实施义务教育已经近三十年,但是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进展很慢,比如农村教育资源跟城市相比存在不平等,农村教育师资落后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有较重的负担,农村父母接受教育上速度很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一等等,这样农村的教育问题相对于经济问题,落后就比较远,在农村劳动力自身技能上还需要不断加强,提升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主要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放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率比较低。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有些慢,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农村地区在第一产业中的比例还很高,所占比例很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就相对落后,而需要更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比例很小;从产业就业人口来分析,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农村劳动力数量中基数最大,所占比重最大,也使得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就更少了。与此同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偏低,农业生产率不高,尤其是在机械化使用中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地区跟欠发达地区相比更明显,在发展农业上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4.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减缓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与城市原住人口发生竞争关系,原有的城市基础服务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带来的压力,使得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采取各种方式给予政府压力,不同意让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享受跟他们一样的待遇,这样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应有的基础服务待遇,并在城市里遭到孤立。与此同时,在薪资待遇上,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差距也比较大,以至于做同样的工作,在一样的劳动强度下,收获却不同,还有其他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等。
  5.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受限制。我国农村通信手段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在获取就业信息上存在滞后性,很对第一时间发布出来的信息没能及时了解到,现在很多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是通过亲缘、朋友关系介绍,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地盲目寻找。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思想比较保守,这又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6.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改革还不是很完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改革措施还不是很完善,乡镇企业由于经济形势的转变和自身有机构成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使城市人口失业率提高,城市就业压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无法消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
  1.调整相关政策以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对城镇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使城乡分割的制度从法律以及制度的层面上进行打破,在政策上确保城乡人口都享有同等的政策保障,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服务,能够在生病时,尤其是大病时能和城镇居民在就医、养老方面得到同等待遇,消除转移农村人口心中的忧虑,并在政策宣传上做到位,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愿意转移到城镇,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对农村劳动力积极进行职业培训。加大加强农村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其中也不需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上进行大力支持和持续投入,比如对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更换,差的教学环境进行改造或重建,加强宣传并着力推行新的农村“两减一免”的政策。在教育经费上,结合中央、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逐级增加,缓解因一方资金支持不足而放缓投入,把农村教学条件和环境进行改善,缩短与城镇地区的差距;对愿意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师给予奖励和补助,在支教上给予优惠政策。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我国从1996年开始对义务教育的补贴已经向农村倾斜,切实保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那么这些倾斜性政策到底对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到底有没有实在的效果呢?   通过表1.2可以看出,我国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中更多的人拥有了初中学历,也就是文盲率在农村中大幅下降,可见我国义务教育对农村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教育层次的升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大专及以上,人口相差悬殊。这也要求我们政府在今后的教育补贴中,不仅要注重量的投入,更要注重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支持中。
  另外,以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基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职前的培训工作。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为前提,以政府为主建立多种渠道的资金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中央一级地方应对农村劳动力的就职前培训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将此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中,以此为专项进行开展,而且应农村劳动力的特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满足市场劳动力需要为基础。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及优惠鼓励制度等,召集社会各阶层资金,政府承担一部分补助费用,以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为前提,充分支持就职前培训工作,激发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
  3.大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我国应继续加强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对水利、气象和立业方面的投资,增强农村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真正让科技对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做出贡献。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吸收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做准备。 由表1.3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这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条件,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城镇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可以解决的方案。由此同时,真正地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4.加强道德建设,为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及其家庭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强道德建设,消除城市原住居民心里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歧视,加大对平等的宣传力度。政府加大投入,为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服务等。完善监督机制,确保专项资金到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政府应该尽量让市场这双无形的双手对资源进行配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不断调整税收政策以达到税收制度的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创造公正平等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对农村消费市场进行开拓、提高农村消费水平,鼓励农村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提高农村自身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6.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使得农民不仅可以真正进入城市中生活,也可以真正实现劳动资源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目标将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变革和发展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如像中、发达国家的水平看齐,我国还需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近3亿以上,依然是严峻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保证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晓玥(1981-10),女,汉,籍贯辽宁,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主要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化及语言学。  摘 要:郊区一词早已深深融入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当中,然而学术界却一直未对其有正式明确的定义。从Terry and June到Desperate Housewives,郊区成为了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upa Huq不断探寻郊区在小说、电影、流行音乐和电视中是如何被刻画的,并且描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悄然已成为各院校日常教学核心工具之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多媒体和计算机,可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拓展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投资用于多媒体建设与改革的规模不断扩大,多媒体设备配置的数量与日俱增,为广大在校生及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平台。 “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我们彻底摒弃。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
期刊
作者简介:夏涛(1991.7-)男,汉族,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物流企业管理。  一、背景  消费水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因此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几年,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国家采取了一些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家电下乡”政策等,这些都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黄焕辉(1971-),男,广东人,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市政债券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自09年正式发行以来将面临第一个还债高峰期。文章为了研究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违约风险大小,通过分析市政债券的风险因素,建立KMV模型,计算债券发行时的违约距离,估计市政债券发行的合理规模。并以广东省东源县为例实证分析市政债券发行中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市政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在解析当前高校三本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面对以往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这个基本策略跃然纸上,即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民主和集中、过程与目标、全面和重点、规范与灵活、定量与定性、长期和短期、内部与外部等八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管理;三本;现状;对策  高校三本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指的是以大幅度提升素质质量为重中之重的教管理念和方式。如何使教管素
期刊
摘 要:三本医学院校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影响深远,因此搞好教材建设与供应,深化教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秩序稳定,是实现三本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笔者以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为例提出三本医学院校教材改革建议, 为满足教学需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转变教材改革观念势在必行,加强教材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教材选用体系,完善教材订购、发放与保存均使教材整改革命彻底深入。  关键词:
期刊
作者简介:加尔斯·沙比(1990.07-),男,哈萨克族,新疆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阿勒杂村,法学硕士,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民族关系研究。  摘 要:历史上哈萨克族是个游牧民族,创造了其具有特色的游牧文化。游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历史时期对哈萨克族的生存、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现在对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显示出了其不适应的一面。哈萨
期刊
摘 要:测绘是一门精湛的技术,目前已经融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当中,特别是在土地规划及管理当中,其应用显得尤为广泛。本课题笔者在介绍几种测绘新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與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需要以此为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完善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土地规划;管理  引言  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资源形势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虑,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环境,受到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企业创新管理及其重要性,分析了企业创新绩效,解析了创新绩效受企业软环境与硬性投入的影响,并结合笔者多年企业管理经验,深入探究了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绩效  前言: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管理方式和绩效的创新。  一、企业创新管理
期刊
摘 要:影响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许多院校着重强调了经济因素的制约,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结果与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本文立足于贵州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剖析了影响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非经济因素,并就如何改善这些因素提出了建议,用于指导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  关键词:创新能力;非经济因素;实践教学  1.引言  财经类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