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74例体会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的疗效。方法:对74例Ⅱ、Ⅲ期肛裂进行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观察手术疗效,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结果:74例患者全部痊愈,随访6~12月无复发,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2例侧切切口红肿疼痛,1例肛门部急迫感、频繁便意,检查发现是切口内血肿形成)。结论: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护理方便、治愈率高,是治疗Ⅱ、Ⅲ期肛裂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肛裂;治疗方法
  肛裂是外科常见病,排便时常引起剧烈疼痛和出血,传统的保守治疗如软化大便、局部坐浴以及扩肛对新发的肛裂短期效果尚可,但极易复发,并且对陈旧性的肛裂疗效不佳。我院2005年至2011年共进行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7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4病例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3岁,平均38.5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1.5年,Ⅱ期肛裂15例,Ⅲ期肛裂59例,合并内痔(Ⅰ到Ⅱ期)的12例,肛裂位于后正中位57例,前正中位16例,侧位1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1年桂林全国肛裂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标准Ⅱ期、Ⅲ期肛裂。临床上有排便疼痛史,特别是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周期期性,结合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三联征”,則诊断明确。
  已确诊肛裂时,一般不宜做直肠指诊和器械检查,以免引起剧痛。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对肛管侧位的慢性溃疡,要鉴别是否是结核、肠道肿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罕见疾病,防止误诊。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均予必要的肠道准备,包括口服抗生素2d、进食流质24h、术前排空大、小便等。手术均采用骶麻或连续硬麻外麻醉,病人取左侧卧位,术者右手食指伸入到肛门内摸到肌间沟后,在肛门缘外侧2cm皮肤做弧形小切口(一般选择截石位3点处)长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由术者伸入肛内食指作导引以尖刀刺入肌间沟由外向内挑断内括约肌,这时术者可明显感到肛管的皮下凹陷,肛门环较术前明显松弛,压迫2~3min防止出血和血肿的发生,丝线或可吸收线全层缝合手术切口。如合并前哨痔和肛乳头肥大可一并切除,修剪肛管溃疡创面至新鲜,适当扩肛至2~3指,术后控制大便24h,并予必要的抗炎,软化大便等处置。
  2 结果
  74例病人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1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7d,术后有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第3天发现侧切切口红肿疼痛,及时拆除缝线,给予创口引流换药而愈,1例术后24h感肛门部急迫感,有频繁便意,经检查发现侧切切口内有血肿,予拆除缝线清除血块重新缝合后痊愈。随访6~12月无复发。
  3 讨论
  肛裂的发生与肛管的解剖特点、感染、局部缺血、便秘等密切相关。肛门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和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经久不愈和周期性疼痛的主要原因[1]。1959年Eisenhammer首先提出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手术治疗肛裂,但该术式术后容易留下“钥匙孔”样畸形,妨碍肛管闭合,病人术后感觉肛门潮湿不适,容易引起肛门瘙痒和肛周湿疹,1969年Notayas采取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减少了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是目前治疗肛裂的首选术式[2]。
  我院采用的小切口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肛裂,是基于上述肛裂发病的机理和解剖基础在切断内括约肌的同时进一步的减少了对病人的损伤,术后的护理更方便,切口出血、感染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但该术式对术者的要求较高,通过74例手术我们认为在手术的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病人术前的肠道准备必不可少;②手术时术者的食指在肛门内做导引,摸清肌间沟,确保尖刀刺入在括约肌间沟内;③尖刀由外向内挑断内括约肌,术者食指要顶住尖刀,防止刀尖刺破肠壁,造成医源性肛瘘;④切断内括约肌后可明显摸到一凹陷,并可感觉到肛门环明显较前松弛;⑤切断内括约肌后肛内食指和外面拇指要对应压迫创口2-3min,防止出血,此方法简单有效;⑥术后一定要控制大便24h以上,并及时换药观察伤口,发现异常及时处置,这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2]石美鑫.实用外科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左布比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最低有效浓度。方法:择期行脐部以下部位手术的小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1~5岁,体重8~20公斤,ASA I-II级,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0例,各组左布比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2%、0.15%,用量均为1ml/kg。均辅助依托咪酯、芬太尼行静脉全身麻醉,分别记录切皮前、切皮时、术中30min时、皮肤缝合时患儿的心率(HR)血压(B
期刊
1 药品不良事件  1.1 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良事件也定义为不良感受,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1.2 分类 从产生的成因出发,药品不良事件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从涉及的部门和人群看, 药品不良事件涉及到监管者、生产和研究者、流通商、药师、医生、护士、患者或消费者。  2 成因分析  2.1 药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血液净化技术在产科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16例不同产科多器官功能障碍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者列为观察组,另选取16例产科危急重症但未行血液净化者为对照组,对比二者之间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中11例存活,7例切除子宫,5例死亡。对照组中15例存活,6例切除子宫,1例死亡,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均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摘要】 目的:讨论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接受甲氨蝶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与同期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49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治愈率59%,观察组治愈率达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甲氨蝶呤辅助治疗异位妊娠具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的效果。方法:本次實验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1000例新生儿为实验对象,对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比分析新生儿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一般资料和护理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优质护理服务,所有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患者疾病、病危和体重等一般资料也有显著的改善,新生儿家属对整个护理过程的满意度较高,临床护理前后患者的实
期刊
【摘要】 目的:对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84名,分为A、B两组,A组52名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植骨术进行治疗;B组32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后路内固定植骨术进行治疗。结果:A组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好于B组对照组,A组手术效果高于B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好于B组,脊髓损伤恢复情况较好,有效率较高。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术治疗脊柱骨折并截瘫
期刊
【摘 要】  建立匹多莫德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采用常规法对样品进行方法驗证。结果五种规定试验菌的回收率均不低于70%,可用于匹多莫德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验。  【关键词】  匹多莫德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早期康复护理组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康复护理,对照组在发病后1周开始康复护理,训练内容包括肢体功能训练、ADL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等,分别于训练后第2周、第4周和第6周对两组进行瘫痪肢体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康复护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入住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符合诊断SIRS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小时,72小时分别检查血TNF-α并记录最终转归。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TNF-α均明显高于正常,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期刊
【摘 要】  通过MTT比色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研究薇甘菊水提液对K562、Hela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g/mL MMWE作用K562、Hela48 h,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 其他各浓度水提液均有抑制作用, 且呈明显的时间-剂量关系。  【关键词】  薇甘菊水提液;K562;Hela;抗肿瘤作用  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原产于中南美洲地区,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有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