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进行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以战略家独到的眼光为淮海战役设计了方案: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整个战役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聚歼黄维兵团;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部。1948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中原野战军贯彻毛泽东既定的中间突破的方针,在安徽省蒙城县境内涡河、淝河地区阻击黄维兵团。蒙城两河阻击战,成为战役第一阶段后期与第二阶段连接的链条,迟滞了黄维驰援徐州的速度,不让其过早地进入淮海战场,为淮海战役的全面展开赢得了宝贵的4天时间。
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战机稍纵即逝,选择一个最佳集结点非常重要。于是,毛泽东将他那深邃的目光聚焦在蒙城这片土地上。
1948年10月25日,中原野战军占领中原重镇郑州后,毛泽东即指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也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个点。”
毛泽东的指示使陈、邓感到有些为难,中野大军完成跃进大别山和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已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年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时,部队舍弃了大部分重武器。在转战大别山区的残酷斗争中,中野与国民党军周旋,坚持下来,完成牵制任务,粉碎了白崇禧集团33个旅33万军队的“清剿”。可是经过残酷的“清剿”,中野也减员严重,重装备如山炮、野炮、榴弹炮损失殆尽,弹药、服装和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战斗力削弱,士气也受到影响。据统计,1947年10月从鲁南出征时刘邓大军共12.4万余人,到1948年3月出大别山时,野战军直属机关加四个纵队只剩5.86万人。部队给养也始终没有得到补充。而蒋介石为“围剿”我中原野战军,对付刘邓大军南下,于1948年8月在湖北汉口专门组建了黄维兵团。该兵团辖4个军、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12万人,尤其是杨伯涛指挥的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精锐“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也是华中“剿总”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兵团。此时,中野要转至中原,与拥有坦克、大炮的国民党机械化兵团打正规战、阵地战,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皖西北蒙城地区都是平原,利于机械化部队推进、坦克冲锋。
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向毛泽东、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永城、涡阳地区集结,从侧翼攻击,无论是打孙元良,还是攻蚌埠都有利。这一方案得到毛泽东的同意。
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进,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
按照蒋介石的“重点防御”战略计划,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刘峙和杜聿明集团以重兵集于徐州附近地区,他们采用“一点两线”的作战部署,以徐州为中心,同时陈兵于商丘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和南至蚌埠的津浦线,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以达到其“固守江淮,保卫京沪,支援武汉,屏障川东”之目的。其中,宿县位于徐州与蚌埠之间的津浦线上,扼南北交通要冲,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囤积着国民党军大量的武器、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是一个绝佳的目标。
11月11日夜,中野在濉溪临涣集召集各纵队首长会议,部署攻克宿县战斗,邓小平亲做战前动员。他强调夺取宿县,对配合华野歼敌,防止徐州之敌南逃意义重大;亦控制了徐蚌两侧地区,就有了战场,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12日,毛泽东向中野下达命令:“ 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11月16日清晨,宿县战斗结束。中原野战军成功攻克宿县,俘虏国民党官兵12000人,控制了宿县至固镇间100公里的铁路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对华野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有力的保障。隔断徐蚌,使徐州的刘峙、杜聿明集团完全孤立。同时,此役中野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各部队给养得到了大量补充,每个战士都领到了棉衣棉被,解决了越冬急需。中原野战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勇往直前,以更大的勇气正面迎击黄维兵团。
11月8日,黄维兵团12万军队自河南确山、驻马店地区出发,沿汝南、临泉、阜阳、蒙城,向宿县、徐州急进。津浦线以西地区我解放军防御比较薄弱,此时如果黄维兵团自蒙城闯进来,快速进至徐蚌线,则南可与刘汝明、李弥兵团会师,北可解徐州之围,东可救黄百韬的命。一旦被其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严峻形势,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严令“中野一纵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中野二纵、六纵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务必于15日前赶到黄维前头,阻止其前进,“不得有误”。“动用一切力量,破坏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为此,陈、邓命令中野一纵急行军,于16日夜赶到蒙城。中野二纵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于18日夜赶到蒙城以北小涧集、西阳集,协同一纵堵截黄维兵团。
11月16日,中野一纵司令员杨勇率旅团干部到蒙城地区视察地形,部署二旅在蒙城小涧东南四里孔家渡口至双涧之间,沿涡河北岸构筑工事,依托涡河天然屏障,组织阵地防御,坚决阻敌向涡河北岸进攻。18日14时许,黄维兵团先头部队进到蒙城以西地区。傍晚,黄维率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军共12万人到达蒙城。中野一纵展开浴血阻击,蒙城人民主动配合一纵打好阻击战,付出巨大牺牲。虽然一纵最终在两河没有挡住黄维12万军队,却为中野成功地赢得了宝贵的4天时间。
为落实毛泽东在浍河阻截黄维兵团的指示,同时考虑到敌人在蒙城进攻正面很宽,中野一纵队防御纵深薄弱,且主力尚未赶到,更兼涡河、淝河间地区狭窄,不便大军作战,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淝河、浍河之间歼灭敌人。11月21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全线移动至浍河北岸布阵,各纵队只以小部队接敌进行移动防御,以求消耗迟滞敌人,创造战机。一纵在五沟集、二纵在白沙集、三纵在孙疃集、四纵在南坪集、六纵在曹市镇、九纵在蕲县集,纷纷赶挖工事,纵深配备,严阵以待。此时,蒋介石因碾庄形势紧急,严令黄维兵团迅速东进,企图夺取宿县。黄维指示十八军占领南坪集,强渡浍河,欲打通前往宿县的道路。11月24日,黄维兵团艰难行至浍河之南平,进入中野预设的囊形阵地,被我包围在宿蒙、蒙怀交界的双堆集。淮海战役由此顺利进入第二阶段——聚歼黄维兵团。(题图为表现淮海战役的美术作品)
(责任编辑:吴玫)
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以战略家独到的眼光为淮海战役设计了方案: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整个战役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聚歼黄维兵团;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部。1948年11月18日至11月22日,中原野战军贯彻毛泽东既定的中间突破的方针,在安徽省蒙城县境内涡河、淝河地区阻击黄维兵团。蒙城两河阻击战,成为战役第一阶段后期与第二阶段连接的链条,迟滞了黄维驰援徐州的速度,不让其过早地进入淮海战场,为淮海战役的全面展开赢得了宝贵的4天时间。
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战机稍纵即逝,选择一个最佳集结点非常重要。于是,毛泽东将他那深邃的目光聚焦在蒙城这片土地上。
1948年10月25日,中原野战军占领中原重镇郑州后,毛泽东即指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也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个点。”
毛泽东的指示使陈、邓感到有些为难,中野大军完成跃进大别山和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已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年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时,部队舍弃了大部分重武器。在转战大别山区的残酷斗争中,中野与国民党军周旋,坚持下来,完成牵制任务,粉碎了白崇禧集团33个旅33万军队的“清剿”。可是经过残酷的“清剿”,中野也减员严重,重装备如山炮、野炮、榴弹炮损失殆尽,弹药、服装和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战斗力削弱,士气也受到影响。据统计,1947年10月从鲁南出征时刘邓大军共12.4万余人,到1948年3月出大别山时,野战军直属机关加四个纵队只剩5.86万人。部队给养也始终没有得到补充。而蒋介石为“围剿”我中原野战军,对付刘邓大军南下,于1948年8月在湖北汉口专门组建了黄维兵团。该兵团辖4个军、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12万人,尤其是杨伯涛指挥的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精锐“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也是华中“剿总”白崇禧手下最强大的兵团。此时,中野要转至中原,与拥有坦克、大炮的国民党机械化兵团打正规战、阵地战,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皖西北蒙城地区都是平原,利于机械化部队推进、坦克冲锋。
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向毛泽东、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永城、涡阳地区集结,从侧翼攻击,无论是打孙元良,还是攻蚌埠都有利。这一方案得到毛泽东的同意。
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进,一、三、四纵主力经开封南下,奔赴淮海战场。11月10日,刘伯承赶到永城以北的中野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会合。
按照蒋介石的“重点防御”战略计划,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刘峙和杜聿明集团以重兵集于徐州附近地区,他们采用“一点两线”的作战部署,以徐州为中心,同时陈兵于商丘至连云港的陇海线和南至蚌埠的津浦线,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以达到其“固守江淮,保卫京沪,支援武汉,屏障川东”之目的。其中,宿县位于徐州与蚌埠之间的津浦线上,扼南北交通要冲,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囤积着国民党军大量的武器、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是一个绝佳的目标。
11月11日夜,中野在濉溪临涣集召集各纵队首长会议,部署攻克宿县战斗,邓小平亲做战前动员。他强调夺取宿县,对配合华野歼敌,防止徐州之敌南逃意义重大;亦控制了徐蚌两侧地区,就有了战场,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12日,毛泽东向中野下达命令:“ 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11月16日清晨,宿县战斗结束。中原野战军成功攻克宿县,俘虏国民党官兵12000人,控制了宿县至固镇间100公里的铁路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的联系,对华野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有力的保障。隔断徐蚌,使徐州的刘峙、杜聿明集团完全孤立。同时,此役中野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各部队给养得到了大量补充,每个战士都领到了棉衣棉被,解决了越冬急需。中原野战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勇往直前,以更大的勇气正面迎击黄维兵团。
11月8日,黄维兵团12万军队自河南确山、驻马店地区出发,沿汝南、临泉、阜阳、蒙城,向宿县、徐州急进。津浦线以西地区我解放军防御比较薄弱,此时如果黄维兵团自蒙城闯进来,快速进至徐蚌线,则南可与刘汝明、李弥兵团会师,北可解徐州之围,东可救黄百韬的命。一旦被其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严峻形势,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严令“中野一纵在蒙城、宿县间作正面防御”,“中野二纵、六纵不分昼夜,不惜疲劳,兼程前进”,务必于15日前赶到黄维前头,阻止其前进,“不得有误”。“动用一切力量,破坏桥梁道路,迟滞黄维兵团的行动”。为此,陈、邓命令中野一纵急行军,于16日夜赶到蒙城。中野二纵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于18日夜赶到蒙城以北小涧集、西阳集,协同一纵堵截黄维兵团。
11月16日,中野一纵司令员杨勇率旅团干部到蒙城地区视察地形,部署二旅在蒙城小涧东南四里孔家渡口至双涧之间,沿涡河北岸构筑工事,依托涡河天然屏障,组织阵地防御,坚决阻敌向涡河北岸进攻。18日14时许,黄维兵团先头部队进到蒙城以西地区。傍晚,黄维率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军共12万人到达蒙城。中野一纵展开浴血阻击,蒙城人民主动配合一纵打好阻击战,付出巨大牺牲。虽然一纵最终在两河没有挡住黄维12万军队,却为中野成功地赢得了宝贵的4天时间。
为落实毛泽东在浍河阻截黄维兵团的指示,同时考虑到敌人在蒙城进攻正面很宽,中野一纵队防御纵深薄弱,且主力尚未赶到,更兼涡河、淝河间地区狭窄,不便大军作战,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在淝河、浍河之间歼灭敌人。11月21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全线移动至浍河北岸布阵,各纵队只以小部队接敌进行移动防御,以求消耗迟滞敌人,创造战机。一纵在五沟集、二纵在白沙集、三纵在孙疃集、四纵在南坪集、六纵在曹市镇、九纵在蕲县集,纷纷赶挖工事,纵深配备,严阵以待。此时,蒋介石因碾庄形势紧急,严令黄维兵团迅速东进,企图夺取宿县。黄维指示十八军占领南坪集,强渡浍河,欲打通前往宿县的道路。11月24日,黄维兵团艰难行至浍河之南平,进入中野预设的囊形阵地,被我包围在宿蒙、蒙怀交界的双堆集。淮海战役由此顺利进入第二阶段——聚歼黄维兵团。(题图为表现淮海战役的美术作品)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