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家出身
无论走到哪里,左小祖咒都像是一个当地人。“你可能觉得我很有钱,也可能觉得我像卖瓜的。”他大笑,“我套路比较庞杂。”
1993年,他还叫吴红巾,从上海来到北京。他会弹吉他,当过五年卫生兵,帮人做过阑尾切除手术,也曾拿着刀子去追债。作为一个打口碟贩子,他最大的理想是成为钱大成,传说中的“中国打口带教父”。他从未料到,多年后,听遍东西方摇滚音乐的钱大成不但信了佛,而且只喜欢听左小祖咒一个人的歌。
吴红巾像盲流,脑子里盘算着怎么把碟卖给那群文艺青年:张洹、窦唯、汪峰、郝舫……那两年,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把名字改成左小祖咒;二是撺掇众人把所住的大山庄改成“北京东村”,与纽约东村遥相呼应,与圆明园画家村分庭抗礼;三是和张洹、马六明、孔布等人做了一个行为艺术,脱光衣服在一座无名的山丘上叠了一堆罗汉。这个《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北京东村带来国际声誉。
那时,左小祖咒已是村里最酷最狠的角色之一,年纪小,脾气大,长发披肩,喜欢穿黑皮夹克、黑牛仔裤、黑大头靴,手指上戴着骷髅戒指,鼻梁上架着墨镜——他半夜也戴着,以至于很多人从未见过他的眼睛长什么样。
他还组建了NO乐队,天天在院子的厢房里练习叫喊。他说:“怎么喊才能让别人听着感觉惨不忍睹,自己又不太费劲,才是我要练的秘籍。”
东村解体后,左小祖咒搬到宋庄的小堡村。他养了九条狗,开始不大乐意跟艺术家们一起玩了。
游击战士
1994年,左小祖咒对香港《明报》记者说:“中国真正的摇滚乐是从我开始的。”那时,“魔岩三杰”已经成为象征中国摇滚巅峰的符号,左小祖咒却连一张唱片都没出。他的潜台词是:“中国摇滚乐是从我开始才有了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也许体现在他著名的口音和跑调,体现在他早期专辑中绝对不让人听着舒服的“难听”,体现在他后期把小提琴和钢琴掺杂进摇滚,弄得比民歌还好听。
这些都是1999年之后的事儿了。左小祖咒发行《走失的主人》和《庙会之旅》,把“手术刀”对准社会,表达他的怀疑、愤怒和对权力的反抗。
2001年,左小祖咒已经很穷。他离开北京,隐匿在青岛,每天悠闲地逛花市。海风拂面,他看得见远处的教堂和身边人们安详的脸。
那几年,一些艺术家忽然不吃肉了,有的遁入空门,神神道道地不做艺术。摇滚圈很多人玩起民谣,迷失的人群去了西藏,挂着佛珠回来,变成另一个人……当时的唱片产业,就像拉双眼皮手术失败,惨不忍睹。
左小祖咒写下歌曲《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乐评人李皖说:“他就用这么一种方式,把难听的歌唱得无与伦比地好听,唱得像一罐五味杂陈的老酱坛子,充满了一个艺术盲流、一个活跃在文化边境的游击战士难以解释的复杂心情。”
这个赌徒为这个复杂的时代作了一次诡谲而贴切的注脚——发行同名专辑,定价150元,这在当时是天价。他居然成功了。媒体日后的解读是,那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虚火攻心,左小祖咒的专辑正好击中有钱人——别人买不起的,我买。乐评人张晓舟说:“这些年文化与政治、商业之间的空隙、空间越来越大,导致左小祖咒这种妖怪能把主流搞乱。”
左小祖咒就是从那时开始发达的。他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艘船上的舵手,船出了问题,眼看就要翻了。船上的人开始跳水,我身边连个水手都没有,船上连一点油都没有。我对准油箱撒了一泡尿,船就开动了。船摆脱危险,还捞了很多鱼。我也说不清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运气被硬生生地给扳回来了。第二年,我竟然买了所大房子,结了婚,在郡王府搞了个很恶俗的婚礼。朋友差点没找到新郎官。我理了个分头,形象全变了。之前,大家都觉得我是个瞎搞的,本来是写诗的,却跑过来做音乐。”
他后来写道:“实际上,我是个大夫。”
无所束缚
在外人看来,左小祖咒已不再是个纯粹的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不可以有钱的。他成了老板,一个忧伤的老板。
接下来的专辑,《美国》是150元,《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忽然飙升到500元。到了《大事》,价格又回落到150元。人们正猜测下一张专辑会是多少钱时,左小祖咒把价格定为免费。
他说,无论是卖150元还是500元,其实都是在“耍性子,是撒娇。他们讨厌我,那我就炒作嘛。你可以恨我,但你要抓住机会”。
这样的行为和话语,远非“对时代的自嘲”那么简单。左小祖咒用造房子来比喻做唱片,“要实用而不漏雨,价格便宜,在很好的地段买到。如果地段上没有卖的,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他家”。他有自己的网店,大部分唱片都是直销的。他把每一位顾客的资料存档,一旦接到投诉,会立刻召回问题唱片。总之,提供最好的服务。
用好人、坏人、聪明人、狂妄者等词汇来描述左小祖咒已经显得贫乏,他的行事是如此出人意表,既有街头学来的智慧,也有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更要命的是,他还有一副难听而又好听的嗓子,就像韩寒在博客里为他“推销”的:“不是因为这个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天安门露出底裤,不是因为这个人对现实的嘲笑调戏,不是因为这个人一张唱片卖500元,而是在我能接受的那部分里,他很结实地感动了我。”
左小祖咒感谢韩寒,毕竟,后者的博客据说有四亿多的点击量;他更感谢自己,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始终游刃有余。他说:“很少有艺术家会直面金钱和权力的问题,我是一个直视两者的人。”
理想,或者是歌迷“粉丝”理解的“理想”,早已不能束缚左小祖咒的手脚。他嘲笑拥戴者们的不清醒:“很多年轻人喜欢我,或者是因为我的歌词深深地不打动他们,或者深深地迷惑了他们,或者深深地忽悠了他们。他们实在搞不清楚我写了些什么。”
现在,左小祖咒待在他那个大院子里,有阿姨帮他做饭,时而在湖边发呆、钓鱼,接受记者的采访,愿意诚实地讲一个出生于船工和农民家庭的年轻人,是如何“靠诚实赢得尊敬,赢得油盐酱醋和房子”的。
(摘自《看天下》2010年第27期图/库里尼奇)
无论走到哪里,左小祖咒都像是一个当地人。“你可能觉得我很有钱,也可能觉得我像卖瓜的。”他大笑,“我套路比较庞杂。”
1993年,他还叫吴红巾,从上海来到北京。他会弹吉他,当过五年卫生兵,帮人做过阑尾切除手术,也曾拿着刀子去追债。作为一个打口碟贩子,他最大的理想是成为钱大成,传说中的“中国打口带教父”。他从未料到,多年后,听遍东西方摇滚音乐的钱大成不但信了佛,而且只喜欢听左小祖咒一个人的歌。
吴红巾像盲流,脑子里盘算着怎么把碟卖给那群文艺青年:张洹、窦唯、汪峰、郝舫……那两年,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一是把名字改成左小祖咒;二是撺掇众人把所住的大山庄改成“北京东村”,与纽约东村遥相呼应,与圆明园画家村分庭抗礼;三是和张洹、马六明、孔布等人做了一个行为艺术,脱光衣服在一座无名的山丘上叠了一堆罗汉。这个《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北京东村带来国际声誉。
那时,左小祖咒已是村里最酷最狠的角色之一,年纪小,脾气大,长发披肩,喜欢穿黑皮夹克、黑牛仔裤、黑大头靴,手指上戴着骷髅戒指,鼻梁上架着墨镜——他半夜也戴着,以至于很多人从未见过他的眼睛长什么样。
他还组建了NO乐队,天天在院子的厢房里练习叫喊。他说:“怎么喊才能让别人听着感觉惨不忍睹,自己又不太费劲,才是我要练的秘籍。”
东村解体后,左小祖咒搬到宋庄的小堡村。他养了九条狗,开始不大乐意跟艺术家们一起玩了。
游击战士
1994年,左小祖咒对香港《明报》记者说:“中国真正的摇滚乐是从我开始的。”那时,“魔岩三杰”已经成为象征中国摇滚巅峰的符号,左小祖咒却连一张唱片都没出。他的潜台词是:“中国摇滚乐是从我开始才有了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也许体现在他著名的口音和跑调,体现在他早期专辑中绝对不让人听着舒服的“难听”,体现在他后期把小提琴和钢琴掺杂进摇滚,弄得比民歌还好听。
这些都是1999年之后的事儿了。左小祖咒发行《走失的主人》和《庙会之旅》,把“手术刀”对准社会,表达他的怀疑、愤怒和对权力的反抗。
2001年,左小祖咒已经很穷。他离开北京,隐匿在青岛,每天悠闲地逛花市。海风拂面,他看得见远处的教堂和身边人们安详的脸。
那几年,一些艺术家忽然不吃肉了,有的遁入空门,神神道道地不做艺术。摇滚圈很多人玩起民谣,迷失的人群去了西藏,挂着佛珠回来,变成另一个人……当时的唱片产业,就像拉双眼皮手术失败,惨不忍睹。
左小祖咒写下歌曲《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乐评人李皖说:“他就用这么一种方式,把难听的歌唱得无与伦比地好听,唱得像一罐五味杂陈的老酱坛子,充满了一个艺术盲流、一个活跃在文化边境的游击战士难以解释的复杂心情。”
这个赌徒为这个复杂的时代作了一次诡谲而贴切的注脚——发行同名专辑,定价150元,这在当时是天价。他居然成功了。媒体日后的解读是,那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虚火攻心,左小祖咒的专辑正好击中有钱人——别人买不起的,我买。乐评人张晓舟说:“这些年文化与政治、商业之间的空隙、空间越来越大,导致左小祖咒这种妖怪能把主流搞乱。”
左小祖咒就是从那时开始发达的。他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艘船上的舵手,船出了问题,眼看就要翻了。船上的人开始跳水,我身边连个水手都没有,船上连一点油都没有。我对准油箱撒了一泡尿,船就开动了。船摆脱危险,还捞了很多鱼。我也说不清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运气被硬生生地给扳回来了。第二年,我竟然买了所大房子,结了婚,在郡王府搞了个很恶俗的婚礼。朋友差点没找到新郎官。我理了个分头,形象全变了。之前,大家都觉得我是个瞎搞的,本来是写诗的,却跑过来做音乐。”
他后来写道:“实际上,我是个大夫。”
无所束缚
在外人看来,左小祖咒已不再是个纯粹的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不可以有钱的。他成了老板,一个忧伤的老板。
接下来的专辑,《美国》是150元,《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忽然飙升到500元。到了《大事》,价格又回落到150元。人们正猜测下一张专辑会是多少钱时,左小祖咒把价格定为免费。
他说,无论是卖150元还是500元,其实都是在“耍性子,是撒娇。他们讨厌我,那我就炒作嘛。你可以恨我,但你要抓住机会”。
这样的行为和话语,远非“对时代的自嘲”那么简单。左小祖咒用造房子来比喻做唱片,“要实用而不漏雨,价格便宜,在很好的地段买到。如果地段上没有卖的,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他家”。他有自己的网店,大部分唱片都是直销的。他把每一位顾客的资料存档,一旦接到投诉,会立刻召回问题唱片。总之,提供最好的服务。
用好人、坏人、聪明人、狂妄者等词汇来描述左小祖咒已经显得贫乏,他的行事是如此出人意表,既有街头学来的智慧,也有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更要命的是,他还有一副难听而又好听的嗓子,就像韩寒在博客里为他“推销”的:“不是因为这个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天安门露出底裤,不是因为这个人对现实的嘲笑调戏,不是因为这个人一张唱片卖500元,而是在我能接受的那部分里,他很结实地感动了我。”
左小祖咒感谢韩寒,毕竟,后者的博客据说有四亿多的点击量;他更感谢自己,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始终游刃有余。他说:“很少有艺术家会直面金钱和权力的问题,我是一个直视两者的人。”
理想,或者是歌迷“粉丝”理解的“理想”,早已不能束缚左小祖咒的手脚。他嘲笑拥戴者们的不清醒:“很多年轻人喜欢我,或者是因为我的歌词深深地不打动他们,或者深深地迷惑了他们,或者深深地忽悠了他们。他们实在搞不清楚我写了些什么。”
现在,左小祖咒待在他那个大院子里,有阿姨帮他做饭,时而在湖边发呆、钓鱼,接受记者的采访,愿意诚实地讲一个出生于船工和农民家庭的年轻人,是如何“靠诚实赢得尊敬,赢得油盐酱醋和房子”的。
(摘自《看天下》2010年第27期图/库里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