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核心理念,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制订有明确的服务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平台建设、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等关键要素进行体系构建与探讨,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 D/2016/01/05),南京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YB18,项目名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研究)研究成果。
一、前言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目的是检验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生能力是否达到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实质等效的认证要求,它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准入证。工程教育认证能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工程教育认证在国内一经推行,就受到了国内工程院校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工程教育认证的行列。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育产出,即学生学到什么,是否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毕业5年后在社会和行业能取得的成就目标。这和以往关注教学输入(教师教什么),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有所不同。在观念转变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做相应改变。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本专业传统办学基础,依据行业从业岗位分布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下,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有关的规划设计、发电厂和电网建设、信息处理、设备调试与制造、保护与监控、维护与检修等领域工作,并侧重于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输配电运行与工程设计方向,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12项毕业要求来设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在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下,采取倒退法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社会需求调研-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论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重新整合优化,由五大模块构成,见图1。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体现了以下思路。
第一,夯实培养基础,强化核心课程。夯实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确保学生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兼具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充足的潜力和后劲。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搭建统一的平台,适用于不同专业方向的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核心课程的确立,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增强专业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载体。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删除内容重复课程,减少必修课门数,按工程教育认证“以生为本”的思想,增加选修课比例,赋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主权。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个性发展,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4个学分跨专业选修课程,才能通过毕业审核。减去课程中陈旧内容,增加行业内前沿信息和新技术,引入行业和企业资源,启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打通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共建特色课程。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道桥梁,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更新实践内容,由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项目训练、毕业设计几大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内,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构建各自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专业平台建设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学校从专业定位、毕业生需求和社会产业需求三个角度来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为: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创建专业特色课程。
《麦克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表明,核心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是否能有效对应今后工作或学习中的所用,核心课程的培养决定了这种对应关系在实际中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学校十分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集中资源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电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建成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遴选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高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培养国际化人才,开设双语课程教学,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方向开设全英文專业课。与教育部爱课程平台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在线课程建设,在公选课引入MOOC资源,有效拓展课程资源平台。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抓起,严格执行导师制培养计划,跟随导师学习,观摩名师教学,进校第一年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修。青年教师所在的教学单位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把新入职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等教学活动,提供教师学习讨论的平台,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组织微课教学比赛、教案比赛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学校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学校投入、中央与地方财政、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首先对专业基础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通过校企共建方式,新建了大量的装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例如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瑞继保公司、施耐德公司等行业内企业共建实验室。这些装备水平一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水平,为实践教学、教师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还与江苏省电力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等建设有多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设立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企业轮岗实习等与生产第一线关系紧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实地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与校友的联系,通过校友推荐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四、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能加强过程管理,有效保障教学环节的实施。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被用于教学持续改进。我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了教学管理质量系统、实践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化。通过系统实现同行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现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出台了《南京工程学院院(系、部、中心)教学督导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年度综合考核与评价办法》等管理文件,做到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机制,每学期两次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将学生评教和教师考核及评优结合,排名靠后30%的教师没有评优资格。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与麦克思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实施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获得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报告,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建立校督导、院督导、学生信息员三级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将质量监控机制覆盖到教学各个环节。
五、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已申请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该专业依据工程教育認证的要求,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进和探索。本文对相关工作做了梳理,希望给正在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评估的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志平,胡罡,曹介南,等.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36-41.
[2]孙慧,夏建国.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07):33-35.
[3]武建卫,李银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2):72-74.
[4]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 D/2016/01/05),南京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YB18,项目名称: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研究)研究成果。
一、前言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目的是检验认证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以及毕业生能力是否达到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实质等效的认证要求,它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准入证。工程教育认证能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工程教育认证在国内一经推行,就受到了国内工程院校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工程教育认证的行列。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育产出,即学生学到什么,是否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毕业5年后在社会和行业能取得的成就目标。这和以往关注教学输入(教师教什么),以教师教学为中心有所不同。在观念转变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做相应改变。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本专业传统办学基础,依据行业从业岗位分布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下,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有关的规划设计、发电厂和电网建设、信息处理、设备调试与制造、保护与监控、维护与检修等领域工作,并侧重于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输配电运行与工程设计方向,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12项毕业要求来设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在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下,采取倒退法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社会需求调研-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论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重新整合优化,由五大模块构成,见图1。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体现了以下思路。
第一,夯实培养基础,强化核心课程。夯实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确保学生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兼具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充足的潜力和后劲。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搭建统一的平台,适用于不同专业方向的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核心课程的确立,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增强专业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载体。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删除内容重复课程,减少必修课门数,按工程教育认证“以生为本”的思想,增加选修课比例,赋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主权。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个性发展,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4个学分跨专业选修课程,才能通过毕业审核。减去课程中陈旧内容,增加行业内前沿信息和新技术,引入行业和企业资源,启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打通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共建特色课程。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道桥梁,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更新实践内容,由独立设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项目训练、毕业设计几大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内,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构建各自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专业平台建设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学校从专业定位、毕业生需求和社会产业需求三个角度来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使之更符合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为: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创建专业特色课程。
《麦克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表明,核心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是否能有效对应今后工作或学习中的所用,核心课程的培养决定了这种对应关系在实际中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学校十分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集中资源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电路》《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建成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组建课程教学团队,遴选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高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培养国际化人才,开设双语课程教学,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方向开设全英文專业课。与教育部爱课程平台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在线课程建设,在公选课引入MOOC资源,有效拓展课程资源平台。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抓起,严格执行导师制培养计划,跟随导师学习,观摩名师教学,进校第一年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修。青年教师所在的教学单位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把新入职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等教学活动,提供教师学习讨论的平台,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组织微课教学比赛、教案比赛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学校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学校投入、中央与地方财政、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首先对专业基础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通过校企共建方式,新建了大量的装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例如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瑞继保公司、施耐德公司等行业内企业共建实验室。这些装备水平一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技术水平,为实践教学、教师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还与江苏省电力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等建设有多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设立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企业轮岗实习等与生产第一线关系紧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实地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与校友的联系,通过校友推荐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四、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能加强过程管理,有效保障教学环节的实施。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被用于教学持续改进。我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建立了教学管理质量系统、实践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化。通过系统实现同行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现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出台了《南京工程学院院(系、部、中心)教学督导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年度综合考核与评价办法》等管理文件,做到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机制,每学期两次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将学生评教和教师考核及评优结合,排名靠后30%的教师没有评优资格。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与麦克思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实施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获得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报告,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建立校督导、院督导、学生信息员三级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将质量监控机制覆盖到教学各个环节。
五、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已申请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该专业依据工程教育認证的要求,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进和探索。本文对相关工作做了梳理,希望给正在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评估的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志平,胡罡,曹介南,等.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36-41.
[2]孙慧,夏建国.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07):33-35.
[3]武建卫,李银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2):72-74.
[4]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