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在音乐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声乐可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推动音乐艺术发展。本文以《风萧瑟》为例,从其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其艺术风格、整体基调、音色与情感要求等进行声乐演唱风格分析。
关键词:声乐;演唱风格;《风萧瑟》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声乐艺术是音乐历史上最为常见且占比很大的表现形式,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声乐风格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也包括演唱者个人风格、大时代趋势、民族地域特色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其中,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语言的延伸,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文化需求愈发多样化,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也应不断深入,并不断创新,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声乐的演唱核心
声乐演唱是基于声乐创作的二次创作,是词曲的再次加工。在演唱声乐的过程中,应基于创作意义进行完美升华,结合词、曲、唱提升艺术价值。在演唱时,应了解创作背后的意义,加上歌唱技巧,以专业手段对其进行诠释[1]。通常来说,演唱风格是基于演唱者的情感投入,风格可谓是灵魂的花朵,源于生活感知和体悟的差异,因而截然不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迥然不同的音乐。如江南地区的音色更为细腻温婉,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色更为明朗欢快,东北地区的音色则以粗犷豪迈为特点,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又有所不同。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不同与音色不同有关,且认知审美差异的存在,又使各区域对音色美的欣赏不同。审美作为人类理解世界一种形式,是“形象直觉”。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不断更迭,在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中,各民族文化渐趋相近,并逐步形成大统一的局面。民族融合使既往审美认知的空间差异被打破,某些距离相差甚远的地区也可以形成相似的演唱风格[2]。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亦可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对现有演唱风格的创新和改革,正趋向于科学化、体系化。同时,在创新民族声乐风格的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吸取优秀历史文化。经由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形成更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
2 《风萧瑟》创作背景
《风萧瑟》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节选自《伤逝》,是抒情心理歌剧,由施光南作曲,王泉与韩伟填词。在演唱中,施光南以新颖的技法,用音乐形象巧妙地展示出青年畅想、憧憬自由生活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风萧瑟》通过描绘涓生、子君这对男女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整个爱情历程,展示了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中遭遇的封建礼教摧残,在争取自由、美满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境,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秋风起,树木瑟瑟有声。《风萧瑟》作为一个“秋”的选段,是一首咏叹调。涓生、子君刚刚开始迎接幸福生活,就迎来了重重压力。子君内心充满困惑、彷徨与不解,但仍心存希望和幻想,因此发生了在涓生回归家庭且放棄她后的人生悲剧,塑造了一个纯真柔弱、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接受进步思想,但却无谋生能力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
3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1 《风萧瑟》的音乐
3.1.1 曲式特点
《风萧瑟》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作品呈示,作曲家将长音、三连音巧妙结合,以与前方引子形成鲜明对比,并将陈述性的歌声于高音部进行弱起处理,以灵活呈现子君苦闷、凄凉的处境。第二部分为作品展开部分,节奏的抑扬顿挫也体现了人物在此刻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既有子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控诉,也有对内心愁苦的近似哀求的表达,随后以快速的节奏表达其迷茫、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则以舒缓慢唱进入首尾呼应,于休止过后再现于主和弦上结束,最后以琵音结束全曲,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对子君的哀伤与无奈予以揭示。
3.1.2 旋律特点
声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与音乐的紧张性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若想增强音乐的紧张性,演唱者需在音的力度上进行相应变化,以音控制力度[3]。演唱《风萧瑟》,声音应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同时不可冲动,演唱者应善用腰部横膈膜的力量,以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同时要巧妙运用臂腿、脚掌等的力量。如在演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这句时,演唱者应遵循曲目的旋律特点,以低沉的声音演唱,由头腔共鸣带出声音,灵活诠释子君的紧张、手足无措。在力度减弱时,恰可表现子君理想破灭后的那种失落与茫然。从整体上分析,《风萧瑟》张弛有力,创作者在二度创作中,将音乐风格、形象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2.1 把握基本音乐元素
施光南先生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音乐抒情、心理刻画手法,使音乐于戏剧中得到了有力的彰显。在《风萧瑟》中,其充分发挥节奏、节拍的魅力,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为让人物的心理状态更符合演唱氛围,在演唱时,要关注乐句节奏的对比性。在高潮部分,更是精妙地安排了休止符和切分音,积极推动歌曲的情感升华[4-5]。优质的音乐可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有利于情感的融入和宣泄。在情感把握上,最突出的是力度强弱,唯有如此才能使音乐的魅力得以凸显,以取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此外,旋律是歌曲演唱的灵魂,虽然这一唱段的篇幅较长,但旋律朗朗上口,甚至是以说话的语气谱写旋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演唱与生活更为贴近。
3.2.2 对音色的呈现要求
音乐演唱少不了好的音乐,对于声乐演唱,音色主要是演唱者声音中饱含的感情色彩,能否唱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与演唱者的音色、鉴赏力有直接关系。演唱者不仅应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唱技巧,从而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以更好地发出能表情达意的音色,使情感的导向作用得以发挥[6]。此外,气息、音准同样与声乐演唱呈现出相关性,演唱者需应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使自己在演唱时保持气息的均匀与顺畅,进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情。在演唱练习中,应强调男声e、i母音以及女声u母音和o、u母音的训练等。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使音色更为饱满。其中胸腹式呼吸法具有更大的储气容量,还可有效地控制腹部肌肉,是当前常用的理想呼吸法。要不断练习此种呼吸法,以在演唱时运用自如,实现声音、情感、气息的完美融合,进而更好地感染观众,使其领悟《风萧瑟》的魅力,并提升对音乐艺术内在价值的认知。 3.2.3 对演唱风格的把握
(1)基于创作背景把握演唱风格。《风萧瑟》的创作背景、时代因素决定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基于歌曲背景把握演唱风格,奠定一个主要的演唱基调。也就是说演唱者应充分考虑到《风萧瑟》的时代背景、创作者想要借此阐明的意图等,在掌握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演唱相关句段,可呈现歌曲的风格。如其中“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这句,演唱者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后,才能更自然和深切地体会对生活的无奈感。
(2)基于整体风格把握演唱风格。声乐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风萧瑟》而言,歌唱者需從整体风格出发领悟和感受歌曲。《风萧瑟》的音域跨度极大,一咏三叹,充满细腻的声乐韵味和特有的音乐张力,二者的融合能使《风萧瑟》的感染力更强。在第三小段落“我想虔诚地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这句话中,对“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进行重复强调,完美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感情与旋律的结合使情感的抒发更为充沛。
(3)基于咬字吐音把握演唱风格。在演唱《风萧瑟》这一高难度的咏叹调时,气息非常重要。在歌曲中有大量的长音、连音存在,音域相对较宽,所用篇幅也较长,在演唱中不能随便换气。要拖住应唱完的节拍,规避喊、炸,应以饱满的、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从语音入手,确保语音准确、灵活、清晰,从而使观众受到最美妙和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独特的旋律清晰地将歌词传递给观众。演唱者需利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听觉进行辨析,把握好音色,即演唱者声音高低会直接影响音色,因此,其需驾驭好音色,利用好行腔的作用,在演唱时,由高度控制的声音渐强进入,迅速找到共鸣位置。同时开展咬文吐字风格专训,结合形体训练,发出高质量音色。在咬字方面,务必要准确,但也不能将其咬死。首先,字符要饱满圆润,而这需要气息的支撑,要做到声音的统一。其次,要字尾归韵。对于音色音型,要准确、清晰地进行三连音演唱。低音部分,如“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虽然旋律呈现较低,但在演唱时要保持高音状态与位置,即要真正做到高音如平路、低音如上坡。
(4)基于情感蕴含把握演唱风格。情感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其不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练,也是曲目自身在意境方面的营造。此外,词章语言、曲作旋律再美,也是需要借助声腔来演唱的,因此,唯有赋予声情之美,才能使听觉美感得以真正传达。声乐中的声,即艺术化、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演唱者凭借演唱技巧所发。演唱者在演唱时,需依据曲目蕴含的情感,锻炼自己的声音,并驾驭它,以达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情感发挥着导向性作用,要依据思想情感指导气息、发声,进而生成传递情感的声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作品中的神韵。要做到这一点,演唱者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将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亲身经历,声音的急缓要契合歌词的情感。在唱到“那斑斓光彩的理想”时,演唱者应眼中有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演唱“在你怒吼中剥落”的过程中,要回到之前的迷茫与彷徨中。在第二段演绎中,子君祈求秋风、落叶的帮忙,倾诉其人生的艰难和不如意,速度可由慢至快,情绪应随之不断高涨,在步步推进中让观众沉浸其中,感知主人公的情绪,体悟其遭遇。在第三段演绎中,旋律充满活力,速度由缓慢逐渐急促,音乐情绪表现得非常热烈和激动。在这个全曲的爆发点,演唱者的声音务必要饱满,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其激情、痛苦。演唱者要融入人物的情感中,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将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4 结语
一首作品被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发音技巧、演唱者的情感等均为影响因素,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者,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声乐的演唱风格不仅仅是发音、语言,也与演唱者独特的风貌技术、形体、情感表达等有关,而这些与演唱者的音乐直觉和音乐积累有关。现代社会提倡“百花齐放”,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下,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可推动音乐事业可持续发展。《风萧瑟》完美的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树立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象,且在抒情演唱中体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我国歌剧中不可多得的抒情性与戏剧性高度统一的声乐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吉美逸.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J].艺术评鉴,2016(3):62-63.
[2] 李贝.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法及其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J].北方音乐,2020(2):44,47.
[3] 廖星麟.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音色运用[J].黄河之声,2017(4):85-86.
[4] 韦菁.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6,36(4):16.
[5] 欧阳蓓蓓.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7-18.
[6] 彭健敏.浅谈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6):51.
作者简介:何颖(197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声乐。
王玉楠(199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关键词:声乐;演唱风格;《风萧瑟》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声乐艺术是音乐历史上最为常见且占比很大的表现形式,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声乐风格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也包括演唱者个人风格、大时代趋势、民族地域特色等,具有深刻的意义。其中,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语言的延伸,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文化需求愈发多样化,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也应不断深入,并不断创新,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声乐的演唱核心
声乐演唱是基于声乐创作的二次创作,是词曲的再次加工。在演唱声乐的过程中,应基于创作意义进行完美升华,结合词、曲、唱提升艺术价值。在演唱时,应了解创作背后的意义,加上歌唱技巧,以专业手段对其进行诠释[1]。通常来说,演唱风格是基于演唱者的情感投入,风格可谓是灵魂的花朵,源于生活感知和体悟的差异,因而截然不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迥然不同的音乐。如江南地区的音色更为细腻温婉,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色更为明朗欢快,东北地区的音色则以粗犷豪迈为特点,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又有所不同。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不同与音色不同有关,且认知审美差异的存在,又使各区域对音色美的欣赏不同。审美作为人类理解世界一种形式,是“形象直觉”。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不断更迭,在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中,各民族文化渐趋相近,并逐步形成大统一的局面。民族融合使既往审美认知的空间差异被打破,某些距离相差甚远的地区也可以形成相似的演唱风格[2]。可见,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亦可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对现有演唱风格的创新和改革,正趋向于科学化、体系化。同时,在创新民族声乐风格的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吸取优秀历史文化。经由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形成更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
2 《风萧瑟》创作背景
《风萧瑟》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节选自《伤逝》,是抒情心理歌剧,由施光南作曲,王泉与韩伟填词。在演唱中,施光南以新颖的技法,用音乐形象巧妙地展示出青年畅想、憧憬自由生活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绪。《风萧瑟》通过描绘涓生、子君这对男女相识、相恋、婚姻、离别的整个爱情历程,展示了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过程中遭遇的封建礼教摧残,在争取自由、美满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境,但最终迎来的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秋风起,树木瑟瑟有声。《风萧瑟》作为一个“秋”的选段,是一首咏叹调。涓生、子君刚刚开始迎接幸福生活,就迎来了重重压力。子君内心充满困惑、彷徨与不解,但仍心存希望和幻想,因此发生了在涓生回归家庭且放棄她后的人生悲剧,塑造了一个纯真柔弱、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接受进步思想,但却无谋生能力的中产阶级女性形象。
3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1 《风萧瑟》的音乐
3.1.1 曲式特点
《风萧瑟》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作品呈示,作曲家将长音、三连音巧妙结合,以与前方引子形成鲜明对比,并将陈述性的歌声于高音部进行弱起处理,以灵活呈现子君苦闷、凄凉的处境。第二部分为作品展开部分,节奏的抑扬顿挫也体现了人物在此刻跌宕起伏的心境变化,既有子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控诉,也有对内心愁苦的近似哀求的表达,随后以快速的节奏表达其迷茫、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则以舒缓慢唱进入首尾呼应,于休止过后再现于主和弦上结束,最后以琵音结束全曲,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对子君的哀伤与无奈予以揭示。
3.1.2 旋律特点
声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与音乐的紧张性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若想增强音乐的紧张性,演唱者需在音的力度上进行相应变化,以音控制力度[3]。演唱《风萧瑟》,声音应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同时不可冲动,演唱者应善用腰部横膈膜的力量,以强有力的气息支撑,同时要巧妙运用臂腿、脚掌等的力量。如在演唱“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这句时,演唱者应遵循曲目的旋律特点,以低沉的声音演唱,由头腔共鸣带出声音,灵活诠释子君的紧张、手足无措。在力度减弱时,恰可表现子君理想破灭后的那种失落与茫然。从整体上分析,《风萧瑟》张弛有力,创作者在二度创作中,将音乐风格、形象等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风萧瑟》的演唱风格
3.2.1 把握基本音乐元素
施光南先生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音乐抒情、心理刻画手法,使音乐于戏剧中得到了有力的彰显。在《风萧瑟》中,其充分发挥节奏、节拍的魅力,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为让人物的心理状态更符合演唱氛围,在演唱时,要关注乐句节奏的对比性。在高潮部分,更是精妙地安排了休止符和切分音,积极推动歌曲的情感升华[4-5]。优质的音乐可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有利于情感的融入和宣泄。在情感把握上,最突出的是力度强弱,唯有如此才能使音乐的魅力得以凸显,以取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此外,旋律是歌曲演唱的灵魂,虽然这一唱段的篇幅较长,但旋律朗朗上口,甚至是以说话的语气谱写旋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演唱与生活更为贴近。
3.2.2 对音色的呈现要求
音乐演唱少不了好的音乐,对于声乐演唱,音色主要是演唱者声音中饱含的感情色彩,能否唱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与演唱者的音色、鉴赏力有直接关系。演唱者不仅应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演唱技巧,从而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以更好地发出能表情达意的音色,使情感的导向作用得以发挥[6]。此外,气息、音准同样与声乐演唱呈现出相关性,演唱者需应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使自己在演唱时保持气息的均匀与顺畅,进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情。在演唱练习中,应强调男声e、i母音以及女声u母音和o、u母音的训练等。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使音色更为饱满。其中胸腹式呼吸法具有更大的储气容量,还可有效地控制腹部肌肉,是当前常用的理想呼吸法。要不断练习此种呼吸法,以在演唱时运用自如,实现声音、情感、气息的完美融合,进而更好地感染观众,使其领悟《风萧瑟》的魅力,并提升对音乐艺术内在价值的认知。 3.2.3 对演唱风格的把握
(1)基于创作背景把握演唱风格。《风萧瑟》的创作背景、时代因素决定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因此,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基于歌曲背景把握演唱风格,奠定一个主要的演唱基调。也就是说演唱者应充分考虑到《风萧瑟》的时代背景、创作者想要借此阐明的意图等,在掌握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演唱相关句段,可呈现歌曲的风格。如其中“啊,生活啊生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这句,演唱者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后,才能更自然和深切地体会对生活的无奈感。
(2)基于整体风格把握演唱风格。声乐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对于《风萧瑟》而言,歌唱者需從整体风格出发领悟和感受歌曲。《风萧瑟》的音域跨度极大,一咏三叹,充满细腻的声乐韵味和特有的音乐张力,二者的融合能使《风萧瑟》的感染力更强。在第三小段落“我想虔诚地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这句话中,对“不清楚自己的过错”进行重复强调,完美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感情与旋律的结合使情感的抒发更为充沛。
(3)基于咬字吐音把握演唱风格。在演唱《风萧瑟》这一高难度的咏叹调时,气息非常重要。在歌曲中有大量的长音、连音存在,音域相对较宽,所用篇幅也较长,在演唱中不能随便换气。要拖住应唱完的节拍,规避喊、炸,应以饱满的、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在演唱《风萧瑟》的过程中,应从语音入手,确保语音准确、灵活、清晰,从而使观众受到最美妙和最直接的听觉冲击,通过独特的旋律清晰地将歌词传递给观众。演唱者需利用自己敏锐的触觉、听觉进行辨析,把握好音色,即演唱者声音高低会直接影响音色,因此,其需驾驭好音色,利用好行腔的作用,在演唱时,由高度控制的声音渐强进入,迅速找到共鸣位置。同时开展咬文吐字风格专训,结合形体训练,发出高质量音色。在咬字方面,务必要准确,但也不能将其咬死。首先,字符要饱满圆润,而这需要气息的支撑,要做到声音的统一。其次,要字尾归韵。对于音色音型,要准确、清晰地进行三连音演唱。低音部分,如“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虽然旋律呈现较低,但在演唱时要保持高音状态与位置,即要真正做到高音如平路、低音如上坡。
(4)基于情感蕴含把握演唱风格。情感是声乐表演的核心,其不仅在于演唱形式的精练,也是曲目自身在意境方面的营造。此外,词章语言、曲作旋律再美,也是需要借助声腔来演唱的,因此,唯有赋予声情之美,才能使听觉美感得以真正传达。声乐中的声,即艺术化、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演唱者凭借演唱技巧所发。演唱者在演唱时,需依据曲目蕴含的情感,锻炼自己的声音,并驾驭它,以达到以声促情、以情带声的目的。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情感发挥着导向性作用,要依据思想情感指导气息、发声,进而生成传递情感的声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风萧瑟》时,应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作品中的神韵。要做到这一点,演唱者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将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亲身经历,声音的急缓要契合歌词的情感。在唱到“那斑斓光彩的理想”时,演唱者应眼中有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演唱“在你怒吼中剥落”的过程中,要回到之前的迷茫与彷徨中。在第二段演绎中,子君祈求秋风、落叶的帮忙,倾诉其人生的艰难和不如意,速度可由慢至快,情绪应随之不断高涨,在步步推进中让观众沉浸其中,感知主人公的情绪,体悟其遭遇。在第三段演绎中,旋律充满活力,速度由缓慢逐渐急促,音乐情绪表现得非常热烈和激动。在这个全曲的爆发点,演唱者的声音务必要饱满,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其激情、痛苦。演唱者要融入人物的情感中,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将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4 结语
一首作品被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发音技巧、演唱者的情感等均为影响因素,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者,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声乐的演唱风格不仅仅是发音、语言,也与演唱者独特的风貌技术、形体、情感表达等有关,而这些与演唱者的音乐直觉和音乐积累有关。现代社会提倡“百花齐放”,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下,对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可推动音乐事业可持续发展。《风萧瑟》完美的艺术构思与表现形式,树立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象,且在抒情演唱中体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是我国歌剧中不可多得的抒情性与戏剧性高度统一的声乐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吉美逸.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J].艺术评鉴,2016(3):62-63.
[2] 李贝.浅谈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方法及其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J].北方音乐,2020(2):44,47.
[3] 廖星麟.论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音色运用[J].黄河之声,2017(4):85-86.
[4] 韦菁.关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辩证关系探讨[J].北方音乐,2016,36(4):16.
[5] 欧阳蓓蓓.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16(36):17-18.
[6] 彭健敏.浅谈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演唱分析[J].戏剧之家,2019(6):51.
作者简介:何颖(197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声乐。
王玉楠(199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