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铜酸比例是影响铜电解正常生产的关键指标,铜酸比例失衡容易加剧浓差极化,提升杂质离子浓度,从而影响阴极铜质量.本文通过现场跟踪考察铜电解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铜离
【机 构】
:
西北矿冶研究院,甘肃 白银 730900;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白银 7309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酸比例是影响铜电解正常生产的关键指标,铜酸比例失衡容易加剧浓差极化,提升杂质离子浓度,从而影响阴极铜质量.本文通过现场跟踪考察铜电解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铜离子浓度,硫酸浓度与As5+、Sb3+、Bi3+、Ni2+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阴极铜质量,分析铜酸比例对阴极铜质量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结论:铜酸比例失衡会加剧杂质离子富集,促使阴极铜表面结粒,恰当的铜酸比例可改善阴极铜的表观质量;净液量不足会加剧电解液中各种盐类的水解,导致铜酸比例失衡,提高电解液净液量有利于维持正常的铜酸比例;采取强化电解液对流的方式可以提高电解液的传质特性和离子浓度的均匀性,防止电解液铜酸比例失衡;电解液杂质离子较大时,铜酸比例应维持在0.25~0.3范围内.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锌基合金中的镁含量为1% ~5%,此范围镁含量的测定还没有相关标准方法,有些厂家采用ICP方法进行测试,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这种方法不是国家标准方法,另一方面ICP仪器价
目的:本拉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以白细胞介素5受体α亚基为靶点,使血嗜酸性粒细胞耗竭.本研究系统评价本拉珠单抗辅助治疗重症嗜酸粒细胞型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
针对水解除铁工序存在的后液Fe2+浓度波动大、锌损失率高、双氧水及碳酸钙单耗高等问题,某锌冶炼厂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及现场地域条件,采用连续加间断的组合式两步针铁矿除铁工
采用火法冶金技术处理含砷复杂金铜精矿主要有富氧底吹熔炼和富氧侧吹熔炼等技术.这两项技术氧势高,使得杂质更利于氧化脱除,但富氧底吹技术存在漏风量大、烟气中三氧化硫含
对某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和稻谷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分析研究了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布范围以及典型稻谷样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土壤重金属污染集中分布在选矿厂周边,主要污染元素为Cd和Cu,污染程度以轻度污染为主,Cd元素富集程度相对较高;该矿区尾矿库北侧河流上下游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大致相当,尾矿堆放对北侧河流周边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十分轻微;该矿区周边稻谷样品中Cd元素含量均不超标,矿山采选活动并未对矿区周边稻谷食品安全造成显著影响。
为了解决回风井井口段冬季的成雾问题,保障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以及施工运输行车安全,依托云南某铅锌矿通风优化工程,通过对起雾段空气静压、空气温度以及空气相对湿度进行现场测试,依据测算结果分析了井口段雾气形成的影响因素,运用工程热力学原理计算出温度、湿度、风量等因素对雾气形成的作用量,提出了惯性分离式除雾器与活性炭联合作业的除雾方案。介绍了除雾方案结构设计,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离散相模型得出治理方案随机产生的雾气颗粒为1167620粒并充满整个巷道空间,巷道劈面及除雾器共同捕集的雾气颗粒为1149650粒,除雾
传统的氰化钾湿法浸金存在毒性大、污染难控制等安全隐患,开发无氰化浸金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溴化盐溶液介质对金的浸出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如何从其中回收金离子,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采用石榴皮来做吸附剂材料,考察了从配制的模拟溴化盐介质溶液中吸附金离子的规律,系统研究了pH、时间、温度、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金离子效率的影响规律,可为溴化盐介质溶液中回收金工艺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的介绍了粘结剂喷射增材制造(BJAM)技术打印金属零件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打印材料和应用领域,重点分析了影响金属BJAM零件质量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金属BJAM技术的研究重点。方法归纳了金属BJAM技术的重要发展节点及现阶段技术的成熟度;总结了原材料、打印及烧结工艺参数对BJAM打印金属零件质量的影响规律;按材料种类讨论了BJAM打印金属零件的致密度、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结论通过分析金属BJAM技术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制造金属零件,但仍存在烧结致密度低和收缩严重等问题,指出了改善铺粉质量、开发新型粘结剂
目的:为了便于临床检测,建立一种G17新型免标自指示剂,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抗胃泌素单链抗体融合蛋白(ScFv-AP).方法: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ET32a-scFv-AP,选择合适的感受态细胞Ro
随着人工智能在神经科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脑-机接口(BCI)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智能交互领域学者的关注。目的为了提高脑-机接口系统效率,运用交互设计思维呈现符合被试心理预期的界面形式,减少被试视觉疲劳,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实验数据。方法对目前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视觉稳态诱发电位(SSVEP)和运动想象(MI)等EEG-BCI实验范式的交互界面设计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和归纳。结论通过综述为脑-机接口实验范式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改善目前EEG-BCI在交互控制领域的应用局限性,提高BCI系统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