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医疗、照料、护理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使养老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目前,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不断探索中前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分析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入手,针对养老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中国老年社会速度的加快,如何养老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模式适合我国,是不断探讨的问题。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医养结合模式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指明了方向。
呼和浩特市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市,而且老龄化程度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完善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多样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呼和浩特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要性
(一)老年人增长快、规模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呼和浩特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9万人,占7.64%。而到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户籍人口242.8萬人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是50.4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76%,比全国平均值高出3.46个百分点,比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值高出3.16个百分点。
(二)高龄化趋势明显
在老年人口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33.7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6.91%,8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8.0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99%,100周岁以上老年人34人。[1]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特征日益凸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众多家庭难以承受养老之重;而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出现更多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养老正在逐渐向社会化养老的方式过渡。
(四)社会化养老是未来的方向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2]在大健康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生活照料,更要拥有健康尊严的晚年生活,因此,社会养老中的医养结合为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政策的有序推进
在国家宏观政策下,呼和浩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有效促进了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以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为依托,投资6亿元,新建了政府主导的高标准医养结合机构,占地53亩,设置床位是700张,此项目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其他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对呼和浩特市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短板,机制不畅
1、政策的不配套和缺失
政府出台的政策往往以宏观性和方向性的政策为主,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而如何合作缺乏可参考的实施细则。医保制度与养老制度还不能有效衔接,养老机构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老年人在医养服务过程中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困扰着医养结合的发展。
2、部门多头的管理
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的时间不长,没有明确统一的监管机构。与医养结合相关的管理机构,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业务交叉,而又责任边界不清,多头的管理,出现“管”与“不管”的问题,难以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二)资金有限,制约发展
1、从机构的投入看
目前,呼和浩特市区养老机构有28所,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2所,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入住者缴费和政府补贴,筹资渠道相对单一,难以维持机构长期运营,面临着经营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在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而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无论是资金还是设立的条件,都不具备设立医疗机构。
2、从个人缴费看
养老机构的护理费用较高,阻碍了一些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虽然呼和浩特市是按照养老院给出的护理级别进行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平均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对于201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仅为2524.76元的呼和浩特市来说。许多老年人要靠自己的养老金,难以支撑进入养老机构的费用,而最终选择放弃。
(三)供需矛盾,服务不足
1、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的缺位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和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是密不可分的,在现有的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中,只有 “医中设养”的机构能够保证医疗水平较高,而“养中设医”的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医”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养老机构也屈指可数,虽然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的养老机构有22家,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还未能完全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日常照护仍然是主导。
2、养老服务机构供需不平衡
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养老床位供需矛盾问题。一方面现有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高,截至2019年底,在28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中,床位数有4312张,入住人数2301人,入住率53.7%。农村敬老院15所,设置床位1479张,入住651人,入住率44%,农村互助幸福院213个,床位数14659张,入住7742人,入住率为52.8%。另一方面,医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居家照料型床位不足。虽然呼和浩特市已投入使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8个;与养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社区有9个,但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3、缺乏专业化队伍,制约高质量发展
养老机构的服务队伍,一是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现有的护理员多数是“4050”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经过护理培训持证上岗的人员少,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无法提供医疗护理与康复。二是养老护理人员短缺。一方面需求大,另一方面服务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的问题突出。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发挥社会的力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拓展医疗保险支付体系
对于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护理院和老年康复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支付单位,享受一定的医疗护理报销,减轻老年人负担;对于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可通过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
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会引发功能障碍或残疾等特征,导致失能老年人数迅速增加”,[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探索适合呼和浩特的老年照护制度。
在资金的筹措上,应坚持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共担的原则。[4]先从医保结余中划出一部分,用于支付老年人長期护理费用,最终形成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建立独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三)建立专业化的医养服务机构
对于现行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进行适当的分类,实行差别化的服务定位,这样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养老模式。
一是医养合作模式。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具备设置医务室或护理站的条件,要快速提升养老服务品质,需要医疗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可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服务。
二是医疗设置模式。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设置不同层次的医疗结构进行医疗服务的方式,以养老机构的规模设置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床位数在300张以下的设立医务室、保健室、门诊部,提供一般的医疗服务;而300张以上规模的养老院,设置医疗机构,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重点收护长期卧床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
(四)注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针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解决人员紧缺问题。首先是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完善“五险一金”的保障制度,以此提高养老护理的职业吸引力、认同感。其次,加快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持证上岗,使养老护理队伍规范化、职业化,提升专业化护理水平。
注释
[1]呼和浩特新闻网http://nmg.sina.com.cn/news/2018-04-18
[2]宁余音.老龄化社会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2016(11):121-125.
[3]戴付敏,张希,万琪琳.高年资护士从事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4(26):2880-2884.
[4]梁燕,梁鸿,马志恒.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障的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J].中国民政,2016(17):16-18.
作者简介
王少孚 任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随着中国老年社会速度的加快,如何养老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模式适合我国,是不断探讨的问题。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医养结合模式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指明了方向。
呼和浩特市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市,而且老龄化程度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完善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多样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呼和浩特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要性
(一)老年人增长快、规模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呼和浩特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9万人,占7.64%。而到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户籍人口242.8萬人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是50.4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76%,比全国平均值高出3.46个百分点,比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值高出3.16个百分点。
(二)高龄化趋势明显
在老年人口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33.7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6.91%,8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8.0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99%,100周岁以上老年人34人。[1]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特征日益凸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众多家庭难以承受养老之重;而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出现更多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家庭养老正在逐渐向社会化养老的方式过渡。
(四)社会化养老是未来的方向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2]在大健康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生活照料,更要拥有健康尊严的晚年生活,因此,社会养老中的医养结合为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全新的模式。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政策的有序推进
在国家宏观政策下,呼和浩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有效促进了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以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为依托,投资6亿元,新建了政府主导的高标准医养结合机构,占地53亩,设置床位是700张,此项目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其他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对呼和浩特市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取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短板,机制不畅
1、政策的不配套和缺失
政府出台的政策往往以宏观性和方向性的政策为主,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而如何合作缺乏可参考的实施细则。医保制度与养老制度还不能有效衔接,养老机构未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老年人在医养服务过程中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困扰着医养结合的发展。
2、部门多头的管理
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的时间不长,没有明确统一的监管机构。与医养结合相关的管理机构,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业务交叉,而又责任边界不清,多头的管理,出现“管”与“不管”的问题,难以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二)资金有限,制约发展
1、从机构的投入看
目前,呼和浩特市区养老机构有28所,其中民办养老机构22所,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入住者缴费和政府补贴,筹资渠道相对单一,难以维持机构长期运营,面临着经营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在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而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无论是资金还是设立的条件,都不具备设立医疗机构。
2、从个人缴费看
养老机构的护理费用较高,阻碍了一些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虽然呼和浩特市是按照养老院给出的护理级别进行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平均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对于201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仅为2524.76元的呼和浩特市来说。许多老年人要靠自己的养老金,难以支撑进入养老机构的费用,而最终选择放弃。
(三)供需矛盾,服务不足
1、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的缺位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和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是密不可分的,在现有的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中,只有 “医中设养”的机构能够保证医疗水平较高,而“养中设医”的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低,“医”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养老机构也屈指可数,虽然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的养老机构有22家,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还未能完全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日常照护仍然是主导。
2、养老服务机构供需不平衡
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养老床位供需矛盾问题。一方面现有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高,截至2019年底,在28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中,床位数有4312张,入住人数2301人,入住率53.7%。农村敬老院15所,设置床位1479张,入住651人,入住率44%,农村互助幸福院213个,床位数14659张,入住7742人,入住率为52.8%。另一方面,医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居家照料型床位不足。虽然呼和浩特市已投入使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8个;与养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社区有9个,但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3、缺乏专业化队伍,制约高质量发展
养老机构的服务队伍,一是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现有的护理员多数是“4050”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经过护理培训持证上岗的人员少,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无法提供医疗护理与康复。二是养老护理人员短缺。一方面需求大,另一方面服务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的问题突出。
呼和浩特“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出台部门规范性文件,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发挥社会的力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拓展医疗保险支付体系
对于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护理院和老年康复医院纳入医保定点支付单位,享受一定的医疗护理报销,减轻老年人负担;对于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可通过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
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会引发功能障碍或残疾等特征,导致失能老年人数迅速增加”,[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探索适合呼和浩特的老年照护制度。
在资金的筹措上,应坚持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共担的原则。[4]先从医保结余中划出一部分,用于支付老年人長期护理费用,最终形成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建立独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三)建立专业化的医养服务机构
对于现行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进行适当的分类,实行差别化的服务定位,这样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养老模式。
一是医养合作模式。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具备设置医务室或护理站的条件,要快速提升养老服务品质,需要医疗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可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服务。
二是医疗设置模式。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设置不同层次的医疗结构进行医疗服务的方式,以养老机构的规模设置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床位数在300张以下的设立医务室、保健室、门诊部,提供一般的医疗服务;而300张以上规模的养老院,设置医疗机构,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重点收护长期卧床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
(四)注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关键。针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短缺问题,解决人员紧缺问题。首先是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完善“五险一金”的保障制度,以此提高养老护理的职业吸引力、认同感。其次,加快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持证上岗,使养老护理队伍规范化、职业化,提升专业化护理水平。
注释
[1]呼和浩特新闻网http://nmg.sina.com.cn/news/2018-04-18
[2]宁余音.老龄化社会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2016(11):121-125.
[3]戴付敏,张希,万琪琳.高年资护士从事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4(26):2880-2884.
[4]梁燕,梁鸿,马志恒.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保障的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J].中国民政,2016(17):16-18.
作者简介
王少孚 任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