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教师将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将知识拷贝给学生”为己任,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成了储藏知识的“木桶”。这样的师生观、教学观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呢?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教师的责任不是争当最佳演员,而是当好“导演”,把好方向。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会更精彩,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几个环节,现介绍如下。
一、营造平等和谐氛围,让学生“敢动”
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则教与学就难以合拍。“亲其师、信其道”,为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讨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事实证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可贵的是使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了众多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让学生“想动”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题。有位教育家曾告诫为师者:“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合理的提问,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需要,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展现的需要;优化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提问的设计,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切忌将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变为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
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效果如何,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如何,都取决于课堂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他们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透彻;问题设计太难,大多数学生无法触及,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可能深入挖掘教材。因此,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做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等因素,教师上课前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整合问题,要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有准备的参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火花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小组要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并要营造组员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四、建立合作评价机制,让学生“乐”动
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充分发挥榜样学生的引领作用,从实际效果的反馈来促进合作形式的完善。如果是肯定的、鼓励性的、赞赏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心情愉悦,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或乐于改正缺点,接受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成绩,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学习信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活生生的学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理论,灵活运用新教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敢动、想动、乐动、能动,让他们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更精彩!
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几个环节,现介绍如下。
一、营造平等和谐氛围,让学生“敢动”
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则教与学就难以合拍。“亲其师、信其道”,为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讨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视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事实证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仅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可贵的是使学生融人角色,激发了众多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让学生“想动”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题。有位教育家曾告诫为师者:“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合理的提问,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需要,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展现的需要;优化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提问的设计,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切忌将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变为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
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效果如何,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如何,都取决于课堂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他们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透彻;问题设计太难,大多数学生无法触及,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可能深入挖掘教材。因此,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做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等因素,教师上课前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整合问题,要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有准备的参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火花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小组要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并要营造组员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5-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四、建立合作评价机制,让学生“乐”动
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充分发挥榜样学生的引领作用,从实际效果的反馈来促进合作形式的完善。如果是肯定的、鼓励性的、赞赏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心情愉悦,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或乐于改正缺点,接受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成绩,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学习信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活生生的学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理论,灵活运用新教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敢动、想动、乐动、能动,让他们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