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运动员-观众-竞技场三位一体构成的竞技体育从未改变。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同时,观众却被淡忘了。受金大陆先生体育观众研究的启示,指出加强体育观众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3方面的研究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建议将成熟型观众从理论命题上升到实践命题去加以研究。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体育观众;审美;研究型观众;成熟型观众;金大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6-0036-04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world sports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osed of the trinity of athlete, audience and arena never changed. However, while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re highly developed, the audience is forgotten. Inspired by Mr. JIN Dalu’s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put forward such 3 research paths as theor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issues to be noted, and proposed to uplift mature audience from a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to a practical proposition and study it.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audience;aesthetic appreciation;researchful audience;mature audience;JIN Dalu
金大陸先生是我国最早涉猎体育观众研究(从审美的角度)的学者,1987—1989年在《体育与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体育观众审美谈4篇文章[1-4]。这4篇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个别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就整体而言,既浸透着作者对体育观众研究的美学素养,又蕴含着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观照。遗憾的是,在之后的28年时间里,有关体育观众研究较少,特别是美学视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在金大陆4篇文章的基础上对体育观众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1 被淡忘的观众与偏斜的研究指向
在国外,体育观众有3种表述形式:现场体育观众(sport spectator)——现场观看体育表演或比赛的人,电视体育观众(sport viewer)——通过电视观看体育节目的人,体育观众、体育读者、体育听众(sport audience)[5]。吕树庭[6]认为体育观众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为欣赏对象,享受和消费体育竞赛表演这一精神品的个体或人群聚合体,狭义的体育观众是指亲临现场观赛的人群聚合体。体育观众是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观众”这一术语最初的含义是指竞争者和观众为一个整体。“观众”一词可读作“参加者”,一句话“观众即参加者,参加者即观众”[7]。金大陆[1]指出:“从来的体育史都是属于运动员的,观众的因素被淡忘了。所以,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作参照,就可见到体育研究不自觉地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等(从意义上应是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理应及时地调整视界,牢牢地瞄准观众这个环节,并进行认真的解析和评述,便可使体育研究在宏观构造上恢复失去的平衡”。如果说观众被淡忘了,体育理论研究指向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从而导致了整体研究结构的失衡,那么,作为“最高级、最成熟观众”的体育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金大陆先生所言至今,29年过去了,体育观众研究的境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截至2016年2月4日,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分别以“体育观众”“奥运观众”“奥运会观众”等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共得到40篇文章。又分别以“运动员”和“体育场馆”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分别得到33 502篇和2 324篇文章,有关运动员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837.55倍,有关体育场馆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58.1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观众被淡忘到什么程度,研究指向又偏斜到什么程度,可谓一目了然。由此,加强体育观众研究的必要性已无需再赘述。
2 体育理论研究者作为“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应如何展开研究
金大陆[1]指出:“体育理论的体系和框架有待调整并跃迁到新的品级结构,研究观众无疑是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并将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笔者注:体育理论研究者)等称为意义上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如果将金大陆所指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中的体育理论研究者称为“研究型观众”(下文沿此称谓),或许不无道理。就运动员-观众-竞技场三位一体构成的竞技体育而言,加强观众方面的研究,恢复研究结构失去的平衡无疑是重要的。研究型观众如何展开研究,可能会涉及很多方面,但大体都可被涵括在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中。
2.1 理论建构
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8]指出:“电影有专门研究观众的观众学,国外也有对体育观众的系统研究和专著,我们也应该利用奥运会这样一个契机,认准研究观众对体育比赛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影响观众观看比赛的各种因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观众学”。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理论建构的大命题,它本该是由“研究型观众”提出的,但官员走在了学者的前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理论界对体育观众研究反应滞后。无论是创建多学科视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等)的体育观众学,还是将体育观众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人群聚合)的一个专门领域(中层理论或称中程理论),亦或是作为竞技体育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建构都是必要的。而这一领域的理论建构,在理论的三层次划分中(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应处于中观理论的位置,即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等[7]。体育观众领域的理论建构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体育观众的构成(定义)、属性、特点与分类;体育观众的由来与发展;体育观众的作用;现场体育观众与电视体育观众;球迷、攻击性行为与暴力;观众(球场)暴力的预警、防范措施;现场体育观众的组织管理;体育观众的培养途径;体育观众的社会阶层差异与表现特征;体育观众的审美心理、观赛动机;体育观众的道德规范;中外体育观众的比较,乃至体育观众研究的方法论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观众的理论建构是一个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过程。实践为理论建构提供的基本素材,需要通过理论去进行归纳推理,以完善或创新理论;同时,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并依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解释的范围、精确度和理论的效率或节简性[9])。 本研究只是在金大陆先生体育观众研究的启示下萌生的一点粗浅思考,并未实际进行某个或某方面理论建构的尝试,也未实践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这是个很大的不足。体育观众的研究需要思考,但却不能停留在思考上,由思考到实践应该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张发强[8]指出:“体育观众是连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桥梁和纽带,是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体育观众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虽然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断吸引、造就了更多的观众,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如何使体育观众从观赏者的角色向参加者角色转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体育观众研究如何服务于全民健身将是随之而来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一:运动员←→观众与竞技←→鉴赏[J]. 体育与科学,1987,8(5):9-11.
[2]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二:功利因与审美因的四个象限[J]. 体育与科学,1987,8(6):4-6.
[3] 金大陸.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三:非成熟型观众与成熟型观众的两个层面[J]. 体育与科学,1988,9(3):18-19.
[4]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四:走向竞技场[J]. 体育与科学,1989,10(1):16-18.
[5] 王雪峰,宋金美,肖锋. 体育观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体育文化导刊,2008(8):54-57.
[6] 吕树庭,曾丽,商执娜,等. 第29届奥运会现场观众管理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2):7-11.
[7] 宋凯,于秀.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古希腊的体育观众及其行为研究[J]. 体育文史,1996(5):22-24.
[8] 张发强. 让观众成为体育比赛的主体[J]. 体育文化导刊,2005(8):3-4.
[9] 百度文库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EB/OL]. [2016-09-17]. http://wenku.baidu.com/view/23218d21614791711281a.html.
[10] 申亮,王雪峰. 社会分层视野下我国现场体育观众特征的社会学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90-94.
[11] 钟美玲. 沈阳地区体育观众道德素质调查与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21-222.
[12] 陈瑞玉,卢亮球. 现代体育观众社会责任调查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5-7.
[13] 王雪峰. 南京市体育观众现场观赛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60-66.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体育观众;审美;研究型观众;成熟型观众;金大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6-0036-04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world sports development, competitive sports composed of the trinity of athlete, audience and arena never changed. However, while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are highly developed, the audience is forgotten. Inspired by Mr. JIN Dalu’s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sports audience research, put forward such 3 research paths as theor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issues to be noted, and proposed to uplift mature audience from a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to a practical proposition and study it.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sports audience;aesthetic appreciation;researchful audience;mature audience;JIN Dalu
金大陸先生是我国最早涉猎体育观众研究(从审美的角度)的学者,1987—1989年在《体育与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体育观众审美谈4篇文章[1-4]。这4篇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个别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就整体而言,既浸透着作者对体育观众研究的美学素养,又蕴含着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学观照。遗憾的是,在之后的28年时间里,有关体育观众研究较少,特别是美学视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在金大陆4篇文章的基础上对体育观众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1 被淡忘的观众与偏斜的研究指向
在国外,体育观众有3种表述形式:现场体育观众(sport spectator)——现场观看体育表演或比赛的人,电视体育观众(sport viewer)——通过电视观看体育节目的人,体育观众、体育读者、体育听众(sport audience)[5]。吕树庭[6]认为体育观众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为欣赏对象,享受和消费体育竞赛表演这一精神品的个体或人群聚合体,狭义的体育观众是指亲临现场观赛的人群聚合体。体育观众是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观众”这一术语最初的含义是指竞争者和观众为一个整体。“观众”一词可读作“参加者”,一句话“观众即参加者,参加者即观众”[7]。金大陆[1]指出:“从来的体育史都是属于运动员的,观众的因素被淡忘了。所以,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作参照,就可见到体育研究不自觉地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等(从意义上应是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理应及时地调整视界,牢牢地瞄准观众这个环节,并进行认真的解析和评述,便可使体育研究在宏观构造上恢复失去的平衡”。如果说观众被淡忘了,体育理论研究指向处在一种偏斜的位置上,从而导致了整体研究结构的失衡,那么,作为“最高级、最成熟观众”的体育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金大陆先生所言至今,29年过去了,体育观众研究的境况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截至2016年2月4日,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分别以“体育观众”“奥运观众”“奥运会观众”等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共得到40篇文章。又分别以“运动员”和“体育场馆”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分别得到33 502篇和2 324篇文章,有关运动员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837.55倍,有关体育场馆的研究是体育观众研究的58.1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观众被淡忘到什么程度,研究指向又偏斜到什么程度,可谓一目了然。由此,加强体育观众研究的必要性已无需再赘述。
2 体育理论研究者作为“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应如何展开研究
金大陆[1]指出:“体育理论的体系和框架有待调整并跃迁到新的品级结构,研究观众无疑是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并将体育官员、体育教师、体育记者、体育理论家(笔者注:体育理论研究者)等称为意义上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如果将金大陆所指的“最高级、最成熟的观众”中的体育理论研究者称为“研究型观众”(下文沿此称谓),或许不无道理。就运动员-观众-竞技场三位一体构成的竞技体育而言,加强观众方面的研究,恢复研究结构失去的平衡无疑是重要的。研究型观众如何展开研究,可能会涉及很多方面,但大体都可被涵括在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之中。
2.1 理论建构
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8]指出:“电影有专门研究观众的观众学,国外也有对体育观众的系统研究和专著,我们也应该利用奥运会这样一个契机,认准研究观众对体育比赛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影响观众观看比赛的各种因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观众学”。可以说,这就是一个理论建构的大命题,它本该是由“研究型观众”提出的,但官员走在了学者的前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理论界对体育观众研究反应滞后。无论是创建多学科视野(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等)的体育观众学,还是将体育观众作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人群聚合)的一个专门领域(中层理论或称中程理论),亦或是作为竞技体育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建构都是必要的。而这一领域的理论建构,在理论的三层次划分中(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应处于中观理论的位置,即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等[7]。体育观众领域的理论建构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体育观众的构成(定义)、属性、特点与分类;体育观众的由来与发展;体育观众的作用;现场体育观众与电视体育观众;球迷、攻击性行为与暴力;观众(球场)暴力的预警、防范措施;现场体育观众的组织管理;体育观众的培养途径;体育观众的社会阶层差异与表现特征;体育观众的审美心理、观赛动机;体育观众的道德规范;中外体育观众的比较,乃至体育观众研究的方法论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观众的理论建构是一个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过程。实践为理论建构提供的基本素材,需要通过理论去进行归纳推理,以完善或创新理论;同时,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并依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解释的范围、精确度和理论的效率或节简性[9])。 本研究只是在金大陆先生体育观众研究的启示下萌生的一点粗浅思考,并未实际进行某个或某方面理论建构的尝试,也未实践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这是个很大的不足。体育观众的研究需要思考,但却不能停留在思考上,由思考到实践应该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张发强[8]指出:“体育观众是连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桥梁和纽带,是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体育观众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虽然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断吸引、造就了更多的观众,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如何使体育观众从观赏者的角色向参加者角色转换的研究。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体育观众研究如何服务于全民健身将是随之而来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一:运动员←→观众与竞技←→鉴赏[J]. 体育与科学,1987,8(5):9-11.
[2]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二:功利因与审美因的四个象限[J]. 体育与科学,1987,8(6):4-6.
[3] 金大陸.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三:非成熟型观众与成熟型观众的两个层面[J]. 体育与科学,1988,9(3):18-19.
[4] 金大陆. 体育观众审美谈之四:走向竞技场[J]. 体育与科学,1989,10(1):16-18.
[5] 王雪峰,宋金美,肖锋. 体育观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体育文化导刊,2008(8):54-57.
[6] 吕树庭,曾丽,商执娜,等. 第29届奥运会现场观众管理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2):7-11.
[7] 宋凯,于秀.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古希腊的体育观众及其行为研究[J]. 体育文史,1996(5):22-24.
[8] 张发强. 让观众成为体育比赛的主体[J]. 体育文化导刊,2005(8):3-4.
[9] 百度文库 第三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EB/OL]. [2016-09-17]. http://wenku.baidu.com/view/23218d21614791711281a.html.
[10] 申亮,王雪峰. 社会分层视野下我国现场体育观众特征的社会学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90-94.
[11] 钟美玲. 沈阳地区体育观众道德素质调查与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21-222.
[12] 陈瑞玉,卢亮球. 现代体育观众社会责任调查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5-7.
[13] 王雪峰. 南京市体育观众现场观赛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