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一个爱字。”即道德教育的宗旨不是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中领悟和塑造高尚的品德。
走出道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有的道德标准不仅因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而且以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使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而且,学校主要是以灌输教导的形式进行德育,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一些道德教育的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寻求道德教育的途径
1.德育走向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宽容和坚持。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情况,要学会捕捉和理解社会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要求。
2.德育走向一体化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强化教育效果,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笔者在确认“一体化”、“三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在近两年的德育实践中,试图探讨三方面合力的切入点,以求使这种德育途径日臻现实、科学。
实践证明,三方共同的切入点是“蒙以养正”。三结合德育的切入点就在“蒙童”身上,即三方共同的使命就在于教他们如何做人,首先是如何做子女和孙子女,如何做兄弟姐妹,如何做朋友;然后是如何做社会中的有德公民。
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3.德育走向实效化
(1)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年级政治备课组组织开展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对培养、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与少先队、团委、学生会一起开展的“跨世纪雏鹰”行动,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同时增强他们在新时代中自学、自理、自护、自律、自强的能力,使青少年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更加符合青少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
(2)抓住实践环节,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向来是我校政治教研组的优势所在。近年来,组织开展的“走近家乡节日”(关于人与社会的思考)、“保护家乡野生动物”(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社区企业效益优劣谈”(初中思想品德国情学)、“寻找成功者的轨迹”(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学)、 “小鬼当家”(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学)、“走向社区”(关于人与社会的思考)等活动,立足实践,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既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不能放纵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像自然界的水,可能是涓涓细流,也可能是滔滔洪水,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疏通引导,而不能强制堵塞。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增长知识与才能,并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正应了那句话——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走出道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有的道德标准不仅因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而且以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使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而且,学校主要是以灌输教导的形式进行德育,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一些道德教育的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行为上却做不到。
寻求道德教育的途径
1.德育走向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宽容和坚持。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情况,要学会捕捉和理解社会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要求。
2.德育走向一体化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强化教育效果,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笔者在确认“一体化”、“三结合”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在近两年的德育实践中,试图探讨三方面合力的切入点,以求使这种德育途径日臻现实、科学。
实践证明,三方共同的切入点是“蒙以养正”。三结合德育的切入点就在“蒙童”身上,即三方共同的使命就在于教他们如何做人,首先是如何做子女和孙子女,如何做兄弟姐妹,如何做朋友;然后是如何做社会中的有德公民。
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3.德育走向实效化
(1)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
近年来,我校各年级政治备课组组织开展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对培养、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与少先队、团委、学生会一起开展的“跨世纪雏鹰”行动,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同时增强他们在新时代中自学、自理、自护、自律、自强的能力,使青少年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更加符合青少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
(2)抓住实践环节,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向来是我校政治教研组的优势所在。近年来,组织开展的“走近家乡节日”(关于人与社会的思考)、“保护家乡野生动物”(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社区企业效益优劣谈”(初中思想品德国情学)、“寻找成功者的轨迹”(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学)、 “小鬼当家”(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学)、“走向社区”(关于人与社会的思考)等活动,立足实践,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既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不能放纵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像自然界的水,可能是涓涓细流,也可能是滔滔洪水,作为教育者,我们只能疏通引导,而不能强制堵塞。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增长知识与才能,并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使他们的综合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正应了那句话——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