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日,我在学校设立的“线上树洞”收到这样一封信,来信者称自己是一名在校大二女生,三年前父亲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自己悲伤欲绝。如今,自己还是会时不时想起他,常常泪流满面,她不想长期处于丧亲的悲痛中,想知道该如何用积极的方式来怀念父亲。
看到来信,我不由得想到2021年春节档最火爆的电影——《你好,李焕英》。
导演贾玲以此电影作品纪念意外去世离开自己20年的母亲。凭着自己的幽默才华和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情,电影获得大众的超高口碑和国内票房前三的佳绩。贾玲也因此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但谈到电影的火爆,贾玲却未出现预见的喜悦。因为对她来讲,电影本身是她缅怀母亲的纪念片,而不是追求创造票房神话的商业化作品。
贾玲曾说:“母亲去世后,即便我上了春晚,有那么多人喜欢我,我再怎么怎么样,我始终都很难开心起来。”母亲的离开,是她一生的痛与创伤!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课题。或许很多人也曾有类似的丧亲经历,他们可能是为自己遮风挡雨的父母,可能是从小宠爱自己的祖辈们,抑或是一起长大的朋友。
面对客观现实和满腔悲伤,我们可以学着这样怀念自己在天堂的“李焕英”。
第一
尊重真实感受
精神医生恩格认为,人因失去所爱形成的心理创伤,其严重程度相当于一个烧伤的人在生理上所承受的创痛。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在《心灵的七种兵器》中这样描述眼泪的意義: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过去的必经之路。当我们陷入真切且纯粹的悲伤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会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无论逝者离开的原因是什么,亲历者都会经历悲痛、伤心、遗憾、自责、麻木僵化的过程,这是丧亲必然会出现的情绪感受,也是与逝者生前深厚情感的体现。因此,请允许并尊重这些情绪的出现,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抑制内心感受。
第二
思考生命意义
丧亲是一次生命的丧失。它会激活人类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而应对哀伤也体现了你生命、生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发展这种能力。
怀念、哀悼逝者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次机会。或许他是自然衰老离开,或许是因为意外突然去世;或许是年纪未老却疾病染身而终;或许是为情绪所困,主动选择离开。亲历者都可以以此深入思考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健康的重要性、意外的无常性等,形成趋于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
行动寄托哀思
逝者已去,心痛依然。因此,你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或者仪式寄托哀思。
《你好,李焕英》就是贾玲纾解“没能好好告别”的伤痛、表达对亡母怀念的影视作品。电影里,她想办法让母亲成为厂里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努力帮母亲参加排球比赛,帮母亲追求看上去能让她幸福的爱人,买新大衣、添双开门冰箱、坐上小轿车、带母亲去北京看天安门……曾经19岁的贾玲想要为母亲做的事情,在这一部作品中都一一实现。细心打磨作品,刻画“李焕英”人物形象的过程,是贾玲最好的寄托哀思的过程。
与贾玲有着类似情况的歌手毛不易,他目睹母亲病重离开,带着内心的愧疚和遗憾创作了歌曲《一荤一素》。
虽然很多人不能像贾玲这样制作一部电影,像毛不易那样创作一首歌曲,但一些小而简单的仪式同样可以表达内心感受。
比如,为在天堂的“李焕英”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想法和情感或未完成的事宜,告诉对方你现在的生活;画一幅画或创作一个艺术品;在特殊的日子里点燃蜡烛;清明节去扫墓;选择一个特有的场景或时间回忆共同经历的那些美好时光。
第四
积极面向未来
贾玲拼尽全力想要弥补母亲这一生的遗憾,甚至要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可是母亲却说:“你们怎么都不相信,其实我一直过得很幸福呢?”“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这是母亲想要对贾玲说的,也是她在不断打磨作品、释放悲伤的过程中选择原谅自己、宽容自己的体现。贾玲用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妈妈的告别,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贾玲在这20年里一直在积极地生活和工作,给千家万户的观众送去欢乐,她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离世停滞不前,不再进步。
武志红说:“悲惨的人生真相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悲惨的事实对你的消极影响就会越大——你的心会越来越缺乏营养,不敢触碰的人生真相会越来越多,而心理疾病也会由此产生。”
因此,对逝者最好的告慰是积极面向未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并不意味着忘却或背叛,相反,带着思念好好生活同样是逝者对你的最大期待。如此与悲伤告别,才能迎来重生。
借用灵希在《夏天夏星星辰》中的一句话做结尾:“每一个离开的人都会变成一颗美丽的星星,他们会在夜空中看着自己最爱的人,然后,用自己的光芒告诉他,无论在哪里,我都希望你幸福!”
相信你的“李焕英”在天堂始终都会守护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